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薦讀】人生幸福與否,全在該拿起時能拿起,該放下時能放下。。。

有人說:“拿起時要扛得住,放下時要看得透。”

拿起和放下,是能力和智慧的體現,更是一個人終生的修行。

生活幸福與否,全在該拿起時能拿起,該放下時能放下。

1

放下過往,重新開始

很多時候,人習慣沉溺與過往的遐想,彷彿思念在,一切便有再來的可能。

於是,回望過去成了某種的習慣,但實際上,展望將來才能激發生命的魅力,。

民國時的張幼儀,正是在失去依靠的情況下,把自己變得強大。

張幼儀年輕時,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徐志摩。

誰知,遠在國外的徐志摩,看見張幼儀的照片脫口而出:鄉下土包子。

可想而知,徐志摩對這位新來的媳婦心懷不滿。

張幼儀有賢妻良母心,徐志摩卻無舉案齊眉意,因此兩人的關係始終處在一個尷尬境地。

徐志摩在國外留學,有一次給家寫信說,希望張幼儀能在身邊陪讀。

張幼儀以為幸福來敲門了,想不到徐志摩依然對她不理不睬,在此期間徐志摩因追求林徽因,竟逼迫張幼儀離婚。

張幼儀感覺天塌了,那一刻她彷徨無助。

在二哥的幫助下,她重新振作起來,去了德國學習幼兒教育,後來表現出色,還拿到了裴斯塔洛奇學院的碩士學位。

張幼儀說:“我把自己的一生看作兩個階段:離婚前和離婚後,離婚之前,凡事都怕;離婚之後,一無所懼。”

後來,她去了銀行工作,竟然在商業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真正把自己活成了傳奇。

人生本就是一念之間,想通了便是成長,想不通就成了挫折。

敢於放下過往,便能戰勝自己;能戰勝自己,才能戰勝生活。

2

放下得失,自在從容

人若是有了得失心,難免患得患失,成為名利的奴隸。

與其被名利鉗制,倒不如看淡得失,恬淡從容。

北宋時期,有位隱士,叫林逋,他學富五車,卻對功名毫無興趣。

林逋說:“我的志向非家長裡短,更非功名富貴,只覺青山綠水與我心性相契合。”

年輕時,他也曾遊歷江淮,但四十歲那年,在杭州孤山,他選擇了隱居。

林逋在一首小詩中這樣描述他隱居後的生活:

竹樹繞吾廬,情深趣有餘。

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

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一間茅屋,一片竹林,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別致。

旁邊有水譚,白鶴常來覓食,經常停在河邊,久久不願離去。

百花盛開的季節,蜜蜂彷彿也在欣賞景色而無心採蜜。

他自己酒過三巡,便有些不願開卷讀書了,旁邊如蓋的春樹灑下一片濃陰,趁著陰涼,正好扛起鋤頭下地鬆土。

閒時欣賞一些古畫,上面畫的多半是瀟灑出塵的漁夫和樵夫。

除此外,林逋最令人稱道的是“梅妻鶴子”的佳話。

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何靖為知己。”

他在山上種了三百株梅花,馴養了兩隻白鶴,閒時便賞梅弄鶴。

若是林逋外出時有客來訪,家中童子便會將白鶴放出。

林逋見鶴,便划船而歸……

林逋的生活雖然清淡,卻令人羨慕。

他不受世俗的羈絆,精神高潔通透,生活遵從本心。

或許,這就是他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原因吧。

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走過的山水、遇見的旅人、嘗過的心酸,都會豐富你的人生,無所謂得與失。

唯有看淡名利,才能生活恬淡;唯有自在從容,才能感受煙火人間。

3

放下欲求,但行好事

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很多時候,越是想要,越是求而不得;當你放下後,反而綠柳成蔭。

明朝時,有個人叫袁了凡。

他很小的時候,就聽母親的話,棄文從醫。

17歲那年,袁了凡在慈雲寺擺攤,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走過來,說:“你應該讀書,參加科舉,明年就能中秀才。”

老者自稱是《邵子神數》的傳人,袁了凡將信將疑,便將老者帶回了家。

當著母親的面,老者把袁了凡小時候的事算得分毫不差。

母親請求老者算兒子的仕途,老者把袁了凡的仕途情況逐一告知,最後卻說可惜將來沒有兒子。

後來,袁了凡命運的走向,完全驗證了老者說的話,分毫不差。

袁了凡頓時心如死灰,他想既然人的命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努力還有什麼用呢。

後來,袁了凡碰見一位禪師,他與禪師對坐了三天,不生妄念。

禪師非常驚奇,他以為袁了凡必然是一位智者,於是問他原因。

袁了凡便把這位傳奇老者的故事講給禪師聽。

禪師聽罷說:“我以為你是個智者,原來你是個凡夫。”

然後,禪師對袁了凡說:“人的命是可以改的,但需積德行善而已。”

人但有積德行善的念頭,便相當於告別過去,重獲新生。

袁了凡聽禪師的話,開始行善積德,當他行善事超過三千件的時候,老者說的話已然不再應驗。

後來,袁了凡憑藉積德行善,不僅考中了進士,他的夫人還產下一子,他既有了功名,也有了和睦的家庭。

老話兒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水不問方向,只管滔滔不絕,最終能成汪洋大海。

人也一樣,當你不追求結果,只是去做;不考慮命運,只是去修,好運才會慢慢降臨。

請記住,不求成功時,一切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