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戰場上的三種兵:志願兵、義務兵、動員兵,難怪烏軍會下死手

在當下俄烏衝突中,戰場上活躍的一共有三種士兵:志願兵、義務兵、動員兵。這裡只討論俄烏雙方的正規軍隊,僱傭兵雖然數量不少,但是始終是非法武裝力量,尤其是為烏克蘭而戰的西方僱傭兵,沒有任何約束力,很容易發生集體叛亂。在正規軍隊中,目前烏克蘭是以“動員兵”為主,先後十次動員導致這一點無可爭辯。俄羅斯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相對而言是義務兵為主,動員兵為輔。

第一: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志願兵是作戰最為悍勇計程車兵,因為他們是在為自己的“信仰”而戰,一定程度上是心甘情願馬革裹屍的一群人。義務兵就有點“混日子”,服役時間一到就可以離開軍隊,所以整體的戰鬥積極性不高,屬於能安穩過一天算一天,想方設法活著回國。最後的動員兵,多少對戰爭就有點牴觸,內心並不願意參戰。說得直白一些,烏克蘭當下這種情況,但凡有意向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心思,就不會等到動員才參軍。

第二:烏軍當下主力就是動員兵,所以下死手也不足為奇。這些人本身就不願意參戰,只有足夠強硬的手段“威懾”眾人,才能保證立行禁止。不然逃跑、集體投降等情況會一發不可收拾,即便是烏軍督戰隊殺人警告,依舊有人選擇陣前投降、逃跑。這也是為什麼在頓巴斯地區的戰鬥中,烏軍的收復口號喊了大半年,最後卻沒有什麼進展的主要原因。悍不畏死的那一批志願兵已經消耗殆盡,剩下的義務兵和動員沒有人帶領,面對俄軍的進攻第一個念頭是逃跑。久而久之烏軍就不得不用人命去堵槍眼,動員兵當炮灰綽綽有餘,但是想要指望其縱橫戰場很難。

第三:烏克蘭不只是對“動員兵”下死手,對於僱傭兵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前就有訊息,烏軍督戰隊和波蘭僱傭兵發生火併,導致20多人死傷。其實道理一樣,僱傭兵本身就沒有為烏克蘭捐軀的“打算”,面對巴赫穆特地區絞肉機般的戰鬥,必然會退縮。這個時候烏軍陣前殺人,能夠震懾一部分僱傭兵,但是很難改變他們的內心想法,最後即便是被迫上前線,也不會同俄軍搏命。

說到最後烏克蘭指望西方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不管是西方援助還是西方僱傭兵,只能算是“雪中送炭”,不可能成為烏克蘭翻盤的主要原因。其次烏東地區的敵對情緒廣泛存在,說明基輔的“領導”存在問題,一個國家東西部打起來,怪人俄羅斯不合適吧?內部不團結,還要招惹強大的外敵,這不是作死是什麼?攘外必先安內,烏克蘭自己內部還是一團亂麻,就著急為西方服務挑釁俄羅斯,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文/小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