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潘天壽論畫,入木三分!讀之受益終生

1963年潘天壽給國畫系花鳥班學生上課

高尚之藝術,能使人心感悟而漸進於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為人類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論畫殘稿

藝術原為安慰人類精神的至劑,其程度愈高,其意義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藝術以最純靜的,至高、至深、至優美、至奧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勝地引導人類之品性道德達到最高點,而入藝術極樂之天國。蔡孑民先生主張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這個意思。

——1949年,關於“國畫與詩”

中國畫向來重氣韻、重意境、重格調,同中國的詩一樣,靠的是胸襟、學問、修養。如果讀者看了一幅畫,讀了一首詩,亦能在胸襟、學養上有所提高和收穫,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畫,好的詩,可以使人超脫名利慾望的束縛。

——1963年,對來訪學生語

你們是剛入學的新生,在第一堂課,我首先要講的兩點是:一、你們要集中精力,埋頭學畫,要決心一輩子獻身藝術。二、你們要不存偏見,博採眾長。不要以學像我為滿足,要著眼於創造。要記住:藝術的重複等於零

——40年代在國立藝專對學生語

學畫,寧可稚氣、野氣、霸氣,不可俗氣、火氣、小氣。因為前者是練習時間長短的問題,後者是志趣修養的問題,走哪條路的問題。

——對國立藝專學生語

1959年,潘天壽為魯迅美術學院學生示範

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

世,未必夢見。

——《論畫殘稿》

品格之高下不在跡而在意。評品不在青山綠水墨間,自屬正論。

——談《浦山論畫》

眉批

畫事之用筆,起於一點,雖形體細小,須慎重從事,嚴肅下筆,使在畫面上增一點不得,少一點不成,乃佳。

——《聽天閣畫談隨筆》

用筆須強其骨力氣勢,而能沉著酣暢、勁健雄渾,則畫可不流於柔弱輕薄矣。古人用筆,所謂力能扛鼎,即言其氣之沉著也,此與粗率蠻笨之筆線迥為二致。

——《論畫殘稿》

用筆忌浮滑。浮乃飄忽不遒,滑乃柔弱無力,須筆端有金剛杵乃佳。

——《論畫殘稿》

溼筆取韻,枯筆取氣。然而枯中不是無韻,溼中不是無氣,故尤須注意於枯中之韻、溼中之氣。知乎此,即能得筆墨之道矣。

——《聽天閣畫談隨筆》

潘天壽為學生示範指畫

用墨難於枯、焦、潤、溼之變,須枯焦而能華滋,潤溼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訣。

——《聽天閣畫談隨筆》

用墨須能變化複雜,又不落碎、弱、平、濁。遠視之,整體精神燦然豁人眼目者,可入堂奧。

——《論畫殘稿》

用色以古雅為上。不可浮豔、混濁、火氣、俗氣、死氣。

——對學生語

西洋畫的透視是錯覺的科學,中國畫的透視是幻覺的科學。實際上方桌的四邊是一樣長的,近大遠小是眼睛的錯覺。中國畫根據作者和觀眾的心理要求,不受焦點透視的侷限,按想象合理組織畫面,這也是一種科學——藝術的科學。

——1961年對學生語

畫事之佈置,須注意畫面內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虛實,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縱橫曲折,然尤須注意於畫面之四邊四角,使與畫外之畫材相關聯,氣勢相承接,自能得氣趣於畫外矣。

——《聽天閣畫談隨筆》

為人、處事、治學、作畫,均須以整體之氣象意致為上。故作畫須始終著眼於大處,運籌於全域性,方不落細小繁屑、侷促散漫諸病。為造成畫面之總體精神氣勢,往往須捨棄區域性之細小變化,此所謂“有所得必有所失”也。如求面面俱到,鉅細不遺,則反易消弱全幅力量氣勢之表達。

——《論畫殘稿》

1938年潘天壽(前排右二)與李霖燦等學生攝於沅陵國立藝專大門

一民族之藝術,即為一民族精神之結晶。故振興民族藝術,與振興民族精神有密切關係。

——《聽天閣畫談隨筆》

每一個國家民族,應有自己獨立的文藝,以為國家民族的光輝。民族繪畫的發展,對培養民族獨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觀念,是有重要意義的。

——1959年,《談談祖國目前的國畫情況》

藝術這個東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強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創作出來的東西有不同的風格、形式、氣魄,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來,那不是藝術,而像機器生產。當然,藝術大的原則還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憑作家的表現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術學院附中作中國畫講座

有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蘊蓄於胸中,為學必盡其極,為事必得其全,旁及藝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極。

——《聽天閣畫談隨筆》

藝術品,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無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學問,廣遠之見聞,刻苦之經驗,決難得有不凡之貢獻。故畫人滿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數十年中,每僅幾人而已。

——論畫殘稿

美情與利慾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慾愈遠,離美情愈近;名利權欲愈熾,則去美情愈遠矣。惟純(真)坦蕩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論畫殘稿

1962年潘天壽與郭沫若相聚於杭州,切磋畫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