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齊魯青未了|小小的月餅深深的情

□作者 戴永夏

小小的月餅雖然平常,卻歷經滄桑,閱盡秋色,蘊含著太多的人間真情,讓人一想起它來,就浮想聯翩,感到無比親切。

在我的故鄉膠東,一向有中秋節送月餅的習俗。每到此時,家家都把提前備好的月餅用金黃色的草紙包起來,貼上大紅標籤,裝進竹籃裡,饋贈親友。兒時,我們最願幹送禮的事,總是爭先恐後地接過母親手中的籃子,興高采烈地去“走親戚”。姑家、姨家、姥孃家……一家家把月餅送出去,又把回贈的月餅一包包帶回來。如此你來我往、你敬我愛,月餅沒有減少,情誼卻愈發深厚。就這樣,年年歲歲,月缺月圓,月餅成了傳情的使者。它總是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把暖融融的親情送給千家萬戶,溫暖著彼此牽掛的心。

中秋節晚上,是月餅唱主角的時候。此時,明月當空,一家人圍坐桌旁,一邊賞月,一邊品嚐月餅。拿起一塊月餅,蘸著月光,浴著歡笑,就著茶水,品著滋味,頓覺甜美沁心,有道是“明月寄相思,月餅寄深情”。此時的月餅,不正寄託著人們的團圓之情嗎?

吃著美味的月餅,爺爺總愛給我們講朱元璋與月餅的故事:元朝末年,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百姓苦不堪言。為防止百姓造反,規定不準私藏武器,連菜刀也只准十家合用一把。還在每十戶人家中派駐一個元兵,負責監視和管制,並讓這十戶人家供養他。這些元兵兇狠異常,為所欲為,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想聯合起來除掉他們,但又苦於沒法聯絡。後來,帶頭造反的朱洪武(即朱元璋)謀劃八月十五夜裡舉行起義。為了統一行動,他想了一個用麵餅傳信的方法,即在特製的麵餅中夾入“八月十五夜起事”的紙條,然後將這些麵餅分送給各家各戶,再由他們如法炮製,將起義的資訊進一步擴散。就這樣,成千上萬的百姓得到了同時起義的資訊,很快組織起來,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最終將元朝統治者推翻。為了紀念此事,人們將立了大功的麵餅稱為“月餅”,並形成了每年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

當然,月餅帶給我們的,還有更多樂趣,在我們老家就有“中秋玩月”的風俗。每到中秋,家家都用白麵做一些特殊的“月餅”,即表面貼有“五穀豐登”“瓜瓞綿綿”“招財進寶”“萬事如意”“長命富貴”等寓意吉祥的麵塑,放進鍋裡蒸熟後,再染上顏色,花花綠綠的十分好看。到了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時,我們便從家裡跑到街上,每人手裡端著一個用新高粱篾子編的淺筐,筐裡盛著自己家裡做得最好的“月餅”。披著明亮的月光,我們邊走邊唱:“唱月來,唱月來,今年日子好過來!”“唱月餅,唱月餅,打下的糧食滿屋頂!”“念月餅了,念月餅了,明年還是好年景了……”大家邊唱邊聚攏在一起,把籃子的蓋頭揭開,將五顏六色的月餅亮在月光下,相互比較、品評,看誰家月餅做得最美、最好,就將其評為“月王”,接受大家的讚揚和祝福……這歡快的“玩月”、純樸的童謠,分明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理想,也唱出了豐收的喜悅和對豐收的期盼之情。而月餅,正是這些美好情感的載體。

主播/後期剪輯:朱若彤

值班主編: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