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胡適為何能成為私塾教育的萬能?私塾教師有哪些獨特的方法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孔子曾說因材施教,可老師並非全能,在教學方面亦有自己的習慣。不同於現在的普及教育,封建社會乃至民國早期,私塾式的精英教育依舊是常態。

而私塾中的老師,也遠非現在孩童可欺的地位,他們不僅掌控學生學業,更有權直接掌控學生的升學事宜。

這一點,胡適深有體會。

一、教育投入,毫不吝嗇

胡適的父親是當地的貢生,曾多次擔任官職,母親馮順弟是續絃,幾乎一字不識。

審視胡適後來的文學成就,不少人或許會說,大才子大文豪胡適,應當是父親教育出來的。可事實恰恰相反,胡適四歲那年父親去世,自此他與母親相依為命。

母親馮順弟雖然一字不識,但她卻深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對胡適的教育投入絲毫不吝嗇。

胡適年幼時候,在家鄉念過九年私塾。每一年,馮順弟給胡適交學費之時,都會給私塾先生多塞許多錢。起初,胡適一點不明白這是為何,直到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私塾裡一共有兩位先生,他們為人嚴厲,對於學生要求更是嚴格,但凡有學生做不到他們的要求,便會遭到毒打一頓。在當今的社會,老師的這等“毒打”行為,絕對是虐待學生,可在那時候來看,這是老師負責的體現。

然而,對於老師們的嚴厲,學生們卻表現出了奇怪的反應:老師越打,學生越喜歡逃學,學生逃學,老師也就打得更厲害。久而久之,老師的毒打與學生的逃學形成惡性迴圈。

在私塾中,唯有胡適是學生中的例外。

起初,胡適也不解這種現象,直到他與其他同學交流,方知真相。

原來,每個學生每年只給老師交兩塊銀元,學生數量有限,老師工資低,自然不願意認真教。老師教書不認真,學生讀死書,達不到要求,自然經常被老師責罵。如此一來,學生興趣全無,只能逃學。

馮順弟雖不曾讀過多少書,卻深知人情世故,她見了此種情形,直接給老師塞錢。既然私塾老師缺錢,她便投其所好,只願他們能好好教導胡適。

二、我若一病不起,不告訴我兒

結束私塾的求學之後,馮順弟眼見胡適有才華,希望他能夠繼續深造。可是,在那個時代,一個寡婦拉扯兒子已經不易,哪裡又多餘的錢供他去大城市上學。

於是,馮順弟拿出了自己的首飾和嫁妝,盡數變賣,送胡適去上海求學。

後來,在母親的支援下,胡適又前往國外留學。

在當時,即便是開放家庭,也並不願兒子出國留學,一來距離太遠,好幾年難得見上一面,二來萬一兒子在外被吸引,自此定居亦是常有的事。

可馮順弟不這樣想,凡是對兒子學習有幫助的,她都支援,不管是去大城市求學,還是出國深造。可馮順弟也知道,胡適孝順,難免會對孤身在家的母親牽腸掛肚。

為解除胡適的後顧之憂,馮順弟特意在其出國之前為他定下婚約,以此告訴胡適:你的母親現在有人照顧,你放心去求學。

胡適留學期間,馮順弟曾幾次患上重病,她不願告知兒子耽誤求學,只是照好相片,留下囑託:

“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將此事告訴我的兒子,仍要請人按月寫信給他,做出我還活著的樣子。待他學成回國時,把我的這張照片給他看,就如同見到我本人一樣。”

不久之後,胡適學成歸國,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胡適,終歸是對得起母親的付出。

三、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瞭解胡適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隨和,鮮少與人爭吵。不管是在待人處事,還是在求學問道上,他都一直秉承“自由主義”,堅持寬容恕道,更有作品《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而這份寬容,來自母親馮順弟的言傳身教。

馮順弟嫁給胡適父親,便做了繼母,胡適之上,另有兩個哥哥。其中胡適的大哥,便是個天生的敗家子,自小賭博、吸毒,但凡家中有些值錢物件,均被他當了換錢。

在艱難時候,還會有諸多債主追上門來,向馮順弟要錢還債。這樣的大哥,在年幼的胡適眼中,棄之如敝履。

可是,每一次母親馮順弟,總是好聲好氣地還債,再對大哥教育一番。隨後,大家依舊是和和美美地一家人。

在胡適的眼中,母親馮順弟幾乎不曾與人生氣,即便遇到再大的事情,也總是溫柔以待。只有自己在學業上頑皮之時,母親才會關起門來教訓自己。

母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了胡適的一生。也正是因此,在胡適看來,孩子的教育,應當全部寄託在母親身上。

在胡適與江冬秀的婚姻中,孩子的教育,胡適盡數交給江冬秀。然而,他們的大兒子最終卻以自殺結局。

母親的確對孩子影響深遠,但並非每個母親都是馮順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