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武王伐紂前,現3大凶兆,卻還敢繼續東進,姜太公是怎麼解釋的呢?

武王伐紂前,現3大凶兆,卻還敢繼續東進,您看姜太公怎樣解釋

周文王姬昌慧眼識才,在渭水河畔三請姜子牙,並將國事相托,金臺拜相。

然而面對殘暴無道的商紂王,和搖搖欲墜的商王朝。周文王一生遵守為臣之道,並沒有起兵造反。

文王辭世後,他的兒子——周文王姬發繼承王位,同時不忘父王遺願,更加重用姜子牙,並拜姜太公為相父。

《封神演義》原著中談到,姜子牙是受師父之命,懷揣有封神榜和打神鞭,來幫助明君完成封神大任的。

自從西岐遇到文王、武王父子倆後,姜太公運用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管理國家的大才,以及掌握的易學知識,盡心盡責,輔佐西周崛起強盛起來。

姜太公助武王伐紂成功後,封姜子牙為齊侯,併成為齊國的始祖。

公元前1046年1月,姜太公綜合天下大勢和西周國力,認為東進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此時,武王的心情卻是忐忑不安,拿不定主意。

在矛盾的心情下,武王請國內的謀士們運用龜甲和蓍草進行預測,占卜吉凶。

“封神榜”中,就有這樣的一段劇情:伐紂前,周武王召集天下諸侯,會盟孟津,欲興弔民伐罪之師,問罪於紂王。

但能不能成功,周武王心裡沒底,就有了一次問天占卜。

此次的占卜之事,記載於王充的《論衡-卜筮》一書中。

“周武王伐紂,卜筮之逆,佔曰大凶……”

何為“卜筮”?這是中國古老的兩種傳統占卜方式。其中,用龜甲或獸骨叫“卜”,用蓍草叫“筮”,合稱“卜筮”。

古人認為,龜和蓍都是通靈的神物,在龜甲或獸骨上鑽鑿,再用火烤,然後根據龜甲的爆裂紋理就可得知吉凶。

而蓍草則也被古人視之為“神草”,有資料顯示:蓍草壽命可生長千年以上,生命力十分頑強。

占筮的結果是大凶不吉。除了這一個凶兆之外,還恰巧遇到狂風暴雨,天相不吉,包括武王在內的,軍士將領們,都心生畏懼,不敢發兵。

姜太公的做法特別反常,令人吃驚。只見他態度堅決地折斷蓍草,摔碎龜殼,說了一番千古名言:龜殼朽骨,蓍草枯葉,怎麼會預知吉凶呢?

在太公的力排眾議下,周武王信心大增,決定發兵東進。

誰知道,剛到刑丘(今河南的溫縣東),武王所乘的車折又被大風折斷成三截,武王的乘馬被雷震死,暴雨又連下3天,行軍特別困難。

面對這些異象,武王又一次動了退兵的念頭。

關鍵時刻,姜太公又一次果斷地站了出來,解釋到:車鑾駕折斷為三,是上天示意我們應該兵分三路。大雨連降三天,是在寓意我們為天降神兵。而武王的馬被震死,是上天示意我們要換乘駿馬,加快東進的速度。這些全是吉兆啊!

武王伐紂前後一年時間,便與八百諸侯們到達了孟津會師,同時發動了牧野大戰,一戰而勝。從此以後商衰周興。

那麼,為何在接連的“凶兆”前,姜太公能力挽狂瀾,給武王和三軍將士信心呢?“源易緣”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姜子牙對天下形勢發展瞭然於心。他知道紂王的胡作非為、亂殺無辜的殘政暴政之下,早已猶如一個紙老虎,不堪一擊;

二、得人心者得天下。姜子牙依據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商周兩方的軍事和政治實力,實事求是地做出了一種正確判斷。

三、殷商時期,由於資訊資料不足,人們主要依靠龜蓍占卜來斷吉凶,有一定的依據和準確度。比如,武王的父親、爺爺等人,都精通易經。

所謂:“善易者不卜”。既然明知商朝氣數已盡,朝代將自然更迭,又何必再進行多此一舉的預測呢?“盡心書則不如無書。”正是此理。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