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要早糾正!這才是戀人之間,正確的愛的表達方式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曾經在講述愛情思維時引用過這樣一則案例。

一對情侶,快要結婚時卻鬧起了分手。

原因是女方想要一款造型別致的設計款戒指,一再跟男方表示她的喜歡,可男方仍舊買了可以保值的鑽戒。

兩人大吵了一架,女方認為男方不尊重她,男方認為女方小題大做。

沈奕斐作為雙方共同的朋友,出來開解。

後來得知,男方的出發點是他希望婚姻像鑽石一樣保值;

而女方的出發點是戒指是要一直戴的,所以必須要彰顯她的追求和品位。

兩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善意和愛,都對婚姻和對方有美好的憧憬,卻最終走到了互相感覺對方不愛自己的地步。

但凡有一個人退一步到客觀的立場,選擇理解另一個人表達愛的語言;

梳理好情緒,再溝通這件事本身,這份感情也不至於走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和朋友討論這個案例,她唏噓道:

“以前和前男友總是互相指責、抱怨對方不夠愛,到後來會發現,我們都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愛對方。”

“有時候,“懂得”比“固執的愛”更重要。”

的確啊,情侶分手的原因,無論有多複雜,最底層的原因就是“感受不到愛意了”。

戀人之間,以己度人容易造成傷害,而換位思考往往才能流動關愛。

01

提升愛的能力

在暢銷書《愛的五種語言》裡,作者查普曼曾從婚姻家庭的角度出發,和讀者一起探討兩性之間的隔閡與誤解。

書中也有句話發人深省——

人們總是傾向於用最響亮的聲音,批評他們的配偶不能滿足自己最深處的情感需求。

說實話,每個人都渴望被愛,渴望別人主動來了解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被他人所愛”是種神奇的誘惑,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時候更加有熱情與能量。

但實際上,很少有人願意提升自己愛的能力。

感情是容易變淡的,既有情深意篤,也有日久生厭。

表達與感受像是兩段不同的訊號,頻率相同時,交流才能開始。

表達對應的是給予,感受對應的是獲取。

情侶相處過程中,兩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對方的變化,以對方為主角,傳達更新的愛意。

而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都有所不同,這也進一步給瞭解自己和別人的需求增加了難度。

舉個例子,每個人對自己想要的愛是有一個大體上的模型的。

有人想要圓形的愛,但如果對方把方形的愛塞給他,就會出現塞不進這人的模型的情況。

而“塞不進”就類似“感受不到”。

補充一點,“理解到被愛”和“感受到被愛”是兩組不同的概念。

“理解到被愛”常見的情緒反應是悲傷無措。

“我知道他愛我,可是我很難受。”

這段關係給予了他巨大的壓力,並且他沒有感覺到有真正地被愛。

而“感受到被愛”會有種神奇的化學反應,空虛寂寞在離自己遠去,身體不由自主呈現接納開放狀態,因為安全與愉悅。

提升愛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試著讓對方感受到被愛。

02

溝通愛的語言

兩性心理學家查普曼曾在《愛的五種語言》裡歸納總結過,這世間的戀人,大抵有以下五種愛的語言。

分別為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能力給愛情保鮮的聰明人,可以試著跟物件溝通這五種語言。

“我感受不到你的愛,你不愛我了。”

“我明明已經把我的愛都給你了,你為什麼還是感受不到?”

情侶之間,一旦出現這樣的對話場景,自己難過,對方也委屈。

之前跟男朋友吵架,我們就這樣互相指責過,兩人當時鬱悶了一個多月。

其實事情很簡單,我偷偷給他買禮物,他發現之後就拒收了,哄我說是給我省錢。

他不收我的禮物,也不讓我給他送禮物。

但我真的很喜歡談戀愛時收到對方的禮物,不在於價值,而是因為享受心意,並且我也願意給對方買禮物用來傳遞愛意。

在我的想法裡,愛一個人就一定會想要給對方送禮物。

而我男朋友卻只是在一些節日的時候象徵性地發些紅包,送些小零食。

沒溝通之前,我沉浸在愛的語言的自洽裡,一度認為我男朋友不愛我。

後來,我讓他試著把那五種愛的語言排序,才發現了隱藏在我們爭吵之後真正的問題。

我物件把“接受禮物”排序在最後一位,而我把“接受禮物”排序在第三位。

而我們共同排序在一二位的“肯定的言辭”和“精心的時刻”,恰好對應了我們平時對彼此滿意度最高的維度。

理解到這點後,我頓時語氣軟了。

“親愛的,原來你的排序是這樣的。”

“對不起啊,因為在我理解的愛的語言裡,我送禮物能表達出愛意,而且你買的東西就是比我買的多了愛意呀。”

我男朋友向來從善如流,聽見了我的撒嬌和服軟,語氣裡更多了一些憐惜。

“我也明白了,那這樣,以後我們偶爾互換禮物怎麼樣。”

那次溝通之後,直到現在,我們還保留著偶爾互贈禮物的方式。

其實我也有點兒小心機,就是每次他讓我感受到愛意,我一定會用“肯定的言辭”回饋他。

這種雙向的反饋,就是一種愛意的發現和迴應,流動和溝通。

傳遞愛的語言,主角是對方。

戀人之間,一定要先彼此瞭解對方愛的語言,才能夠進行接下來的溝通和愛的交流。

溝通的時候,不道德評判,不草率判斷,不要輕易把“我需要”混淆為“你應該”。

就像《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曾說,所有的評判都是未被滿足需要的可悲表達。

要謹記對方才是主角,千萬不要自我感動。

03

表達感情常用的話術和心術

兩性心理作者芭芭拉曾說過:

“我們被灌輸了對於理想伴侶既定的想法或者叫幻想,然後就開始了投射。”

我很贊同這句話,在遇見戀人之前,在最初,我們就設定了期望被對待的方式。

你期待的愛,和你感受到的愛大多是不一樣的。

投射將自己的需要投射為別人的需要,很危險。

戀人之間的矛盾,不外乎是對方感受不到愛意,而非矛盾本身。

有時候必須調整期待和實際,讓伴侶聽懂自己愛的表達,先發現和迴應,才能感受到愛。

很好用的話術和心術是感恩和感謝。

遇到分歧和爭端,不要直接指責,而是先感受對方情緒裡潛藏的需求與期待,先給予正向的反饋。

全網的戀愛教程經常強調話術,殊不知,沒有心術的話術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比如,試著感受,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能不違心地說出以下這些柔軟的話語。

“原來是這樣的”,“我可以這麼理解嗎”;

“我會需要”,“期待能懂你,也期待你懂我”,“但沒關係”……

違心不違心,差別是很大的。

不違心的時候,這些話具有很大的能量,因為背後潛藏的是理解和關愛。

這樣柔軟迂迴地處理矛盾,反而能增進感情濃度。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情況。

之前有個陌生網友找我傾訴。

她說她完全感受不到物件對她的愛,他只愛於言而止於行。

她柔軟地表達過自己的真實感受,卻被回擊說是在抱怨。

我看過他們的聊天記錄,這個男生明顯在冷暴力,逼迫女生分手。

我說:“其實你知道他已經不愛了,對麼?”

那個網友突然沉默了,過了許多天,她回我:“我提分手了,現在如釋重負。”

的確,如果有類似這個網友的情況,就不適合一味表達感情了。

在對方已經不愛了的情況下,你所有關於感情的表達都會吃到“閉門羹”。

人生在世本就不容易,更不值得用放棄自己的人的挑剔來難為自己。

太弱勢、太卑微、不平等的愛,已經變質,無法保鮮。

愛不愛自己,其實自己最明白,不要總心存僥倖,給對方或者自己找藉口。

希望男生、女生都能明白,始終不能感受到愛的感情和關係留不得。

畢竟,有些人,有些事,不是錯過的遺憾,而是躲過的劫難。

作者|王京 小說創作者,古典文學沉迷者。涉獵中外哲學,相信但不迷信。喜歡鑽研個體心理學,堅信個體具有主動創造性,任何事情都有三種及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冷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