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原創】《問君能有幾多愁》第三集

前言

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中,南唐有個奸臣叫徐遊,在宋朝故意用反間計陷害大將林仁肇時,一臉奸笑,一邊激怒林仁肇,一邊在後主李煜面前加油添醋。李煜原本即使中計也僅下令收林仁肇兵權,但在徐遊的誘導下卻最終下令處決林仁肇,後又追悔莫及,不僅親痛仇快,更導致對水文頗有研究、有心輔佐林仁肇北伐的書生樊若水轉而投效宋朝,為宋朝南下帶路;等南唐亡國了,李煜打算以身殉國的時候,徐遊又厚著臉皮出來要他為了保全百姓忍辱投降,結果李煜綠雲罩頂、小周後含恨而死。

那麼,歷史上的徐遊,真的是這樣的形象嗎?

先說結論,歷史上的徐遊雖然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但為了劇情需要給他加那麼多戲,也實在冤枉了他。

顯赫家世

徐遊的家世背景不簡單,他原本的名字叫徐景遊。

他的親爺爺是南唐前身吳國的權臣徐溫。如果按當時的局勢發展下去,徐景遊就算沒福當皇帝,也能是個皇族。

但是,徐溫的親生兒子們徐知訓、徐知詢都不爭氣,徐知訓因為目中無人,早在徐溫生前就因激怒大佬而領了盒飯;而徐知詢的人緣也差到了在徐溫死後的權力鬥爭中甚至失去了親弟弟們的支援,使他最終敗給了徐溫的養子徐知誥。

而這些倒戈的弟弟中,就有徐景遊的父親徐知誨;成為皇室宗親的榮耀,不足以讓他忽略皇室兄弟相殘的風險。

徐知誥掌握吳國大權並迫使吳帝禪位後,宣佈自己是唐朝後人,改名李昪,建立南唐,考慮到徐溫的養育扶持之恩,將徐溫也追尊為皇帝,並優待徐溫的子孫,尤其是曾幫助自己的徐知誨一系。

所以,徐景遊及其兄長徐景遼得以出入宮禁,參與朝政。

後來的《宣和畫譜圖》有《李景遊談道圖》,其中的李景遊指的就是徐景遊。但據記載,徐溫活到南唐的小兒子們即徐景遊的叔父們徐知證、徐知諤雖然也得到南唐的特殊照顧,但在請求賜李姓的時候並未得到李昪的批准。所以徐景遊是否姓過李,還是存疑的。

徐知誥的兒子們仍然按徐家的輩分字取名,如他的長子就叫徐景通。徐景遊的名字看起來是水字旁,但遊在古代寫作“遊”,所以其實也是走字底。當然徐知誥改名李昪以後,兒子們也就改姓李了,但名字仍然保留了徐家的畫風,如李景遂、李景達,只有身為繼承人的徐景通例外,先後改名徐瑤、李瑤。

李昪駕崩後,李瑤繼位,改名李璟。他也念及徐知誨對自己家族的恩情,繼續禮待徐景遼、徐景遊兄弟,封徐景遼為汝南郡公,徐景遊為文安郡公。

逢君之惡

徐景遊愛好文學,經常和文士來往。李璟在北苑設立了清暉殿,以張洎、徐景遊為學士,不久進徐景遊太子太保。

後來南唐在與中原政權後周的作戰中失利,被迫割地稱臣;為避後周帝諱,李璟改名李景,這樣,作為南唐臣子的徐景遼、徐景遊只能去掉了名字裡的“景”字。

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後,李璟繼續稱臣,並且計劃遷都南昌。為了遷都,他親臨南昌,卻又發現以南昌的地理和規模並非建都之選,憂憤交加之下,他就在南昌去世了。

李璟此次預備遷都時,帶上了小兒子們,而讓太子李從嘉留守都城金陵。如今李璟去世,太子不在身邊,太子的胞弟鄧王李從善趁機動了心思,向徐遊索要遺詔。

徐遊大義凜然地厲聲拒絕了,並且在回京後告訴了李從嘉。

李從嘉素來友愛兄弟,沒有追究李從善。李從嘉登基後改名李煜,史稱後主。

李煜比父親李璟更愛好文章,善於作文的徐遊因此更得到寵信——更何況,這時候的徐遊還是確保李煜順利登基的功臣。每逢宴飲,徐遊就歌詠唱和。李煜的昭惠皇后周娥皇喜好音律,既能演奏原唐朝遺曲,也能演奏新歌,這樣的場合,徐遊也不迴避,而且會及時為皇后叫好。

後來,昭惠皇后不幸早逝,李煜立昭惠皇后的妹妹小周後為後。南唐總共只有過三位君主,並無在位君主大婚的先例可循,於是具體的儀式就交給了兩位重要文臣徐鉉、潘佑,然而他們卻又發生了分歧,爭執不下。李煜就交給徐遊裁決。

徐遊注意到潘佑聖眷正隆,就說潘佑是對的,逢迎之心昭然。一個多月後,徐遊得了疽,懷恨在心的徐鉉就借題發揮:“這是周公和孔子在化為厲鬼報應他吧?”

但是,徐遊不僅沒有死,而且繼續活躍在南唐的政治舞臺上。

李璟雖然好佛,但尚有節制,而李煜卻在徐遊等人的逢迎下進一步發揚光大,在都城給一萬多僧人賜飯,又是造塔又是建寺,終於導致國庫空虛。

而曾經得到李煜寵信和徐遊逢迎的潘佑,終於因為勸阻李煜的奢侈之風被下獄並自殺;而害死他的也不是徐遊,而是一直與他不合的徐鉉和張洎。

李煜在父親所建的清暉殿後又建了澄心堂。徐遼這時候也做到了太子太傅,平時就由張洎、徐遼、徐遊在澄心堂秘密規劃國家大事,李煜又任命了一位員外郎,是徐遊的從子徐元楀,還是徐家兄弟的自己人。各位大人在澄心堂做出決策,就由徐元楀等人出入執行,南唐百官漸漸地就不知道中書省和樞密院是做什麼用的了。

直到北宋兵臨城下,徐遊還在和李煜談笑風生地談古論今,南唐還流傳著“澄心堂宣旨”的傳說。

真假傳說

當然,隨著南唐的滅亡,徐遊的權臣之路也就要到頭了。

一碼歸一碼,史書上並沒有徐遊參與謀害林仁肇的記載,所以至少從目前的證據來看,林仁肇的死和徐遊是沒有關係的,真正要負責的是誤信了離間之計的南唐使者;背唐投宋對徐游來說也沒有好處,宋朝初建時,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經將從南唐叛逃、甚至還獻上了平南之策的小官杜著、薛良或處斬或流放,他根本看不起這種人。

宋太祖意圖讓李煜相信林仁肇已經背唐投宋,但這樣的宋太祖,怎麼可能重用一個背主的林仁肇呢?

至於樊若水,大概因為他畢竟不是個官吧……

而那位被擺了一道的使者,正是當初被李煜免於追究的好弟弟李從善;原本打算從此為兄長做忠臣的他,卻為敵國所設計,幫了兄長一個天大的倒忙。

亡國之前,徐鉉的弟弟內史舍人徐鍇病了,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巨人拿著大鐵篩,篩他自己、哥哥徐鉉、還有徐遊,徐鍇自己和徐遊都落在了地上,只有徐鉉得免。

不久,徐鍇就去世了;而徐遊雖然活到了南唐滅亡後,並作為南唐遺臣被宋朝任命為太子率更令,但很快也應了夢,追隨徐鍇而去了。

徐遊死了,但江湖上仍然流傳著他的傳說。

宋太宗年間,學士蘇易簡得到了一個玩意,宋太宗看到後,也讚歎不已。

原來,這個玩意就是在《荀子》中曾有記載的欹(讀“七”)器,是一種類似沙漏的計時器,有雙耳可穿繩懸掛,底厚而收尖,利於空瓶時向下垂直;口薄而敞開,利於盛滿大量的水時而傾倒;其上放置勻速滴水,則形成周期性自動滴入水、傾倒水、空瓶立正,迴圈往復。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日:此為何器?守廟者日:此蓋為宥(同“右”)坐之器。孔子日: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復。孔子顧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復,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籲!惡有滿面而不復者哉!

明朝人曾據此創作了《孔子觀欹器圖》。欹器既然能得到孔老夫子的讚歎,得到宋太宗的讚歎當然更不在話下。但是,因為由於多次戰亂導致資料遺失,數百年來,欹器的仿製品和圖樣已經多次失傳,宋太宗差一點就無從領略欹器的精妙了。

而那個讓他一飽眼福的人,正是“性多巧思”的徐遊;這位文藝青年平時在作文、弄權、拍馬屁之餘還愛搞一些發明創造,竟然完美地按照老祖宗的智慧,還原了失傳已久的欹器。

遊有巧思,欹器之制久不傳,人無知者,遊獨以意創制,皆合古法。太平興國中,蘇易簡為學士,得之,暇日試於玉堂,太宗皇帝聞而取視之,歎賞不已。

想當年,昭惠皇后也曾經還原了失傳已久的《霓裳羽衣曲》。

這樣看來,在文物修復方面,偏安一隅的南唐還真是功不可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