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何以利吾國"——古時候的“國家”是個啥?

01。孟子不利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節》書中記載了一段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對話: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這裡就不禁想問:為什麼有利於國家的事情,孟子還不願意做呢?在儒家體系中孟子可是僅次於孔子的存在,被稱為“亞聖”,難道孟子不愛國?此外文中梁惠王說的“吾國”與當代的“國家”是否一個含義?士大夫能說“利吾國”嗎?

02。何以為國

其實文中的“國”並非當代的“國家”概念。當代國家是本國土地上的公民簽訂契約而成的集體,“國家”代表的是全體納稅公民的利益,是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文中的“國”指的是諸侯個人的封地,是諸侯王的私有財產,與國家的居民無關。

“國家”的地理範圍也不想當代如此遼闊,往往就是一座作為國都的城池,結合周圍百里耕野,合成一國。孟子曾說過“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亦能佐證。由於諸侯依靠領地內的人民耕種收稅,“國家”與“人民”實質上是利益對立的,因此“利國”與“利民”不可等同。這也是孟子為什麼不喜歡梁惠王說“利吾國”的原因——只想著自己,沒有考慮黎明百姓。

卿大夫位於諸侯之下,是沒有資格封土建國的,其私人領地也就不能稱之為“國”,而是“家”。“諸侯”和“卿大夫”的出現,和“分封制”密切相關。西周時期的分封制等級森嚴,在禮儀方面有著嚴格的上下等級的區分,結構如下:

《禮記·大學》有云: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德有厚薄,從文中可以得知,君子建功立業的順序或程式應該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都可以納入“修身”的範疇。只有自己修身功夫到位了,才能夠去做其他事情。《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云“君子貴其身而後能及人,是以有禮。”亦能佐證。

待到君子修身已成,便是“齊家”。按照儒家家庭本位的理論來分析,這裡的“家”可以理解為“家庭”和“家族”;但是按照“君子貴其身而後能及人”和“窮則獨善其身,達成兼濟天下”的線索分析,這裡的“家”更應該指的是卿大夫的領地。“齊家”含義便是在卿大夫領地“家”這樣的規模中,管理好這一塊的土地,百姓和庶民。

“齊家”之後是“治國”。此處的“國”便是諸侯的領地了,即諸侯國的含義。那麼“治國”的意思就是如果有能力的話,再把諸侯國這樣規模的土地,百姓和庶民治理好。最後的“平天下”中“天下”的含義就是天子的領地了。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蒼天之下,皆為上天所有,即為天子所有。那麼“平天下”的含義,便是要是能力足夠的話,再把天下的土地,百姓和庶民治理好,在更大的規模上,創造太平盛世。

03。國家與天下

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以前,“天下”指的是普天之下,“國家”指的諸侯政權。天下是諸多華夏之邦的總和而不止,兩者完全不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天下”和“國家”在地理概念上才慢慢的合二為一,即整個“天下”成為了一個人的“國家”。

(戰國地圖) (秦朝地圖)

但此時的“國家”在政治概念上依然不是當代契約集體的意思,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歸根到底還是皇帝的私人財產,個人領地。明代思想家顧炎武說道:“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國家”代表的只是皇傢俬產,當權者謀之;“天下”代表的是華夏文明,凡我族類皆有責任。這句話後來被大師梁啟超闡述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亡,匹夫無罪。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參考書目:

《孟子》,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版。

《中國通史》,呂思勉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中國古代史教程》,朱紹侯主編,龔留柱執行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