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文字獄到底有多可怕看看這個官職的官職就知道了,連皇帝都怕了

在封建社會,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當然容易我行我素。更何況,利益分配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人,這就難免有心懷怨恨者。為了維護統治,在封建王朝都是採用了簡單粗暴的肉體毀滅策略,從根本上上去除敵對勢力。而且,皇家還宣揚著“雷霆雨露,俱是天恩”的思想,讓百姓無條件的愚忠。

因此,別說是直言犯諫,就是諷刺挖苦,都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詩句,都被當作文字獄。比如胡中藻的“一把心腸論濁清”,就因為濁在清朝國號之前,被定為大逆不道,全族受牽連。雖然別的朝代,沒有清朝統治者那麼敏感,但也容不得有人諷刺皇權。

即便如此,文人的腦子總是迸射出充滿智慧的思想。有一首諷刺皇帝的詩歌,卻流傳相當之廣。他的作者不僅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而且還因為寫得太好,而被皇帝加官進爵。我們就來看一看這首《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先來說說這首詩表面的意思,春城不是指四季如春的昆明,而是暮春時節的長安。這個時節的長安城處處飛花,寒食的東風將皇宮裡的楊柳吹斜。黃昏時宮中御賜的蠟燭,隨著輕煙一同飛入了王侯將相之家。

這個意境是不是很美,唯美的畫面朦朦朧朧,哪有半分怨氣,又哪有半分對皇帝的諷刺呢?而且這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蘊意深遠,氣度非凡,是千古名句。全詩在當時就廣為傳播,它刻畫了皇家的氣派,似乎陶醉在皇都春色之中,歌詠太平盛世。

至於說從宮中傳遞蠟燭給近臣,那是唐朝的一個習俗,用意有兩點。一是告訴臣子,寒食結束之後可以使用火了,二是提醒近臣們,要向介子推學習。

這首詩寫成之後,下至販夫走卒,上至皇帝唐德宗,都愛不釋手。唐德宗特意叮囑,讓這首詩的作者韓翃擔任駕部郎中,專門為皇家制定文書。因為當時有兩個韓翃,其中一個是江淮刺史,另一個則是此詩作者。

作者韓翃擔任過侯希逸的幕僚,但現在已經賦閒在長安十來年,無所事事。包括他自己都不認為,唐德宗說的就是他。然而,唐德宗卻親自書寫了這首《寒食》,並且安排道:“與此韓翃”。

誰也沒有想到,韓翃也就從此鹹魚大翻身,受到皇帝的賞識。他為官時,已經60多歲了,卻大紅大紫,僅用了幾年時間當上了中書舍人。不過,後人普遍認為,唐德宗可能沒看懂這首《寒食》,因為它的確是首諷喻詩。

詩中所提漢宮,實際上這是以漢寫唐的手法,在唐詩中非常常見。寒食節本來是禁止用火的,老百姓都只能吃冷食。然而,百姓倒是遵守了這個習俗,皇家卻早早傳蠟燭,賞賜大臣,這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

而且,詩中所說的“五侯”,指的是漢桓帝所封單超、徐璜、左悺、 具瑗、唐衡五個宦官。《後漢書?宦者傳?單超》提到:“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唐朝和漢朝一樣,也面臨宦官專權的困擾,韓翃在這裡,也是諷刺皇帝親近宦官,厚待宦官,反倒忘了百姓。

更為重要的是,韓翃是天寶十三年的進士,“大曆十才子”之一,才華橫溢,天下知名卻只是充當過幕僚。最後連幕僚都當不上,閒居長安十年。隨著年紀增大,他還被許多年輕人看不起。在此之時,他不僅寫下了《寒食》這首名篇,而且還有一些牢騷之作。這種情緒下,怎麼還會歌功頌德?然而,就是因為《寒食》的技巧太高,瞞天過海,讓韓翃翻身農奴把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