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人世間:平庸之人為什麼平庸?孫小寧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人世間》講的什麼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北方某省會城市“光字片”區居住著周姓一家,父親周志剛在西南參加“大三線”建設,長子周秉義響應國家號召成為第一批下鄉知青,長女周蓉追隨詩人丈夫遠赴貴州鄉村,周家只留下周秉昆與周母相依為命。在五十年的歲月裡周家人的命運與時代變遷交織在一起,周秉義大學畢業後從政,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經歷仕途沉浮;周蓉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卻情路坎坷,陰差陽錯旅居國外十二年。周秉昆與美麗又不幸的女子鄭娟相濡以沫,透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名工人成長為文藝工作者,經歷下崗的陣痛和“下海”的挑戰,在平凡的歲月裡扶持鄰里親友共同前進。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時,也書寫了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 。

《人世間》平庸之人為什麼平庸?孫小寧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考大學為了啥呀?那不就為了找個好工作嗎?我覺得我現在這個工作挺好。

這句話從一個高考失敗,剛剛成為圖書店臨時工,年僅19歲的孫小寧口裡說出來,讓我感到震驚。

這讓我想起了許多人倡導的讀書無用論。

我是一個農村女孩,上初中的時候,村裡還有小夥伴一起上學,到了高中,基本上沒有人一塊去上學了,他們大多奔赴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去打工了。

作為村裡唯一的一個高中生,還是一個女孩,受盡了村裡的嘲諷。

他們經常說的話就是,考大學哪那麼容易,就沒聽說咱們村出過大學生,其實他們暗含的意思,我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然後他們話鋒一轉,就說起誰家兒子誰家女兒去廣州深圳哪個廠做什麼,一個月掙多少多少錢。

他們說這話的時候並沒有惡意,甚至有些為你著想,勸你的意思。

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考大學是城市人家孩子的事情,農村的孩子就別妄想了。

農村的父輩們對孩子考大學連想都不敢想,所以很多孩子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大多都輟學,然後去打工了。

在他們的思維裡,這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唯一的一條道路,只有早早出來掙錢,才能使生活變得更好。

後來我考上大學,他們固然羨慕,但是口裡還是酸溜溜地說,現在大學生也很難找工作。

記得我畢業工作後第一個春節,一個堂哥知道我月工資只有1000多塊,他有點嘲諷地說:“上大學有什麼用?白花那麼多錢,還不如我一個打工的掙錢多”。

然後我成了他們羨慕之餘,又自我安慰的反面例子,甚至成為孩子不上學,輟學去打工的最好的例子。

在他們的思維裡,讀書考大學,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

他們根本看不到讀書上大學給一個人帶來的潛在的價值,除了思維的改變,眼界的擴寬,人生的價值觀也在悄然變化。

看待問題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辯證地去看待。

對待工作已不僅僅是上班掙錢,而是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對待人生已不再像父輩那樣,娶妻生子,嫁人,養育下一代。而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規劃和人生價值。

對待學習已不是走出校園就完成了自己的學習任務,而是不斷地提升自己,把“活到老,學到老”踐行在人生的每個階段。

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的工資或許比很多打工的低得多,但是你會發現,打工人的工資水平會一直在那個水平線上,很多年都不會變,而大學生的工資水平會突飛猛進的增長。

經過兩三年的努力,他們在工資水平上會齊頭並進,之後,兩者的差距會越拉越大,這是兩者思維不同,認知不同,學習能力的不同所拉開距離的結果。

很多事情,不是你告訴他,他就會明白的,必須是他到達那個位置,親身經歷才會真正的明白。

我自己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工作4年後工資就達到了8000多,那在當時算是很高水平的了。

家裡蓋新房子,我給了媽媽3萬塊錢,堂嫂羨慕地說,還是大學生好,掙的錢多。

她只是羨慕了一會兒,並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教育改變生活”這句我們老生常談的話。她依然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對待兩個孩子的學習態度還是放羊似的,孩子們學習就學習,不學習就不學習。

她從來沒有意識到,要鞭策孩子們,鼓勵孩子們,讓他們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堂嫂家的兩個孩子,初中沒有畢業都輟學了,一個去了鄭州打工,一個去了廣州打工。

這才是讓人無奈的地方,讓人憐憫的地方,讓人有點恨鐵不成鋼,怒其不爭的感覺。

其實這些年,村裡的人已經慢慢地意識到,考大學是唯一改變孩子們命運的出路,也是最捷徑的一條路。

他們有這種意識,也希望孩子們都能考上大學,可是他們大多數人沒有把意識變成行動,只有少數家長把意識變成了行動。

近幾年村裡考出來好幾個大學生,還是有很多人,他們在羨慕之餘,依然故我。

他們依然在骨子裡認為,考大學很難,即使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學,如果考不上大學,那就白白浪費了好幾年時光,也白白浪費了很多錢,還不如早早輟學打工,出去掙錢呢。

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所以他們自己出去打工,孩子們出去打工,到了孫子輩依然出去打工,靠出賣勞力賺著辛苦錢,一輩子面對著黃土地,在溫飽線上掙扎。

你說他們可憐,確實可憐,可是你說他們可悲,確實可悲。

他們明明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卻滿足於打工掙錢,一時的生活無憂,一時的痛快,卻付出了一輩子都要這樣辛苦勞作的代價。

滿足現狀,知足常樂,這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豁達的態度。

滿足現狀,知足常樂,並不代表不思進取,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觀。

很多人把滿足現狀當成了不思進取,孫小寧就是這樣的人。

她高考失敗,只差6分是非常令人遺憾的,邵敬文就非常替她遺憾,要她好好做一個學習規劃,繼續考試,爭取考上大學。

周秉昆更是直接掏錢買書,讓她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

邵敬文和周秉昆都知道考上大學意味著什麼?都全力地支援她。

反而是她自己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把別人的勸告當成了耳旁風,並說出了讓人很無奈的話。

考大學為了啥呀?

那不就為了找個好工作嗎?我覺得我現在這個工作挺好。

孫小寧註定要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不僅僅因為她目光短淺,主動放棄了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更因為她的不思進取。

孫小寧和大多數平庸的人一樣,他們自己目光短淺,不知道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滿足現狀,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當有人為他們指明未來的道路時,為他們規劃了一條更好的人生道路時,他們又缺乏拼一拼的精神,前怕狼後怕虎,從而錯失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一直在原地打轉,再也走不出來。

人生想要過得好,該拼的時候就要拼,該搏的時候就要搏。

好人生都是拼搏出來的,從來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更沒有輕易的成功。

要堅信“梅花香自苦寒來”。

58集年代大劇《人世間》一經播出,備受觀眾好評,該劇由金牌編劇王海翎親自操刀,歷時3年完成小說改編。而小說更是了不起,獲得茅盾文學獎,作者是作家梁曉聲。

長篇巨幅,展示了近50年中國所經歷的翻天覆地的滄桑鉅變。

小說敘述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家庭的歲月浮沉。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時,也在書寫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

《人世間》分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會城市一個平民區共樂區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20世紀6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21世紀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人世間》彰顯了道義和擔當,抒寫了情懷和熱望,也同樣譜寫了人性的涼薄,親情的複雜,友情的齷齪。

《人世間》並不美好,才是真的人世間。

普通百姓周秉昆,也活出了自己的人生路。

這裡,有你,有我,有他們,我們能從中看到無數身邊人的影子,他們是時代的既得利益者,也有受時代改變的先行者,更有發展陣痛下的承受者,他們都是時代進步下的改革者,歷史的見證者。

他們是我們每一個人,人間煙火氣,最是撫人心!

相信喜歡追劇的你一定想看看原版小說,原汁原味的《人世間》,值得細細品味!

需要的朋友,點選下方即可入手:

XL34 人世間 全套3三冊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