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說文解字】第二次漢字簡化,二簡的漢字,到底是怎麼誕生的?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說文解字》序

漢字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唯一沿用至今而未曾斷絕的文字。漢字是充滿著魅力的,也是古老且神秘的,那 一筆一捺之間,多的是妙趣橫生。不過,在近代史上,我們國家的知識分子群體曾經也提出過簡化漢字,在1954年之時進行了第一次漢字簡化;隨後,在1977年又提出了第二次漢字簡化,簡化後的字型稱之為“二簡字”。

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所推出的“二簡字”,在書寫之時簡單粗暴,看起來倒像是省了不少事而,不過,這種字型從1977年12月21日開始,一直到1986年, 普及9年之後被廢除,成為了歷史。

那麼,“二簡字”為何會興起,又為何被廢除呢?

關於“二簡字”的興起,其實是受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影響,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一些知識分子便倡導著廢除漢字,漢字劃分為封建的傳統文化,一味求革新。不過,幸而漢字並未被那一群出過國的知識分子所廢除,否則,那怕也是歷史之殤了!

不過,雖說這一次的“漢字廢除運動”並沒有得逞,但是,也在一定 的程度上促進了文字的簡化。在一開始,因為漢字當中繁體字比較多,不利於文化的傳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文盲”群體是普遍存在的,為此,這也是漢字在1954年開始簡化的重要原因。

“二簡字”其實就是在第一次簡化的漢字基礎上再一次進行簡化的文字,整個的簡化分為“兩步走”,先是推出248個簡化字,隨後有605個簡化字放入商討的流程,不過,最後沒有在正式應用之前,“二簡字”就被廢除了。

在一開始之時,“二簡字”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援,在當時的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齊力推廣之下,“二簡字”起初的宣揚還是完成得很好,至少,在心理上大家是接受的。在書寫的時候,“二簡字”的筆畫是更加簡潔的,在學習的時候也要簡單一些。起初,“二簡字”的推廣使用確實是有著相當好的成效,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二簡字”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

最終的結果便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不接受“二簡字”,因為,“二簡字”所簡化的文字,很多都是不應該被簡化的,相反,那些原本可以簡化的倒是沒有簡化;於此同時,因為“二簡字”的推行,民間很多的人開始自造簡化字,或者是亂造簡化字,使得漢字整個的規範開始模糊化,逐漸沒有了一個令大家都自覺遵守的統一標準。

除此之外,“二簡字”之所以被廢除,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二簡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而且看起來很像是日本字!比如說,在當時,“安”寫作“あ” ,“遷徙”寫作“辷る”,寫起來確實是簡單了不少,但是總是感覺哪裡不對。其實,從這一點,我們也不難看出漢字原本的魅力。

原來的漢字,不管是一撇還是一捺,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我們的漢字,是從“象形字”演變過來的,那每一個筆畫都有著自己的意義,並不是想要減少哪個壁畫就能隨意去減少的。而“二簡字”,將漢字的某些部分去除之後,就顯示缺胳膊少腿了,絲毫不見其原本的魅力,看起來也沒有什麼美感,最後也就在大多數人的呼聲中被廢除了。

現如今,我們偶爾依舊是可以見到“二簡字”的身影,不過倒是不常見。

漢字所承載的不僅僅只是文字本身的意思,漢字所承載的,是華夏文明,更是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之變遷,因此,在文化發展變遷的過程當中,還是要理性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