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蝸居》海萍親手推海藻“跳火坑”的真正原因:兒子,比妹妹重要

如果你有情感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來找我傾訴哦

讓我做你最好的傾聽者,聆聽你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作者:花語遲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原著與電視劇有出入

原著裡,海藻走向宋思明的每一步過程,海萍都是知道的。

但她不僅沒有制止,甚至還變相地將她推向了宋思明的懷抱,藉此在其中謀利,成為了其中最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海萍,明知道海藻走向宋思明是一場“跳火坑”的決定,卻還是不加制止,讓海藻一步一步陷了進去,直至付出慘痛的代價,她才開始真正重新關心起妹妹來。

只是,遲來的真心與重視,那還能有等同的效力嗎?

在海萍的眼中,海藻從前或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如今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自己血脈相依的人,那與海藻之間的情分便未必有那麼重要了。

在海萍的眼中,兒子,始終比自己的妹妹重要。

感情的重心早已改變

人心中的重心是會變的。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經寫過:

一個女人,如果變成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那她就會從這個身份義無反顧地轉化成一頭母狼,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叼肉,她會不惜一切代價,因為,在她身份轉化的那一刻起,她的身份職能,骨子裡天性帶有的那份感情,就已經給予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了。

海萍對於海藻的疏忽便是如此。

因為,姐姐有了自己血脈相連,十月懷胎的骨肉,妹妹或許就不再是最親的那一個了。

從前或許是你,但日後也許會是她,起起伏伏飄忽不定,從無定數。

海藻從來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

感情的重心是可以改變的。

海藻天真地認為海萍還是原來那個愛護她,保護著帶領她成長的海萍,殊不知,此時的海萍心中的重心已經變了。

在海藻的心裡,海萍對她一直是有恩的:

海藻跟海萍的感情,那真是讓海藻為海萍去死都可以。因為,海藻的命就是海萍給的。海藻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是個意外。若按年紀推算,她怎麼都不該存在。

媽媽準備去醫院的前幾天,有意無意地問海萍:“海萍啊!你覺得有個弟弟妹妹好不好?”海萍快樂地點頭:“好好!我要跟弟弟玩!”“可是,你所有的小夥伴都沒弟弟妹妹,就你有,多丟人啊!”“如果所有人都沒有,就我有,多驕傲啊!”海萍心裡把弟弟妹妹當成一個可以被炫耀的玩具。旁邊的奶奶插一句嘴說:“那你是想要弟弟還是妹妹?”“我要弟弟!”

就這樣,海藻被海萍無意間的一句話給留下了,而那時候的海萍,對海藻是真的好,在海萍的心中,海藻就彷彿像是另一個自己,不,甚至比自己還要重要:

海萍是真喜歡妹妹,媽媽忙的時候,海萍照顧妹妹,給妹妹下麵條,輔導妹妹功課,晚上帶妹妹睡。在海藻記憶裡,姐姐好像比媽媽更親近些。

而海藻對於海萍的感情,也遠超過自己的生命,原著裡曾這樣深切地描寫了海藻對於海萍之信任的心理過程:

所以,別說海萍只是要錢了,就是要命,海藻也捨得給。海藻看到電視裡親兄弟為錢打架的事情,怎麼都想不通,卻對哥哥把腎捐給弟弟的事情牢記在心。她當時就想:“只要海萍需要,心我都可以給。”

海藻的心中一直都牢記著一件事:

她將海萍視為自己的生命,而海萍亦將海藻當成世界上另一個自己來珍惜。

只是她從來沒有意識到——現在的海萍與從前的海萍不一樣了,在整個過程中,只有她還天真地停留在原地,當那個始終不知道向前前進的人。

她不明白感情的千變萬化,人心的過分複雜,以至於到最後,她自己身上的

也變成了一種蠢,甚至是一種惡。

兒子,從來都比妹妹重要

面對親情與血緣的選擇,終究是自己孩子的利益,遠超過於海萍對於海藻的姐妹之情。

海藻要買房子,其實並不是像小貝說的那樣,是因為貪慕虛榮,而是因為,在當時的海萍眼中,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她能將兒子接到自己身邊的資本,是她至少能在這個地方立足的基本需求。

海萍眼睜睜看著妹妹跳入這個火坑,真的不心疼嗎?

她當然是心疼的,但這份心疼的前提,是在她買完房子之後,當孩子在她心中的位置遠遠超過妹妹的時候,這份感情就已經淡化了。

在海萍的眼中,她當初嫁給蘇淳只是圖了這個人,要不然她完全可以不選擇蘇淳而去找旁人,可當她真正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

血脈相連的感情,有時候真的很神奇。

在海萍最先想要買房子的時候,她想到的是什麼?

她想到的是:

她和蘇淳的感情是真心的,而婚姻也是可以湊合著來的,可真正有那麼一個十月懷胎血脈相依的小娃娃咧著嘴朝你笑的時候,在仔細想想他的未來,看看自己所處的環境,你還能無所顧忌地讓孩子跟著你受苦嗎?

所以,海萍在那一刻動搖了。

在無所顧忌地利用海藻的那一刻,海萍不是沒有心虛過的,只是,現實的利益遠大於她現在這份虛無縹緲的姐妹之情時,她心中的天平便只能傾向一方。

這也正是全書最為悲哀的地方:

海藻天真地認為自己與海萍的關係永遠不會被取代,在她的心裡,海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海萍心中最重要的人也應該是她,但她卻低估了人心的變化和感情的催化——人是可以被取代的,感情也是可以被替換的。

年少時的海萍,尚且把海藻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在步入婚姻後,人的心態總是會變的。

海萍堅持要買房子,是在老家見過孩子之後,而那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完全不認識海萍了,這才是最戳海萍心窩子的地方:

兒子。兒子已經不認得我了,晚上翻身起來看見是我躺在他身邊,

放聲大哭,叫姥姥。我對他而言,和街上的阿姨沒什麼區別。我再不把他接來,我就白生他了。他在我肚子裡裝了10個月,為他我挨一刀,餵奶得乳腺炎,兩手腫得都放不下來,每個月一發工資就往老家寄錢。為他我吃盡了苦頭,當頭來,他卻和我不親,把我當外人。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要趁他記憶還不完全的時候,把他接到身邊,好好愛他,親他,教育他,讓他覺得我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他的人。

當海萍心頭生出“兒子,永遠比任何人重要”的時候,海藻在她心中的地位就已經被徹底取代了。

那一刻,海萍的良心被短暫的利益給吞噬了。

她開始心安理得地利用起了宋思明的關係,利用他的能力和權利得到了便利,在海萍的心裡甚至這樣想:

我的妹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愛情,而我之前又為妹妹付出了那麼多,我為什麼不能在其中獲取一點兒好處呢?

在這一刻,海藻徹底成為了海萍的私有物品,一個可以隨意拋售,隨意利用,可以心安理得使用的物品。

原著裡,海萍甚至在憑藉宋思明的關係拿到了病假條後,說了這麼一句話:

唉!可惜,你怎麼不早點認識他?那我也不必挺著八個月大的肚子還被迫主動提出休假不拿薪水,只保留職位了。現在的社會,你不認識人,沒有後臺,就只有被欺負的份。

面對現實的碩果,海萍終究是選擇了妥協,她想,只是暫時性地“出賣”一下海藻,卻沒想過,終究是毀了妹妹的一生。

可以被取代的感情,永遠不會長久

海萍對海藻的姐妹之情早已被兒子的血緣親情所取代。

在這裡,我要提醒諸位:

永遠不要太過沉迷一段感情,因為,可以被取代的感情,永遠不會長久。

當海萍選擇了犧牲妹妹幸福,半推半就地將她推給宋思明的時候,他們之間的姐妹之情便早已變質了。

在海萍滿心滿眼只有她的孩子和她的房子的時候,海藻便早已徹底成為了可以被犧牲的那個。

而在書裡,海萍最令人感到可惡的地方,不是利用海藻來為自己獲取好處,而是在利用完之後,她又徹徹底底地“事後諸葛”:

海萍說:“許多事情趕一塊兒了,讓我沒辦法也來不及細想。我原本想,這次海藻再回去跟他,不過是小貝離去了她心頭空虛沒人填補。我若讓她馬上抽身,是不可能的。她需要一個人靠著走一段,等清醒了自然就離開了。哪裡想到她會這麼不懂事呢?!這下好了,徹底套牢!”海萍非常懊惱。

利用完旁人,還要在榨乾剩餘價值之後說一句不好,甚至還想吐上一口唾沫來顯示自己多麼“高尚,”如此虛偽的感情,才是最令人所感到不適的。

何況,事後

諸葛

,才最為令人寒心。

愚蠢,一個孩子,寶馬就能換來了?海藻要是真愛這個男人,我就不發表意見了。她身陷其中,根本看不清楚。這個宋思明,他要是一介布衣,海藻能看上他?年紀那麼大,其貌不揚。而他要是不在這個位置上,海藻能跟他?海藻那是愛嗎?她是被他頭上那頂光環給迷惑了。可是,那頂光環是他的嗎?那是別人給的。他要是世襲貴族,我就拉倒了。他有可能今天在位,明天不在了。到時候海藻怎麼辦?

事實上,每次海萍間接借宋思明的手得了利益,就會勸海藻,她跟宋思明不是長久之計,每次海藻都會用,她也愛宋思明來當藉口。而海萍,就開始閉口不言,然後接受海藻帶來的一切好處,並把宋思明當成了恩人,當成了自己一家人的救贖。

但可笑的是,造成海萍如今困境的,也有宋思明的手筆:

他同房地產商聯手抬高房市,在其中獲取好處,哄抬房價,導致房子的價格越來越高,讓人買不起房子;而蘇淳為了買房子向單位同事借的高利貸,也是從宋思明手中得來的,為此,蘇淳和海萍不光搭上了六萬塊,還白白送上了650塊的利息;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妹妹海藻的幸福還被犧牲,成為了人人口中喊打的“小三,”不光名譽盡毀,還害得她失去了自己的子宮……但最可笑的是,海萍還向宋思明表達了自己的感激。

原著裡,就連海萍的丈夫蘇淳也很清楚海萍對於海藻的放縱行為,只是,他也選擇了在獲得好處之後,繼而當那個事後諸葛:

你一點都不糊塗。你也看得很明白。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跟他擺脫干係的原因。你這番話,該在海藻跟他以前說的。

但他們都沒有在這之前提醒海藻,讓她跟宋保持距離,走好自己的人生,而是選擇在其中撈盡好處,榨乾海藻最後的剩餘價值後,再去感嘆甚至批判海藻的錯誤與愚蠢。

……

寫到這裡,我的心裡只剩無盡地唏噓:

永遠不要為了親情祭奠自己的人生。

因為,感情上頭的時候只是一時的,但你的人生程序改變了,卻是永遠的。

當你發現感情已經變質的時候,一定要儘快逃離,因為,對方還在選擇巴著你的時候,不是在想著怎麼利用你,就是在想著從你身上獲取剩餘價值。

而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此刻的你,跟個工具其實完全是沒有兩樣的。

所以,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這件事,從來都是最正確的選擇,至少獨立的個體時刻保持清醒的同時,還能認真思考這個中的關係。

作者:花語遲,自由撰稿人,兼具浪漫主義與理性主義,專注女性成長與情感方面的寫作,一個歡脫熱愛閱讀的女漢子。

熱愛文字之美,賣字為生,相信有一天會成就更好的自己。

目前文筆淺薄,尚在磨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