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看賈平凹筆下的《高興》搬上影屏,評如今原型人物劉高興| 影片來襲

看賈平凹筆下的《高興》搬上影屏,評如今原型人物劉高興

原標題:平凹筆下的高興

作者:郭世斌

魯迅筆下的閏土,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舊中國農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壓迫,過著貧窮落後的日子,成為舊中國農民典型代表,反映了舊中國農民擺脫不了的悲慘命運。

而當代賈平凹先生創作的長篇小說《高興》,以他的發小劉高興為創作素材,塑造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新型農民工的形象。

作品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農民工衝破了日出日做,日落日息,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模式,走出農村,走向城市,自謀職業,養家餬口,由貧窮走向富裕的經過。

他領著一家五口人來到西安城裡,自己開了一個蜂窩煤公司,其實就是父子兩人靠生產蜂窩煤的小作坊。他們走街串巷,把一車車蜂窩煤送向千家萬戶,回來時再收些廢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就是要過夢寐以求的城市生活,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裡,他有時非常苦悶,舉目無親,就去看望賈先生的母親。和老人拉拉家常、聊聊家鄉農村發生的事情,也談了他自己在城裡的生活閱歷。老母親經常將高興來家講的農村發生的事情說出來,引起了平凹的深思,平凹親自去看望了高興的蜂窩煤廠及生活狀況,激發了他的靈感,創作了以農村高興進城長篇小說《高興》。

後來小說發表了,高興從西安平凹藝術研究院木南先生那兒聽到訊息,他要好好幫助一下劉高興,讓他過上好日子。

隨後又聽到《高興》小說改編成了電影在全國上演,引起了轟動,高興的名字便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逆來勢轉,高興成了社會公眾人物,各大報紙雜誌記者採訪劉高興,他依然拉著煤球為千家萬戶送去溫暖,走在街上,往往被行人擋住了去路,有的拍照,有的留影。其中貴州電視臺,湖南電視臺先後報到劉高興,還獲得了貴州電視臺中國農民工形象獎盃,這些光環給他的啟示,高興也成了名人。

他在廢報紙上練字,每天晚上勤學苦練,在日子本上寫隨後感,我也要成名,活得人模人樣,過有滋有味的城市人的生活,不負高興的這個大名。

天道酬勤,幾年時間高興的毛筆字寫得入木三分,爐火純青,在西安夜大進修也畢了業,有了自主創業的想法。時來運轉,商於古道棣花旅遊區開業了,使他產生了在老家發展文化創業的思路。因為平凹在農村生活的資料一直是空白,好多人想整理這份資料。他決定帶全家人從西安又搬回棣花古鎮,搭建傳播商於古道文化創作工作室,也請賈平凹提了“哥倆好”橫匾。他在工作室門口自寫對聯,“征途有平凹,人生唯高興”,就這樣成了景區一個點,為遊客演講古道文化的故事,為平凹《高興》書籤名,同時也出版了自己的專著《我和平凹》一書。

十幾萬字的續集也即將出版,還成立高興文化傳播中心,展示有名家的字畫,故鄉的特產,工藝品,成立了平凹農村文化研究中心,不少文人墨客在這裡交流,書畫家孫見喜、木南、馬河聲,還有知音雜誌總編張寶平……

但他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他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生活,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從不張揚,說話幽默,待人和氣,講起平凹在農村的軼事。

我是高興的忠實粉絲和夥計,他的野心很大,在有生之年,為他已故的父親修個陵園子,因為他們全家人都成為平凹三本長篇小說中活靈活現的人物,還準備出版一本20萬字的《我和平凹》的續集,把高興文化傳播的有聲有色,還要寫平凹在棣花苗溝少年時代在農村的生活片段,來彌補他在農村生活資料的這段空白。

由於我受劉高興自強不息的生活感染,寫下了這段文字,謹獻我的知音高興,以感謝他對家鄉古道文化所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