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日薪208萬,卻偷逃稅,鄭爽聊天記錄曝光:越有錢的人,越摳?

張恆又在微博爆猛料了!這一波引發全網憤怒。

根據爆料內容,鄭爽涉嫌偷稅漏稅,簽訂陰陽合同,獲取鉅額報酬。

印象中上一個“偷稅”的女星,還是范冰冰。2018年,范冰冰被舉報偷稅3000萬,被罰款近9億。

而鄭爽的偷稅金額,遠比她多。

2019年鄭爽和《新倩女幽魂》劇組商談,喊價1。8億片酬,最終談成1。6億。

1.6億是個什麼概念?除以77天拍攝過程,約莫估算,日掙208萬!

按照正常稅率,原本應繳5000多萬的稅。然而經過鄭爽父母一通操作,鄭爽只需繳納1000萬。

漏掉4000多萬,穩賺1.4億!

多少人每天辛苦加班,卻掙不到200塊,酬勞比自己多萬倍的明星,竟然堂而皇之的貪婪斂財,太讓人震驚。

不止老百姓怒了,國家也怒了。

上海稅務局和北京廣電局已經對鄭爽展開調查,如果偷稅屬實,難逃鉅額罰款和法律制裁。

不得不說,鄭爽和張恆都不簡單。

一個吝嗇貪錢一毛不拔,一個機關算盡錘死前任,兩個剛滿30歲的年輕人,憑一己之力攪動了整個娛樂圈。

之前,我們分析過鄭爽的原生家庭,和鄭爽父母的教育失職,但今天,我想聊聊張恆和鄭爽的動機。

從情侶分手的爭執,到法律層面的舉報,事情發酵到這個地步,很難說清楚誰對誰錯。

曾經的情侶鬧成仇人,其實歸根結底在一個

“錢”

字。

鄭爽風波的起源,是今年年初的“代孕”風波。

1月18日,張恆釋出一封微博,曝光他和鄭爽代孕了兩個孩子,由於鄭爽不願簽字,導致孩子滯留美國。

一石掀起千層浪,“代孕”之後,鄭爽的人品問題,以及鄭爽一家貪得無厭的嘴臉,如同拼圖碎片一般,逐漸在公眾面前完整起來。

張恆放出來的錄音裡,鄭爽毫不掩飾自己的冷血無情:

“TMD煩死了”

“打都打不掉”

……

讓網友相信:她是真的不想要這個孩子。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張恆早就知道這一切,此刻爆料出來,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2019年11月,鄭爽起訴張恆歸還借款2000萬,一審勝訴。

這筆錢,原本是鄭爽承諾“10年2000萬”,聘用張恆為自己工作的酬勞,但打款時她留了個心眼,標註“借款”。

張恆認為這錢是啟動資金,大部分都用在鄭爽身上,可他沒有證據證明這錢不是借款。

反觀鄭爽,證據充足,步步緊逼。

為了得到這筆錢,張恆陸續曝出猛料,讓鄭爽被廣電定為“劣跡藝人”(當然鄭爽本身也有問題)。

這場兩敗俱傷的糾葛,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消失在公眾視線裡的鄭爽,私底下持續與張恆打官司。2021年3月31日,張恆二審敗訴,他賣掉房產,做好賠錢的準備。

同時,也在整理鄭爽的黑歷史,下定決心,要把鄭爽的“真面目”公諸於眾。

其實,哪有什麼“真面目”。鄭爽的吝嗇和自私,早已在細節處暴露無疑。

張恆曝光的聊天記錄並不完整,隻言片語中,我們能瞭解到三件事:

1.鄭爽的貪婪,連父母都控制不住。他們為1.8億片酬汗顏,要求張恆“勸勸鄭爽”。

2.鄭爽缺乏道德感,去超市喝東西不給錢,不覺得羞恥,反倒當作樂趣。

3.鄭爽對生命很冷漠,不但棄養自己的親骨肉,還把生病的小狗裝在鞋盒裡遺棄,只因為2000塊的寵物治療費太貴。

層層疊疊的黑料,如同重拳,一下下砸在公眾的道德觀上,令人大跌眼鏡。

看完張恆的爆料,我最深的感受是:

鄭爽的吝嗇,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當一種價值觀違背理性,違背道德,違揹他人意願,甚至會傷害到他人,我們可以說這種觀念是“病態”的。

因為這觀念中,藏著對自我的極端理想化,全能控制,和對他人的貶低。

“吝嗇”,是一種病態價值觀。

但“吝嗇”這事又很常見,遍佈生活的角角落落:

出來吃飯故意不帶錢包,長期用室友的洗髮水,分手後要求前任還錢,婚後想盡辦法討回彩禮錢……

我曾親眼看過媽媽吃發黴的蘋果,就為了把新鮮的留給我,知道

“吝嗇”跟節儉有本質的不同:一個是病態,一個是常態。

結婚時,老公為了省錢,想在喜糖裡包便宜一點的煙,我媽知道後很納悶:包便宜煙多沒面子啊?

婚禮結束後,老公對我說:老婆,你婚前買的房子不是快裝修了麼?禮金你全收著,裝修好一點。

我才知道,比起面子,他更重視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我們都是童年受窮的孩子,對於金錢有著同樣的節儉意識,錢再多,也不捨得大手大腳的用。

這樣的經歷,讓我能夠理解“吝嗇”的人:

我們總是在摔過的坑裡,去尋找治療摔傷的藥方。

被金錢所苦的人,會透過掌控金錢來撫慰自己,透過多省一塊錢,來避免焦慮、維持自尊。

可是撫慰之後呢?

焦慮感降低了,可那些不理性的全能自戀、貶低他人的習慣,沒有任何改變。所以一個吝嗇的人,總會讓他人感到相處很不舒服。

吝嗇者並沒有意識到:

吝嗇,其實有著很強的攻擊性,會讓他人感到被傷害、被辜負、被針對。

從金錢中獲得的安全感,又透過人際關係流失被剝奪。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買賣,可是吝嗇者不是後知後覺,就是毫無自覺。

為什麼?

透過一個真實故事,我們可以窺見答案。

朋友單位裡有一個吝嗇者:楊叔,他們私底下叫他“楊白勞”。

楊叔有多吝嗇呢?他身為部門管理者,從不請下屬吃飯,但每次有飯局,都會打電話給下屬:

“過來打包一下剩菜,拿回去給大家吃。”

朋友當面打包,背地裡又偷偷扔掉,憋著一肚子氣:誰吃他的剩菜啊?

後來朋友離職了,某天偶遇楊叔,提議請他吃飯。楊叔嘴上說“不用不用”,卻立刻搜尋起周邊美食。

結果,朋友一屁股在路邊攤坐下:“來碗牛肉麵!拿兩個空碗!”

然後笑嘻嘻對楊叔說:“這家面份量特別足,一碗夠我們兩個人吃。”

朋友樂見楊叔出糗。誰料他撇了撇嘴,不慌不忙坐下,對老闆喊道:我那碗加香菜!

這事發生後,朋友“嘖嘖”稱奇。楊叔小時候啃過爛菜葉,如今月入數萬,也算是小地方飛出來的金鳳凰。

40好幾的人了,怎麼就是意識不到自己太摳門、太奇葩了呢?難道身邊沒人提醒他嗎?

我說:這可能跟他的父母有關。嬰兒需要強烈地相信,父母能夠保護他們,這樣成年後,他就不會老是回憶當年的驚恐。

有的人家裡雖然窮,父母能儘可能滿足他的需求

,成年後,他就不會對錢感到不安,因為他已經忘了“窮”有多可怕;

有的人家裡不窮,但父母覺得窮養好,還想方設法讓他少花錢。

成年後,他就會非常吝嗇,因為他始終停留在“窮”帶來的驚恐中。

心理學家Ferenczi提出,如果父母讓嬰兒感到安全,嬰兒早期對自我的全能幻想,會逐漸被”父母全知全能“的信念所替代;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全知全能”,孩子就沒辦法抵擋危險和恐懼,他內心的好客體太薄弱,只能從外界索取能量。

錢,就是他的能量。極端的吝嗇者,每花一次錢都會感到掏心撓肺、痛苦至極。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鄭爽家庭富裕、童年衣食無憂,成年後依然一毛不拔,因為她從未對錢感到安全過。

其實吝嗇者真正的噩夢,不是沒錢,而是每花一塊錢,父母都會在他耳邊說:

“養你有什麼用!只會花錢!”

“這東西這麼貴,沒錢買!”

“吃這麼多想把我們家吃垮嗎!”

我們有多渴望掌控錢,曾經就有多恐懼它。

從強大自我的角度,張恆爆料鄭爽這件事,至少給了我們三點建議:

1.滿足內心真實需求。

捨不得錢,實際上是內心有太多期待無法兌現,這是一個訊號,提醒我們:金錢之外,我們更渴望愛。

2.父母是孩子人格發展的導師。

鄭爽父母沒有培養出女兒的爭取金錢觀,卻教唆她規避高片酬風險、隱瞞金錢單位。吃相難看,應當引以為戒。

3.品德勝過財富。

將“有錢”視為擇偶標準,沒有錯,但有時偏頗。金錢如流水,當財富光環淡去後,對方的品德能否繼續撐起婚姻,也是婚姻幸福的重要因素。

圖片來源:電視劇《青春鬥》

“鄭爽”戳破了娛樂圈的浮華泡沫,讓我們看到德不配位的後果。

將錢視為安全感來源,難免被錢所傷,真正牢固的安全感永遠只來自內心深處。

追求財富,是我們在補償童年匱乏的幸福,但這份匱乏,更需要透過他人的接納、理解和尊重,來得到滿足。

有錢很好,但曾經缺少的愛的空洞,永遠無法用錢補完。

隨著金錢觀清晰理性,人格成熟完善,藏在金錢之下的驚恐,會慢慢歸於平靜。

被貨幣符號掩蓋的自我,才會水落石出,日益堅固。

點個

“在看”

,願我們都能成為問心無愧的有錢人。

- End -

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三點一彎鉤”,作者為“心樂土工作室”,拒絕二次轉載。

圖片宣告:

文章配圖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我們定會第一時間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心樂土心理諮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