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體育館】十四運比賽館中的文物:陶相撲俑、毛澤東等體育明星亮相

中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將於2021年9月15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為迎接這次盛會,不少博物館將館中珍藏換種方法呈現給大家,希望在欣賞比賽的同時,我們也能瞭解到一些,與中華體育有關的傳統文化。

陶相撲俑,出土於陝西省渭南市,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陶相撲俑左邊俑通高31釐米,通寬12。5釐米,厚10釐米。右邊俑通高29釐米,通寬14。2釐米,厚11釐米。兩俑上身赤裸,下身只穿短褲。浮雕磚上的兩位力士形象,都赤裸著上身,雙拳緊握,怒目圓睜、雙唇緊閉,鼻翼似乎在煽動,好像正等待投入一場角逐。

我國摔跤運動源遠流長,先秦時期,戰事頻繁,人們將角力作為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重視角力的軍事價值,提升其社會地位。

《禮記·月令》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的記載,將角力與射箭、御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漢書》中也有提及:“秦更名為角抵,先王之禮沒於淫樂中矣”《史

記·李斯列傳》中記錄:“(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優俳觀之”。由以上史料記載可以看出,角抵活動由先秦時期以軍事訓練為主要目的開展的活動到秦朝逐漸演變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娛樂表演活動。

在“漢承秦制”下,漢代對角抵活動的觀賞性進行了深度“開發”,在原有“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基礎上,吸收其他形式的活動內容(如,舞蹈、雜技等),從而形成了一種規模宏大且獨具漢代特色的綜合性娛樂表演活動,即角抵戲。

兩晉時期,角抵活動發生衍變,“角抵”出現了一個新稱謂,即“相撲”。關於“相撲”之名的最早記錄始於晉代王隱《晉書》中提到的“卿郡人不如潁川人相撲”“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由此可見,相撲之稱最早始於兩晉時期。兩晉時期,雖已出現相撲一詞,但還經常與“角力、角抵”混用。兩晉時期的相撲運動在宮廷開展較為普遍,在民間也同樣得以發展。

唐代相撲運動與秦漢的角抵大有不同,已經成為一項獨立的體育競技活動,相撲比賽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唐音癸籤》中記載:“左右兩軍擂大鼓,引壯士裸袒相博較力,以分勝負”,提到唐代相撲比賽要求相撲手袒露身體,在比賽時還要敲鼓助興。唐玄宗統治時,還專門組織名為“相撲朋”的專業摔跤隊。

宋朝相撲運動開展較唐朝更為普及,具體表現在:宮廷相撲表演隊伍更加規範化;民間相撲運動更為普及,出現“相撲社”的民間組織;出現相撲擂臺賽;出現專門介紹角抵的書籍《角力記》。

清代正式出現“摔跤”一詞。滿人入主中原後,將他們的摔跤技藝與漢人傳統的相撲技藝相融合,形成了清代的摔跤活動,這種融合、改革與創新,使清代的摔跤運動得到空前的繁榮發展。

參考資料:

《論相撲運動的淵源與發展》

《淺談我國摔跤運動的名稱演變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