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怎樣煉成的?文化苦旅是怎樣一步步煉成

1991年,年僅45歲的餘秋雨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後,孤身一人前往西北地區,對包括都江堰、莫高窟在內的古代文化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

一年後,《文化苦旅》橫空出世,一炮而紅。僅僅在一年之間,這部書就重印了11次。

《文化苦旅》和後來相繼出版的《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一個王朝的背影》《霜冷長河》《千年一嘆》一起,成為餘秋雨最為世人熟知的著作,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名,影響了幾代人的閱讀趣味。讀書人突然發現,原來散文創作不光是能像周作人、冰心、林語堂、楊朔那樣寫,還能像餘秋雨這樣寫。

喜歡餘秋雨的讀者很多,欣賞他的作家也不少。

賈平凹先生是小說家,也是散文家,他這樣評價餘秋雨:“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白先勇先生則評論道:“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群的讀書會讀得最多的作品。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余光中將餘秋雨視為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的散文創作代表性人物,他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當然,不喜歡餘秋雨的作家也大有人在,如王朔。

王朔是江蘇南京人,比餘秋雨年輕了12歲。從寫作領域和寫作風格來說,王朔和餘秋雨相差很大。王朔主要從事小說創作,餘秋雨主要從事散文創作。王朔風格幽默,餘秋雨風格沉穩。兩個人似乎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從上世紀末開始,王朔“改行”當起了評論家,以“我看***”的方式,對包括魯迅、金庸在內的近當代文化名人進行了一番評頭論足。2010年1月3日,王朔又發表了一篇《我看餘秋雨》,猛批餘秋雨。

在這篇文章裡,王朔說:“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那種調點小情,淚光閃閃,很有點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海誓山盟勁兒。”

不僅如此,王朔還把金庸提進來一起罵了:“金庸的壯懷激烈呀,餘秋雨的憂患情懷呀——反映到銷售上就是個賣點,方方面面都要這個,老百姓也要這個。他們只有自我標榜起來,把一切都上升到民族的高度,才能更被人們所接受。”

對於王朔的抨擊,餘秋雨並沒有反擊,還推薦王朔獲得了上海的一個三等獎。王朔沒有領情,又罵了餘秋雨一通:“你有什麼理由在我面前託大啊你,在名人裡頭,你是我的後人,我是你的前輩。你寫過小說嗎?他就一旅遊文學作家。”

比餘秋雨年輕12歲的王朔,竟然以前輩自居?不過,我很好奇,王朔到底去領了這個獎沒有?

很少公開讚揚人的金庸先生,卻很欣賞餘秋雨。

金庸和餘秋雨都是浙江人。金庸是浙江海寧人,餘秋雨是浙江慈溪人。海寧和慈溪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作為老鄉,他們大有惺惺相惜的感覺。

2007年,上海財經人物訪談節目《財富人生》舉行了6週年慶祝活動,金庸和餘秋雨應邀參加,並雙雙出席了由葉蓉、康輝主持的文化講壇。餘秋雨排名2006年作家財富榜的首位,當主持人問道這個問題時,餘秋雨馬上回答:“我今天看到了我的老朋友金庸,我就知道自己不是首位。有些雜誌要排這個首位、那個首位,我拒絕過他們。”

餘秋雨這話倒是“實話實說”。畢竟,金庸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就已經是身價過億的億萬富豪。《文化苦旅》賣得再火,能有《射鵰英雄傳》銷量大?

金庸先生卻對餘秋雨讚譽有加。有一次,金庸對媒體記者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在這裡,金庸將餘秋雨與魯迅相提並論,作為浙江作家裡的代表人物。這樣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餘秋雨當然懂得投桃報李。

有一年,金庸接受浙江大學邀請出任文學院院長時,受到不少人的非議。餘秋雨借到浙江大學發表演講時說:“東方世界的任何一所大學,都會夢想讓金庸先生擔任文學院院長,但沒有一所大學能夠相信夢想成真。不知浙江大學如何獲得天匙,他來了。你們本來有幸成為本世紀一位文化巨人的學生,但是你們因無知而失禮,終於失去了自己畢生最重要的師承身份。”

據餘秋雨回憶,這話說出去後,“全場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