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懂得示弱,也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智慧,才是聰明人

如果說,一個人,抬頭激昂的活著,是一種不畏艱難的勇氣;那麼低頭微笑的態度,則是一種洞察世情的智慧。

一個人越缺少什麼,才越要炫耀什麼。強者,懂得示弱;弱者,才喜歡逞強。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

從老子開始,中國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聰明,表現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別人的輕視和疏忽中找到自我發展的空間。

這就是一種示弱的智慧,形勢不明朗的時候,以靜制動,形勢於己不利的時候,學會示弱,隱藏自己的想法和實力,不正面與別人爭長短,從而不斷地取得進步,提升自己。

生活中,柔弱勝剛強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山谷中,大雪紛飛,雪花落滿了雪松的枝丫,當積雪達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往下慢慢彎曲,直到積雪從枝丫上一點一點地滑落,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風雪過後,雪松完好無損,而其他的樹由於沒有這個本領,枝丫早被積雪壓斷了、摧毀了。

一堆石子壓在草地上,小草壓在了下面,小草為了呼吸清新空氣,享受溫暖的陽光,改變了直長方向,沿著石間的縫隙,彎彎曲曲地探出了頭,衝出了亂石的阻隔。

在重壓面前,松樹和小草選擇了彎曲、選擇了變通、選擇了示弱,而正是這種選擇,使它們生機盎然。

據說,海灘上有兩種不同性格的藍甲蟹:一種十分兇猛,從不知躲避危險,與誰都敢開戰;一種十分溫和,遇到敵人,便翻過身子四腳朝天,不跑不動,一味裝死。

千百年後,人們發現,強悍兇猛的藍甲蟹成了瀕危動物,而性情溫和的藍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佈世界上許多海灘。柔弱者反倒比剛強者生活得更好,實在是耐人尋味啊!

除此之外,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齒亡舌存等等也是以柔弱而得勝的實證。

因此,當不堪重負時,當力不從心時,當殫精竭慮時,我們不妨示弱,因為示弱也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在堯舜時期,舜未登上天子之位的時候,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為了霸佔家業,三番幾次的想要謀害他,而他的父親比較昏庸,輕信了繼母的話,總是偏心縱容他的弟弟。

有一次,父親和後母對舜說穀倉頂壞了,讓他爬上去修理,當舜上了倉頂之後,父母和弟弟就把梯子拿走,想發火燒了他,幸虧舜撐起大斗篷,趁著一陣風往下一跳,才得以逃命。

後來還有一次,讓舜去挖井,井很深,剛把舜放下去,他的弟弟象就從上面把繩子收了,並且用泥土封住了井,以為這一次舜一定死定了。

誰知道象回去的時候,舜正在床上彈琴,原來井底有另一個出口,舜就是從那裡脫身的。

這一下象驚呆了,而舜則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微微一笑說:“我並不計較。”

當後人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把焦點放在了舜的仁義厚道上面,其實舜除了仁義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智慧,那就是:藏巧於拙。

孟子與萬章曾經談論到這個故事。萬章認為,舜或者是糊塗,或者是偽善,二者必居其一。孟子則不同意這種看法。孟子直搖頭:“不,這怎麼叫偽善?既然象已經承認自己錯了,有悔改之意,舜又怎能不高興?這不叫偽善,是寬宏大度啊。”

舜自然不是偽善,也不是愚蠢,而是懂得示弱。處於不利境地的時候隱藏自己的智慧,處於有利地位的時候也不報復,反而原諒對方。這樣,使自己在不利的情況下得以生存,在有利的時候又可以收穫好名聲。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沒有人能夠做到在別人加害自己的時候,還能仁義的原諒對方,毫不計較,而舜能夠做到如此,除了他的仁義厚道之外,更因為他懂得“大智若愚,用晦於明”的道理。

春秋時,齊國有個叫隰[xí]斯彌的智者,當時大夫田成子當權,有竊國之念。

一日,田成子和隰斯彌登上高臺眺望風景,發現三面風景皆好,唯有一面被隰斯彌家樹林遮擋。事後回到家裡,隰斯彌馬上叫來僕人砍樹,砍了幾棵又說不砍了。

家人問其為什麼?

隰斯彌答,“我感覺田成子厭惡咱家的樹林,便想把樹砍掉。但一想,若都砍了,就說明我能知人所不言,那才是大禍啊。”

越是鋒芒畢露者,越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物件。“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便是這個道理。許多成大事者,在有所成就之前都有“糊塗”的歷史,善於避讓那些看似胸無大志、實際暗伏殺機的身邊人,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

《菜根譚》中有這麼一句話:“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在獵食前,蒼鷹總是盯著獵物一動不動彷彿快要睡著了,猛虎總是慢吞吞地靠近目標彷彿生了病——這其實是它們麻痺對手的做法,先讓獵物放鬆警惕,再在對方做出反應之前一擊斃命。

一個志在高遠的人往往會不炫耀、不顯才華,在該“糊塗”的時候就絕不顯得精明,這樣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很多時候,兩方交戰時,常會出現弱勢一方取勝的情況,這其中就包含了一種避敵鋒芒、敵強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

王陽明軍功卓著,尤其擅長詭道。他在《陳言邊務疏》中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上面四句話,又被稱為“示弱四訣”,是王陽明兵法的總綱。

遇到強大的對手,千萬不要硬碰硬,要麼示弱假裝逃跑,要麼隱藏實力去示弱,要麼假裝失敗而埋伏,要麼隱藏實力去假裝求和。

這種戰術成本低、效率高、勝算最大,從江西、廣西剿山匪,平叛寧王,王陽明都在示弱。

王陽明說:信而從之,則墮其計矣。只要對方相信了你很弱,那他就輸了,真正強者,從不在乎面子,他們只要裡子。逃跑的姿勢再狼狽,只要最終能取得勝利,那就都值得。

被人一激,就要擼袖子幹架的人,一般沒什麼出息。適當示弱,反而能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鬼谷子說: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善於示弱,是一種極高明的智慧。

人的一生有兩個重要能力需要學習,一個是獨立自主的能力,一個是依賴他人的能力。你會不會示弱,會不會健康地依賴他人,其實衡量的是你內在的安全感是否充分。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為人處事懂得適時示弱,才能成為最大的贏家。其實,人生最大的幸運不是我們能一帆風順,而是我們掌握了其間的生存智慧。

胡適先生晚年曾說:“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絕頂聰明而肯作笨功夫的人。”聰明而不外露,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就是所謂“藏巧守拙,用晦如明”。

徐悲鴻說:人要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做人不能沒骨氣,但做事不能仰著頭。

低下頭,是為了看清腳下的路,認清自己,尋求昇華之道。

懂得低頭的人,才會有機會抬頭。

示弱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一種格局。

願你在將來的日子裡,能夠有示弱的智慧,成全別人的同時也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