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伯虎在50歲時寫下一首詩,疏狂不已,又惹人心疼

人們印象中的唐伯虎,是那個灑脫風流的大詩人、大畫家;也是周星馳電影裡那個點秋香。非常符合現代人心目中“贅婿”形象的唐伯虎,那個借風流之名耍流氓最後卻抱得美人歸的烏龍才子。然而,真正的唐伯虎,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風流才子唐伯虎,人間行走的一抹亮色

在許多的民間傳說裡,人們常常叫他唐伯虎。但在他的作品中,他留下的詩書畫卷裡,落款則多用“唐寅”這個名字。這位明代的傳奇詩人,總給人一種風雅的形象,而他的生前身後,則流傳著無數的趣事。就像古龍筆下《陸小鳳傳奇》中的陸小鳳一般,在無數的傳奇故事中,唐伯虎英俊、瀟灑,富有而多金,堪稱快意人生的典範。

然而,這位明代詩人的真正形象,卻並非如此,或者說,並不全是這樣。唐寅出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至於傳說中他出生於寅年寅月寅日寅時,不過是後世的謬傳。唐寅的家鄉在蘇州,那個柳如飄絮、才情蘊城的城市。

在蘇州長大的唐伯虎,不僅在繪畫、書法上頗有天賦,創作出的作品迄今仍被臺北博物館收藏,更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唐寅的詩文題材豐富,風格也非常多樣化。他早年的作品既工整又絢麗,非常有六朝行文之風。然而,洩題之案後,風格陡然變化,題材多為感傷時事,詩中也不再拘泥於對仗的工整,愈發顯其情誼真摯。

實際上,這種轉變,正是現實生活中帶給他的打擊所造成的。人們心目中的才子,並非一生風流、無牽無掛,而是有所掛念的。這種掛念,與他所面對的現狀結合,變成了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到唐寅五十歲時,愈發明顯。

高處不勝寒,詩中抒發內心之意

根據史書記載,唐寅的詩作一共有六百餘首,而他個人的詩冊,則有為歌女而作。陳繼儒《太平清話》記:“唐伯虎有《風流遁》數千言,皆青樓中游戲語也。”但唐寅最廣為流傳的詩,一定是那首《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這首桃花詩,描繪的是唐伯虎心中的理想狀態,一個恍若謫仙、不同於俗世的非凡人物,甚至不被現實生活所限制,摘桃花便可以換酒錢,多麼風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而唐寅卻喜愛喝醉了酒,便臥於桃花樹下;酒醒了,幕天席地安眠的日子。

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詞,表面上看展現了作者的灑脫恣意,實際上,正是體現出他憤世嫉俗的特徵。這首詩,也從側面展示了唐伯虎消極處事的態度。而這位大才子,在他五十歲的年紀,寫下了另一首詩,更能展現其特點。

一曲桃花換酒錢,為自己而做的詩

用中國的老話來講,五十歲正是知天命的年紀。而五十歲的唐寅,面對自己過去的經歷,提筆寫下了一首《五十言懷詩》。這首詩是他對自己前半生的總結,也是他本質特徵的體現。所謂“言懷”,抒發的便是他心中的抱負。

唐寅作這首詩的時候,尚未想到自己離死亡只剩下短短的四年。他寫這首詩的目的,主要是對於前路的總結與回顧。在這一生中,他經歷過大風大浪:科場舞弊,被人誤解過,更多是受人追捧、在青樓酒館揮霍人生。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這首短短的七言詩,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唐寅一生的心態。

《五言懷詩》解析,回顧風流才子的一生

在詩的開篇,他便稱自己過去的五十年人生為“笑舞狂歌”,奠定了全詩的基調,也展現了作者自身的心境。一個五十歲的男人,放到現代,也不過是籍籍無名,碌碌一生,追求名於利的人,佔社會的主流,在古代更是如此。直到五十歲,仍然能夠說出在花中行樂、藉著月色宿眠,頑劣天真如稚子的人,可以說是世間罕有的珍寶。

唐伯虎認為自己的聲望已經非常之高,達到了“海內傳名字”的程度,這一點放在明朝的當時,毫不誇張,但他又苦笑著寫下一筆轉折——“誰信腰間無酒錢”。可見五十年的人生之路。對他來說並不是毫無影響。此前是恣意灑脫地摘下桃花換酒,而今卻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囊內空空,沒有錢拿來買酒的人了。

詩的第三句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最精華之處,值得細細品味,一下將該詩的意境拔高,也將唐伯虎與泯然眾人區分開來。眾人交口稱讚、傳頌遍整個大陸的詩句,在原作者眼中如此不值一提,甚至羞慚到無法自認為原作者的程度。

這世間的人居然認其為神仙。實際上,並不是唐寅的詞作水平不高,而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可能在他的心中,只有李白、杜甫這樣的作者,才能夠稱呼其為詩人。

然而,最難能可貴的,並不是他極高的詩文天賦與他在繪畫、書法上的才華,而是他能夠堅守住自己的本心,能夠在這碌碌庸庸的人世中,堅持自己真正在乎的東西。這也就是詩的結尾——“莫損心頭一寸天”。人生在世,又能有幾人真正尋找到自己的本心呢?唐伯虎之所以孤獨,大約是因為當時那個時代的同行者太少了。

孤獨的唐伯虎,不同於世俗的清高

能夠發出這樣的慨嘆,一定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唐寅的一生,遭受過太多的波折。在他25歲那年,他的家中有五位至親去世,年輕的他一下陷入舉目無親、茫然無措的狀態。四年後,他參加科舉,考取了解元。

本應是折桂之時,卻被懷疑與“徐經會試洩題案”有染,被判終身不得參與科舉。這對馬上邁入而立之年的唐伯虎來說,無異於一次重大打擊,幾乎堵死了他後半生的晉升之路。妻子也因科舉無望而離開了他。達官顯貴想要利用他,而他卻不堪其擾。

此後,唐伯虎只好以賣畫謀生,浪跡在青樓歌館裡,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在他五十歲時寫下的這首詩,淺顯易懂,非常之俗,通篇都是大白話,與他此前的詩歌風格迥然不同。或許,這也是唐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疏狂對抗世俗,以大俗對抗大雅,表達自己的不滿與孤獨。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想要追求的東西,無論是名、是利,都是個人的選擇。唐伯虎的選擇,是在方寸之間,囿守自己的本心;作為時代洪流中孤獨的前行者,他的經歷與遭遇不由得使人扼腕,感到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