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半生過後,如果以下三處滿了,才有後福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做人,是忌滿的,需要留白的。這樣的道理,我們都能認可,但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不能一概而論。

空、滿的狀態,更多是心境的變化,對物慾的把控。

如果你在生活中,什麼都“扔掉”,盲目做“斷舍離”的事情,也許會出現物資短缺,人生困頓的問題。

作為普通人,過了五十歲為半生,此時也有了一些積蓄,家庭的格局也穩住了。但是你別閒著,還得持續發力,為後半生夯實基礎。

要明白,半生過後,以下三處越滿,越有福氣。

01

夫妻美滿,可以白頭。

我們習慣性把丈夫稱為“頂樑柱”,把妻子稱為“賢內助”。

想一想,家裡沒有了男人,就頂不住一片藍天,沒有了女人,頂樑柱也容易倒塌。

一根頂樑柱,不能單獨存在,下面是幾面牆壁撐著,上面有瓦片覆蓋,還得有好的環境,禁不起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淋。

現實卻讓我們大跌眼鏡,很多夫妻走了半生之後,接下來的日子,就撐不住了,雖然沒有分道揚鑣,但是有了裂痕,無法一起享受後半生的時光。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一個瞬間,對老婆徹底失望心寒?

有人說,常常加班到很晚,回到家,沒有聽到妻子噓寒問暖,反而是冷嘲熱諷,認為工作沒本事,只能這樣。

有人說,想盡辦法幫孩子存了一筆“壓歲錢”。在家裡困難的時候,要拿出這些錢,用來應急,妻子卻回覆,錢給了岳父母保管。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要嘮叨,可能幾天也說不完。但是我建議你,還是別嘮叨了,要學會修復關係。

破窗效應告訴我們,如果一扇窗戶破了,不去修理,那麼很多的窗戶,還有門,都會破敗,導致整棟樓變成危樓。

感情哪能說,百分之百沒有裂痕呢?起碼是會有吵鬧的。

後半生,我們不再因為錢的事情而煩惱了,那麼就積極地修復感情。只要夫妻同心,以後旅行、持家、帶孫子,都會有很多的樂趣。

修復感情,關鍵是:“讓愛人滿意。適度委屈自己。”

在夫妻之間受了委屈,本就是福氣,要是互相反駁,那才是災禍。

02

人生業滿,可以退休。

事業,是不會百分百滿意的,就是你奮鬥一輩子,還會覺得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

《阿甘正傳》裡說:“就像太陽在落山前對映在河口上,有無數的亮點在閃閃發光。”

走過半生,我們就進入了夕陽了。此刻的你,需要一個詞語——圓滿收官。如果你覺得這個詞語不適合普通人,你可以用——圓滿收工。

人生看起來很漫長,其實“一段、又一段”組成的。每一段都得畫一個句號,就像寫文章一樣。

事業到了一定的程度,你要收攏了,未來的日子,要退一步,好好休息。

有一段時間,武大的校長竇賢康退休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離開學校時,學生們唱著《送別》,獻上了鮮花,送出了祝福。

他在赴任的時候,說:“我今天帶來的,唯有一顆誠心、一顆決心、一個實幹的信念。”

在退休的時候,回敬學生兩句歌詞

:“明天我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和你。”

人活著,不因碌碌無為而遺憾,不茫茫然過日子。

問心無愧,這就是最好的職場態度,也是給職場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小時候,我們看到流星,來不及許願,流星就劃過了天際;現在我們還沒有退休,因此可以給自己事業的期許,站好最後十年的崗,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就好。

03

老屋春滿,可以歸根。

魯迅在《故鄉》裡寫道:“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晚年要怎麼過?你應該認真考慮,並且找到歸途。

按照傳統,我們應該落葉歸根。因此,有條件的話,儘量去修復自家的老屋,給老屋“第二春”。

也許你已經重新修建的老家的房子,那麼你應該常常回去看看,除去野草,掃去灰塵。

回到農村的老屋裡,你一定會感受到,什麼是春滿大地、春回大地。

摘花、點豆、種草、管理菜地,總能給你太多的美好,讓你回憶起童年的點點滴滴。

作為不能回到老家養老的人來說,也不要遺憾,應該有自己的“老窩”。

總得在一個地方紮根,你的餘生才會安穩。不管兒女混得多好,都不如住在自己家更好。

走多遠的路,去多大的城市,看多少的風景,你終究要回來的。

把自己的房子,變成春天的模樣,未來的每一天,都會生機勃勃,讓你的內心變得青春。

人,就怕住在頹廢的地方,看啥都是灰色。

04

當然,滿,更多的是一種追求,讓人生上坡,並且堅持內心的圓滿,少一些遺憾,而不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塞得滿滿當當。

正如《昆蟲記》的那隻蟋蟀:“也從來不訴苦、不悲觀,它一向是很樂觀的、很積極向上的,它對於自己擁有的房屋,以及它的那把簡單的小提琴,都相當的滿意和欣慰。”

幸福的定義有很多,有大的方向,也有微小的細節。無論怎樣,我們的幸福,根源就在——家。

夫妻相愛,家和;工作順利,家富;居有其所,家安。

因而,我們要耗費半生時光,建立一個像樣的家,再耗費半生,感受家庭的完滿。

時光匆匆催人老,家有煙火暖人心。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