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一個人越來越喪,原因只有一個

最近在後臺,我們收到了一條留言。

讀者筱玥從小成績平平,不算很好,也遠算不上差。

但卻總是會在一些事情上感到非常的自卑。

最近,筱月所在的部門進行了業績排名,一共10個人,她排在第7。

自那以後,筱月感覺整個人變得癟癟的。

和業績優秀的同事一起,總是會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憋屈感。

開會時,也會忍不住覺得,自己壓根沒有資格提出自己的看法。

即使清楚知道這樣不好,筱玥也很難從心底消除那種自怨自艾的感覺。

她打心底裡覺得,自己如影隨形的自卑與父母的比較式教育脫不了干係。

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業績比物件,一刻都沒停歇過。

“我就像一件等待估值的商品,價值全在於他們口中的評判,難過的是,他們從來都是挑剔和打壓,我也隨之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值錢......”

其實,筱玥的感覺並不算特殊,自卑感幾乎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很難有不自卑的人,被批判、打壓的經歷則會放大這種自卑。

自卑本身並不算一件壞事,正如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的:

“每一個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現背後,都藏著自卑感。”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它,擺脫自卑帶來的“自我妨礙”。

從自卑的陰翳中走出來,成為更成熟的自己

01

自卑背後

是警覺的匱乏感

提到自卑之前,讓我們先在腦海中想象一個情景:

假如你參加了一場真人秀,節目組給你口袋裡放了100元錢,然後把你放在一個陌生的鎮子裡,你的目標是用100元錢活下去。

此時你腦海中會想什麼?我想一定有兩個念頭此時十分活躍:

第一個是“生存念頭”:

中午去哪裡吃飯?晚上去哪裡睡覺?我該如何活下去?

第二個念頭是“警覺念頭”:

這100元錢是我活命錢,我可不能弄丟了它。

在這兩個念頭作用下,人一定會十分謹慎,每一步都要思索再三。

會怕這些錢用在不該用的地方、會怕它被人騙走。

自己也不敢去探索這個陌生的世界,生怕失去了剛找到勉強生活的地方。

如果我們將這100元錢,看做是一個人的個人價值,或者說是一種“人生能量”。

我們上面說的場景,像不像一個自卑者的表現?

害怕別人的傷害、在人群中感覺自己價值感低、無法和別人敞開心扉、被人們所孤立、蜷縮在舒適圈之中。。。

然而,這並不是自卑者的錯:

因為這100元錢太寶貴了,寶貴到讓人舉步不前。

可以想象,在這一情況下,他自然會怕輕舉妄動,因為這可能損失掉這救命錢;

更不敢結交別人,不敢吐露心扉,不敢忤逆別人,怕別人一生氣,讓自己遭受損失。

在生活中,上面說的這些“怕”,其實是我們說的社恐、討好型人格、做事畏首畏尾的表現。

而社恐、討好這些我們看似是問題的事情。

本質都是我們選擇了一種不舒服的方式,來保護我們的“個體價值”。

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想,如果你帶著一個億到了那個陌生的地方,你會不會很大方,直接“投資房地產”。

兩方面思考,會讓我們更加理解自卑的成因:

正是“個體價值不足”,導致了一個惡性迴圈。

越沒有資源,越會封閉自己以求保護,但越封閉自己,越沒有資源。

最終,這個積攢了多年的迴圈,會像一個“厚厚的殼”把裡面的自己包裹住,難以出來。

02

啄殼法

啄開如影隨形的自卑感

而這也是要介紹的“啄殼”方法的來源。

讓我們像啄木鳥一樣,用堅實鋒利的嘴,打破這個困擾我們的殼。

在諮詢經驗中,我發現要完成“啄殼”,我們需要四個“工具”:

對“出殼”的渴望。

一段小“斜坡”。

一個要驗證的“預言”。

一點點“破殼而出”的勇氣。

出殼的渴望是指的是:對於打破現狀的憧憬。

並非所有人都想要出來,你不妨問問自己:

假如我做到了“出殼”,我能獲得什麼?

這個獲得的東西,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否足夠讓自己激動?

如果你發現沒有,或許是你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或許還不適合現在“出來”。

接著,你需要為自己設定一段“斜坡”,這其實指的是為自己構建一個達成目標的“階段規劃”。

就像是登山,我們不可能一步到頂峰。

那麼我們需要找一段小山坡,讓我們容易登上去,而非一步登天。

就像文章開頭的筱玥,如果總是將自己和業績第一的同事比較,難免壓力山大。

不妨試試一次進步一點點,將目標拆分成更細小的模組。

再而,你需要制定一個要驗證的“預言”。

這指的是,在進行嘗試之前,你必須要有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

在出殼的時候,如果這個“預言”真的實現了,你就知道自己出殼成功了。

最後,一點點“破殼而出”的勇氣就很好解釋,破殼而出是一個很難的事情,而勇氣正是我們的動力。

或許上面說的你很難看明白,我以之前的案例為大家舉個例子。

案例主叫做小A,當初來諮詢的原因是自卑導致的社交焦慮,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公眾講話,迫切需要改變“演講焦慮”。

我們以“啄殼”工作法進行工作。

首先我們探討了當這個問題解決後,他所面對的生活。

小A告訴我,其實他一直有一個心願,是成為一名培訓師,能夠運作自己的工作坊。

說到這裡,他雙眼冒光,看來這個未來對他真的很有吸引力。

在具備了出殼的渴望後,我們就要構建一個上山的“斜坡”。

因為沒有任何方法讓他真正一下子就能面對幾十名工作坊陌生參與者侃侃而談。

於是我們用“量尺法”構建了一個“斜坡”:

“如果順利召開工作坊是十分,現在我們在幾分?”

“四分”他回答到,“我其實能講,但是主要是我心態不大好,面對不了太多人。”

“那我們前進一步到五分,你感覺是什麼樣子的狀態?”

“可能是能和朋友們、或者他們再帶一些朋友來,我在其中演講一些東西吧。”

就這樣,我們規劃了五分、六分、七分一直到十分的狀態。

先達成“五分”,就是他走上斜坡的第一步。

然後我們探討了“要驗證的預言”。

我告訴他,這個預言必須要以你自己為中心。

而且達成五分後,這個預言要能夠驗證。

我們交流一段時間後,定下的“預言”為:

“如果我能講完,那麼我是能夠應付在人群中有陌生人的情況下講話的。”

這個被驗證的預言,一旦生效,將會給自己強大的認知力量。

因此我們必須要在事情發生前制定,而且必須要以自我為中心,否則無法給自己力量感。

最後一步是勇氣。

我和小A探討了一個個障礙,讓可能的問題具象化,他自己找到了解決方案。

一個禮拜後,他告訴我成功的訊息,一個月後,他達到了自己要的“六分”。

隨後,他說,他發現了一件神奇的現象。

自己以前猶豫不決、容易憂慮的問題,也伴隨著啄殼計劃的成功,都有所緩解。

人生中很難得的幾次,嘗試到了自信的快樂。

03

寫在

文章最後

像阿德勒先生所述:

自卑並不是問題,它本質是一個訊號。

如同餓了,就是告訴一個人去吃飯,渴了去喝水一樣。

“自卑”是提醒一個人該去努力了。

一個人如果不好好吃飯,就會營養不良,不好好睡覺,就會萎靡不振。

自卑本來不是問題,但如果不好好對待它,就會發展為一種“自卑情結”。

而打破自卑的方法,來自於改變對自己的經驗,而改變經驗的方法,就是去行動。

原來覺得自己不好,去試試,發現自己沒那麼差。

原來感覺身邊人都對自己不好,去試試,發現對方沒那麼壞。

原來感覺自己不善於社交,去試試,發現只是因為緊張而讓自己不會社交。

很喜歡山本耀司先生的一句話:

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需要不斷撞上一些別的什麼。

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人做的每一件事,獲得的反饋,才能讓自己更好的認識自己,這就是“啄殼方法”的來源。

讓自己做一件不太難、且想突破的事情。

去獲得對於自己的正向反饋,慢慢的讓自己找到“價值”。

或許,自卑並非我們的限制,而是為我們指引了方向。

作者:賈寧

編輯:

清筠

圖片來源:pexels。com

壹點靈心理,關注個人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