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20歲青年創新彩燈工藝

大年初二,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回族區理事廳街傳出陣陣歡笑,街巷深處的“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裡人頭攢動。在鳳戲牡丹燈前,遊客曹孟琪舉起手機給家人拍照留念。“鳳凰牡丹象徵祥瑞美好,新年討個好彩頭。”曹孟琪說。

今年春節期間,“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佈置了260盞花燈供人觀賞,每天接待超過200名參觀者。今年20歲的張鈺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汴京燈籠張”第八代傳人,這個春節他忙碌不停,一天要進行4場講解。

“從小耳濡目染,他對傳統燈籠製作有熱愛、有責任、有執著。”張鈺豪的父親、“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張俊濤說。2010年,張俊濤將祖宅改建為展覽館,免費開放。那時起,年幼的張鈺豪就開始領著同學來參觀。現在,張鈺豪成了講解員,還在研學活動中當起了老師。

年前,靜怡中學組織學生來展覽館體驗春節傳統民俗,記者也跟著上了一堂傳統文化課。學生簇擁在一件精美的走馬燈前,張鈺豪提起拉桿,花燈靈巧轉動,引來同學們一陣歡呼。

“張老師,這是什麼原理?”學生劉俊希好奇地問道。

“宋代工匠利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的原理,設計製造了走馬燈。這件走馬燈用整張宣紙折成,簡單輕巧。”張鈺豪回答。

“我們能做一盞花燈嗎?”學生們躍躍欲試。

“走,我們去彩燈藝術演習室扎荷花燈。”張鈺豪帶領同學們走上二樓。

彩燈藝術演習室內,捆紮帶、毛刷、剪刀等工具已擺放整齊。“汴京燈籠張”主要以紙、布、綢、緞等為材料,分扎制、合褶造型、著色繪圖三大工藝流程,製作工藝講究。

“我們首先用鐵絲把兩根十字交疊的捆紮帶綁好,彎折成酒杯形狀,在頂部用兩圈捆紮帶固定,剪去多餘部分……”跟隨張鈺豪的演示,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製作起來。

“作為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人,你的新年願望是什麼?”記者問。

“走,帶你看看去!”張鈺豪推開木雕紋樣採集室的大門說,“看,把這些雕刻紋樣彙集起來、做成線上資料庫,就是我的願望。”

木雕紋樣採集室牆上掛著一幅幅傳統雕刻紋樣圖,紋樣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為了用傳統工藝表達現代生活,此前,“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已從全國各地蒐集到數萬件木雕紋樣。目前,在上海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就讀的張鈺豪正將木雕紋樣一幅幅掃描,並利用計算機專長進行編碼歸檔,將它們放上“雲”端,組建線上資料庫,用於日後花燈創作進一步創新。

“我希望能將雕刻紋樣融進彩燈製作中,讓‘汴京燈籠張’製作技藝在融合創新中發展壯大,進一步傳播傳統文化。”張鈺豪充滿期待,“讓更多人瞭解‘汴京燈籠張’的技藝和傳統彩燈,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