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朝興獻帝朱祐:一個被歷史忽略的小人物,他的一生有多傳奇

作者:史遇春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四年(1596)、也就是農曆丙申年的三月初八日,大明的宮廷發生了一場火災,乾清宮、坤寧宮被燒燬。

兩宮被災之後,朱翊鈞移居毓德宮。

很快,朱翊鈞又從毓德宮移居啟祥宮。

啟祥宮,就是原來的未央宮,興獻帝即出生於此處。

興獻帝,就是朱祐杬。

成化二十三年(1487),朱祐杬被封為興王;正德十四年(1519)朱祐杬薨逝後,明武宗朱厚照初諡為”,即“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他被推尊為“興獻帝”。

這位興獻帝,是明憲宗朱見深之第四子(母親是邵宸妃)、明孝宗朱祐樘(母親是母為孝穆紀太后)之異母弟、明武宗(朱厚照)之叔、明世宗之父、明穆宗之祖父、明神宗之曾祖父。

朱祐杬不是皇帝,因嫡支無嗣,他的兒子卻卻成了皇帝,父隨子貴,就是因為未央宮中曾經誕生過朱祐杬,所以,在其子朱厚熜主政之後,就把未央宮改成啟祥宮。所謂“啟祥”,大約就是取“開啟祥瑞”之意吧,改名初衷,大概還是因為,皇帝認為,啟祥宮之名比未央宮之名美好。

朱翊鈞移居之後,身邊只有翊坤宮的鄭貴妃、其他的寵嬪陪侍。

不知是朱翊鈞故意冷落孝端皇后,還是他專寵鄭貴妃,或者是其他什麼緣由,總之,移居之後的結果是:孝端皇后王氏不再可以時時侍奉皇帝的日常生活。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天子腳下,京師民眾,最津津樂道的,大約就是宮廷的秘聞、皇家的私生活。中國自古皆然,無有例外。

皇帝移居之後,孝端皇后不再侍奉日常生活。這一事件,一時在京師官民人等之間盛傳,當時的說法是:

孝端皇后已經生病很久了,她身邊的侍衛,也不過就是象徵性地安排了那麼少數幾個人。孝端皇后的膳食、服飾、車馬等,已經被皇上裁減掉一大半了。孝端皇后的病,完全是抑鬱導致的。這抑鬱,就是因為皇帝的冷落、就是因為皇帝大幅裁減對她的待遇。而且,孝端皇后現在已經病得十分嚴重了,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這些訊息,在京師傳播非常廣泛,而且達官貴人、平頭百姓、男女老幼都篤信這是事實、這是的確存在的狀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訊息流傳、會有這樣的輿論話題、會有這麼多人議論此事?一則,或許接觸宮廷的人在外面說及過相關事體,隨後一傳百傳,並隨意加工放大;二則,當時,朱翊鈞已經傳旨,要修整裝飾東宮,他似乎準備接著就要冊立太子。

這個時候,根據資料分析,已經到了萬曆二十八年(1600)前後。

話說,自萬曆十年(1582)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朱翊鈞已經先後有七個兒子出生:

皇長子朱常洛,母孝靖皇后王氏(萬曆時封恭妃、貴妃、皇貴妃,其孫明熹宗朱由校時,追封皇后),生於萬曆十年(1582);

皇次子朱常漵,母皇貴妃鄭氏,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甫生即死;

皇三子朱常洵,母皇貴妃鄭氏,生於萬曆十四年(1586);

皇四子朱常治,母皇貴妃鄭氏,生於萬曆十五年(1587),早夭;

皇五子朱常浩,母端妃氏,生於萬曆十九年(1591);

皇六子朱常潤,母皇貴妃李氏,生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

皇七子朱常瀛,母皇貴妃李氏(萬曆中為敬妃,追封恭順榮莊端靖皇貴妃;她是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的祖母,南明時,被追尊為孝敬太皇太后。),生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

也就是說,自萬曆六年(1578)朱翊鈞大婚,至此,前後已經23年;自萬曆十年(1582)皇長子朱常洛出生,至此,前後已經19年;此時,除皇次子、皇四子夭折外,朱翊鈞還有5個皇子;可是,至此,朱翊鈞還是沒有冊立皇太子。

就是因為太子沒有確立,事關江山社稷的承繼沒有著落,所以,朝廷上下,人心不穩,已經很久了。

所以,在傳言朱翊鈞整修東宮、冊立太子之後,孝端皇后王氏被冷落、她的待遇被裁減的話題進一步被放大。京城之中,流言傳得更加紛紛揚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之一,還是朱翊鈞對鄭皇貴妃的寵信,已經達到了一個極致;另外,孝端皇后王氏自萬曆九年(1582)為朱翊鈞生下皇長女之後,此後再未生育。

流言紛紛,就是懷疑朱翊鈞要困頓並壓制孝端皇后王氏,以便廢黜她的皇后之位,使其不得周全。

蜚語囂囂,就是懷疑朱翊鈞要破壞制度,懷疑他因為專寵鄭皇貴妃而不想立嫡以長,懷疑他要奪取皇長子朱常洛立嫡的權力,而打算立鄭皇貴妃所生之皇三子(皇次子甫生即死,皇三子是實際意義上的皇次子)為嫡。

流言蜚語散播開來之後,大明在朝的大小臣工,莫不為之憂慮驚駭。但是,當時,針對此事,沒有人敢發一言。因為,上疏言說此事,弄不好,輕則被廷杖、被貶斥,重則可能掉腦袋、連坐誅戮。

不過,那時的人,還是有他們的堅持和信仰的。

面對京城之中的紛紛議論,時任工科都給事中的王德完看不下去了。

工科都給事中是多大的官?

工科都給事中,是官名,乃是明清六科之主官;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設都給事中六人,即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一人,秩正八品;朱允炆建文(1399~1402)中,改為正七品;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工科都給事中,即工科之主官。

王德完看不下去又會如何?

其時,王德完剛剛家居結束,補授官職不久,新近回到京師。因為看不下相關的議論,他馬上公開奏章內容,並就相關事項上疏,極力勸諫皇帝。

話說,當日王德完的奏章,用辭悲傷委婉但又危急切直。

看到王德完的上疏之後,朱翊鈞為之勃然大怒。

隨即,朱翊鈞下令,將王德完下入詔獄,對其嚴刑拷打審訊,追查王德完是受了誰的主使。

面對王德完的處境,在朝同僚並未袖手旁觀。

這一點,很值得稱頌!

事發後,朝中的九卿及臺省官員全都極力營救王德完,但是,朱翊鈞誰的話都聽不進去。

當時,首揆趙志皋託病,久未上朝,內閣大事,皆由次輔沈一貫主持。

針對王德完一事,沈一貫秘密上疏,婉轉勸解皇上。

第二天,朱翊鈞忽然就降下諭旨,傳示內閣,道是:

皇后(王氏)乃是聖母(慈聖皇太后)為朕選擇的元配。現在,朕與皇后同居在一個宮中。皇后很少有什麼過失,朕豈能不對她優待寬容?近年以來,皇后稍稍會兇悍暴烈、蠻橫不慈,朕每每也會對其進行教訓,讓她保全婦道。皇后也還聽勸,知道悔改醒悟。誰說皇后身患疾病了?

云云。

輔臣上奏,其中定有冊立太子之事。

朱翊鈞對此,將奏摺留中,未予回覆。

接著,沈一貫繼續上奏,說是:

今日京師人等對聖上的謗議,並非起於眼前的一朝一夕。其實,十年之前,類似的言辭就已經在都下鼎沸了。所以,皇上前此所降諭旨,只是先行傳示內閣首揆,並未讓其他任何人得見。如果此後將這一諭旨傳示外間,不但不能讓外面的人信服,反而會讓外面的人更加懷疑,認為皇上果真冷落了皇后、並對皇后冷遇。果真如此,多年來外面對皇上的謗議,原本是子虛烏有的,此時,反而會被認為是確有其事;皇上多年以來的意旨,原本是真實確定的,此時,反而會被誤解為虛情假意。天下的藩府、以及萬國四夷,每年呈進朝廷的表箋,都會向皇后道賀。假若京師之中關於皇上的謗議,流傳至藩府、至萬國四夷,那麼,這就非常地不適宜,既有傷朝廷臉面、又有損大明的國體。

沈一貫的上疏,除了以上言語之外,其他辭句,還更為過激、更為讓皇帝難堪。

這份上疏,把朱翊鈞因王德完上疏引發怒氣基本壓了下去。

隨即,朱翊鈞還向內閣說明了之所以遲遲不冊立皇長子為太子的原因,並且要求停止下發此前傳示內閣的諭旨。

關於王德完,此次雖然大大觸怒了皇帝,朝廷也只是對他處以廷杖之刑,然後革職,最後,他還是免於一死,撿回了一條性命。

《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明人沈德符說是:

皇上重視道德倫常,畏懼名譽節義。當日,他對皇后裁減待遇,大約也是事實。不過,皇帝這麼做,或許只是因為皇后一時違逆了皇上的意旨所致。

因為對皇后的冷落、冷遇,導致人言紛紛,在聽到朝廷內外的浮言、在收到直言規勸的諫臣上疏之後,皇上便慚愧懊悔。自此之後,皇上與皇后之間,伉儷之情彌篤、恩禮之義有加。

事發次年,也就是萬曆二十九年(1601),為了平息皇儲爭議,為了給外面的所謂浮言謗議一個交代,朱翊鈞終於降下特旨,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時,他還封皇三子朱常洵為福王、皇五子朱常浩為瑞王、皇六子朱常潤為惠王、皇七子朱常瀛為桂王。

至此,人心大定,去年冬天的彌天懷疑與謗議,一旦之間,也就冰消雪釋了。

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一個七品朝廷的官員,為了江山社稷,不惜性命,上疏言事,他的舉動,真可謂禹淵取日,真可謂不世之功。

當然,這其中,閣臣甘犯天顏、苦口相勸,甘觸天威,不惜烏紗,他們也是功不可沒的。

萬曆四十八年(1620)農曆四月初六日,與朱翊鈞同食同休同起居的皇后王氏,因常年辛勞、服藥無效而崩逝,享壽57春秋,諡孝端皇后。自萬曆六年(1578)正月立後起,至本年崩逝,孝端皇后正位中宮四首尾43年,頗有慈孝之美名。她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后。皇后王氏死後,朱翊鈞在五天後病倒,並於同年七月去世。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上尊王氏諡曰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朱常洛在位月餘暴崩,待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才上皇后王氏冊寶,皇后王氏合葬在明神宗定陵,其神主祔廟。

最後,再看看當日王德完的上疏,都說了些什麼。

王德完上疏雲:

“道路喧傳,謂中宮役使僅數人,伊鬱致疾,阽危弗自保,臣不勝驚疑。宮禁嚴秘,虛實未審。臣即愚昧,決知其不然。第臺諫之官得風聞言事。果中宮不得於陛下以致疾與?則子於父母之怒,當號泣幾諫。果陛下眷遇中宮有加無替歟?則子於父母之謗,當昭雪辨明。衡是兩端,皆難緘默。敢效漢朝袁盎卻坐之議,陳其愚誠。”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