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一生功績無數,死後還被追封為武賢王

作為在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張廷玉一定是在那個時期,那個年代做出了屬於自己的功績,這功績一定是有利於大清,有利於社稷的。可能很多人對太廟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和理解,也應如此也理解不來為什麼配享太廟就很是了不起,之所以很多人關注這個話題,估計很多人最為在意的便是“唯一一個漢人”,畢竟按照大家的基本思路,物是以稀為貴的。

太廟總的來說就是古代皇帝的宗廟,這種宗廟大多是隻開放於自己家族中的精英,而且每個朝代都具有相對應的配置,這種配置和操作就好比一個氏族的祠堂,在祠堂中供奉的大多是一些家族中德高望重且有名望的人,但若是在這個家族的祠堂中出現了異姓人,那大家第一時間聯想的便是這個異姓人“一定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在理解了這樣基本的概念後,我們再以家族的祠堂的原型進行以微見著理解和研究,在皇室精英的宗廟中(一些皇族沒有特定且傲人的功績還是進不去的)居然出現了臣子,而且還是一個外族臣子,由此可以見得此人處事和為官的高深。

張廷玉一生侍奉過三個清朝君主,分別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很多人在瞭解過張廷玉的事蹟後都覺得此人的履歷是非常平淡的,因為其既沒有張居正那種“力挽狂瀾”的能力和魄力,而且也沒有和珅那種對君主那種“你瞞我瞞”的滑頭和機智,再加上清朝是一個排斥異族的朝廷,而這一系列的矛盾就造成了大家“丈二和尚摸不到腦袋”的疑惑。可是您知道嗎?觀人,特別是看待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就好比是去吃一道菜,有的人將這道菜當做紅燒肉,為的只是大快朵頤、狼吞虎嚥,自然就品不出當中的道道,當中的烹飪手法;我們應當在研究人物時採取“吃魚”的細膩,在挑肉剔刺中感受這道菜的精妙,這道菜的內涵。

臣子是在價值和被利用中體現生機的

張廷玉是康熙年間的進士在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後逐步進入了清廷的權力中心“南書房”。在康熙一朝的時候,張廷玉因為自己父親的影響以及自身的才學“身居內廷,靠近皇帝。”可能在清朝的時候,大家覺得封疆大吏才是握有實權,才是說一不二的人物,要知道這樣的想法實際上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就算是在晚晴時期,就算在那個地方勢力做大的時期,李鴻章還是竭盡全力的想要將自己的淮軍擠進皇城,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因為其對京城有感情,而是因為久經仕途的他深知“靠近權力中心,等於是離權力越近”。正因如此,張廷玉的久居內廷才有了其靠近權力獲得權力的機會,在康熙皇帝駕崩後,雍正皇帝繼承了大統,一個皇帝的登基,況且雍正帝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皇帝,在這個時候其最需要做的便是提拔自己的耳目,而在提拔人選的問題上他直接選擇了張廷玉。之所以雍正會選擇張廷玉,那是因為其父親張英以前是自己的老師,自己和張廷玉也有不小的私教,所以在這個時候即使是皇帝,在位了穩固權力、收拾那些心懷鬼胎的兄弟時,還是秉承了官場的那句“當官還需用自己人。”,同時也像大家表達了“臣子是在價值和被利用中體現生機的”的道理。

在雍正死前配享太廟,在乾隆年間削官去爵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自己父皇一手相托的臣子,作為兒子的只要用的不順手也是會有扔掉的可能。畢竟張廷玉在之前當過乾隆的講師,所以就感情基礎來說他們是有的,可壞就壞在張廷玉是康熙時期的老臣,這一個“老”字就決定了其會有“倚老賣老”的行為。據記載,乾隆曾先後提出了舉“三老五更”古禮、“均田限田”等要求,張廷玉都果斷拒絕。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做法雖然皇帝面色沒有表露,但其心中定是埋下了“種子”,畢竟皇帝提出的事情作為臣子的不應當去直接反駁,而是迂迴折中,畢竟張居正和申時行的案例依然歷歷在目,這便是歷經了三朝老臣隕落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