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范仲淹苦勸無效,千年帝都洛陽如何折給了大宋王朝?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司馬光的一首《過故洛陽城》

道盡了這座歷經滄桑的千年帝都之過往。

這個長期站在歷史中央的華夏古都

為何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一步步走向衰落呢?

01 大唐榮光之後

洛陽的歷史

總是與百里之外的長安有著難以割捨的兄弟關係。

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中原王朝在考慮都城位置時

經常徘徊在關中平原與洛陽盆地之間,

圖/中國八大古都

其實

洛陽的中心地位在夏商之際便已奠定,

代表夏文化核心的二里頭遺址與商代第一個都城西亳就坐落於洛陽盆地之中。

華夏文明的曙光其實最早便是綻放於伊洛之間

圖/洛陽附近考古遺蹟

當關中穩固之時

擴張型的中原政權傾向於定鼎在千里關中沃野

據西北而制關東

圖/關中平原

而關中經受戰火之際,

守成型的政權則會將關中作為禦敵前線

將都城設在較為安定的洛陽盆地。

這一規律自周漢沿至隋唐,

無論是定都洛陽的兩大魏國(曹家與拓跋氏)

還是建都長安的後秦北周

都踐行了這一北方政權的固有選擇。

圖/洛陽盆地地勢

隋唐時期,關中平原的水運條件日漸下降

定都長安的楊李兩家基本都以洛陽為東都

(在隋煬帝與武周時期甚至直接以為都城),

利用隋唐大運河中的通濟渠將洛陽作為糧倉與餐廳,

每年定期帶領文武百官遷徙到洛陽“就食”。

洛陽雖然地處豫西

周邊被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嵩山與邙山逆時針環繞

然而境內水系同樣縱橫交叉

澗水、洛水、伊水、瀍河與黃河相互環繞通聯

形成了良好的水運網路

再加上外有通濟渠配套的大運河水系加持

洛陽的核心地位愈加不可動搖

然而

以長安洛陽為核心的雙城時代

終究是以大唐盛世為前提的繁榮故事

圖/洛陽城隋唐國家遺址復原建築——天堂與明堂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

隨著安史叛軍的蜂擁而至

洛陽成為叛軍與唐軍拉鋸的戰場

宮室城郭慘遭戰火洗禮

然而,這卻僅僅是浩劫的開始

致命的劫難發生在大唐最後的歲月裡

公元885年,洛陽城被黃巢叛軍餘孽攻佔,

其將領孫儒率軍大肆擄掠後焚燬洛陽城,

將洛水兩岸的隋唐洛陽城化為丘墟。

圖/隋唐洛陽城

02 五代滄桑

公元904年,

唐昭宗在朱溫脅迫之下,遷都到了百廢待興的洛陽,

然而此時的洛陽就好像行將就木的唐王朝一樣,

在迴光返照的榮耀下享受著最後的都城榮光。

此後,洛陽與長安的雙城時代宣告劇終,

長安城自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洛陽的命運自然也自難保全。

公元907年,朱溫代唐自立,建立後梁,定汴州(開封)為都城,

從此開始了開封的核心時代,

雖然洛陽在五代時期仍然與開封保持了半個世紀左右的雙城模式,

然而,大唐榮耀之後

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向東南遷移的趨勢

註定了處在黃河中游地帶的洛陽盆地喪失了作為都城的經濟區位要素。

03 洛陽遲暮

真正讓洛陽從神壇上跌落的是大宋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自幼生長在洛陽火燒節夾馬營中,

認為洛陽為都城,有關河之固,

有利於對抗北方的遼國騎兵,

而宋太宗趙匡義則出生在豫東開封城,

是宋朝高層中豫東派將領的代表,

主張以開封為都城可以方便享受江淮的財貨。

宋太祖希望借西幸遷都洛陽,

但是受到了以當時晉王趙匡義為首的群臣的集體反對,

不得已東還開封,而他本人也在回開封的當年暴斃於寢宮之中,

後世流傳的“燭影斧聲”故事

似乎與雙方對於洛陽開封的都城之爭有著一定的關係。

圖/北宋疆域圖

北宋中期,范仲淹特意提出“天下無事則居汴,天下有事必居洛”的建都名言,

然而久居開封的北宋皇室已經習慣了居住在東京汴梁的優渥生活,

將這個居危思安的忠告置於腦後,

最終釀成了靖康之變的慘劇。

洛陽的衰落歸根結底在於,洛陽相對閉塞的地理位置已經不適合充當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尤其是中唐之後,北方戰火不斷,士民南遷,經濟中心已經趨向江淮一帶,方便獲取稅賦支應的汴州更符合統治集團的利益。

因此,進入宋代之後,洛陽只能徒留西京之名,

空自成為文人志士憑弔古今興衰的所在,再無帝王之氣。

圖/開封府與大運河

參考文獻:1。中國全史百卷本

2。洛陽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