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心理學:好好說話的人,都是懂“人性”的高手

文/北島

越長大越覺得,會說話的人,真的能少吃很多苦。

富蘭克林身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他需要爭取到一名國會議員的認同和支援,可對方一直是反對他的人,甚至公開演講過和他完全相反的觀念。

看似完全拉不到的票,富蘭克林卻透過一句話改變了局面。

在一次見面中,富蘭克林對對方說:“聽說您收藏了一本十分罕見的書,我特別想拜讀一下,能否借我幾天?”

為什麼這一句話,就能改變事情的走向呢?

這就與人性有關。

富蘭克林明白

人人都喜歡誇獎,自己側面去借對方的書,既能表現出對對方能力的承認,又能表現出自己的尊重。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當兩個人有了好的開始後,拉近距離只是時間的問題。

德謨克利特曾說:“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語常常比黃金更有效。”

語言能夠表達自己的內心,才能拉進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只不過,拉進關係的前提,是能夠“好好說話”。

觀察生活也能發現,那些會好好說話的人,往往會少走很多彎路,因為他們都是懂“人性”的高手,這才明白這些心理學道理。

01.

“南風效應:溫柔的力量,勝過強勢

關於“南風效應”,有這樣一個故事。

南風和北風打賭誰能讓路人脫掉衣服,北風為了贏,鼓足了勁吹行人,以為衣服總會被自己吹掉。

可是他用的力氣越大,人們感受到凜冽的寒風后只會裹緊自己的外套,生怕進風。

反而是南風,徐徐吹過路人,給路人帶來一絲溫暖,衣服太厚捂出了汗時,行人主動脫掉了自己的衣服。

所謂的“南風效應”,便是指溫暖勝過嚴寒,善於運用溫柔的語氣說話,同樣的目的也許過程會更順利,結果會更如意。

之所以溫暖更有力量,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人都不喜歡被命令,但喜歡被需要。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插隊實驗。

讓幾個志願者去插隊,其中一批志願者十分有禮貌,會對排在最前面的人說:“不好意思,我一會有點急事,我能不能先買,我很快就結束。”

大部分人都同意了他的要求,極少數不同意的,也會說自己著急,並不會十分反感。

反而是那些二話不說就插隊的人,大多會受到人們的指責,遇到脾氣不好的路人,甚至會和他們吵起來。

為什麼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結果呢?

其實就是因為溫暖的語言,會柔化自己的目的,用一種巧妙地方式暴露需求,會讓人下意識想要滿足。

以至於插隊的人,會從不道德的物件,成為一個需要別人幫助的物件。

這不是說想要插隊,就要找理由,只是在說,如果做很多事時,自己願意同別人好好說話,告訴對方原因,結果大多會更好。

02.

“認同感”:獲得認同的捷徑,是先給予認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杜威曾言——人性中最深層的動力是“對重視的渴求”。

說起這一點,不得不提的便是心理學中的“認同感”。

一般而言,“認同感”是指一個人對自我的判斷和評估,以及收穫的對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的判斷和評估。

簡單來說,便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認同。

人是群居動物,想要收穫別人的認同打造自己的圈子,是人的本性,就像動物想要證明能力,從而在圈子裡確定地位一樣。

只不過,很多人需要認同,卻不知道如何收穫認同。

於是有人片面地以為,想要收穫認同,需要的是證明自己的能力,越是有價值的人,收穫的認同更多。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處處樹敵。

《人性的弱點》中的漢麗埃塔,就是為了收穫認同,才失去了別人的認同感。

她在公司裡的業績總是名列前茅,她以自己的工作為榮,以自己的業績為榮,所以總會和同事說起工作,說起自己最近的成就。

哪怕這些成就是真實存在的,也令很多人感到不適,哪怕她格外風趣善談,人際關係也越來越差。

直到有一天,她聽了卡耐基的課,開始給予別人認同,不再強調自己的成就。

當她給予別人的關心和讚揚越多,身邊的人越喜歡她;當她談論自己業績的事越少,自己在公司裡的人緣越好。

究其根本,是沒有人希望自己比別人差,哪怕這是事實。

真正的聰明人,從不標榜自己做了什麼事,從不炫耀自己的生活有多好,言語中的謙虛表現出的是自己的修養,給予了別人認同,自己收穫的也是他人的認同。

03.

卡耐基曾說:“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於知識和技能,85%取決於溝通。”

所有的成功學比例,都很難透過嚴格的科學計算,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認能夠有效溝通的作用。

有人因為三言兩語,傷害了愛的人;有人因為禍從口出,無心之言惹出了不少禍端;有人因為說話直率,給彼此都造成了一定傷害。

有這樣的結果,大多是因為不懂如何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是把話慢慢說,是懂得說彼此都想聽的話,是透過最恰當的方式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往往也是那些懂得好好說話的人,最懂“人性”,因為他們知道別人需要什麼。

—END—

苳冬

立志用走心文字,傳遞觀點價值

歡迎留言評論,點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