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遲鈍一點沒什麼不好,簡單點,活著不累

一把火把90後小夫妻的家給燒了,幾年積蓄付諸東流,小兩口卻在廢墟里玩起了歡樂自拍,影片、照片被雙方父母看到後,臭罵兩人心大,小兩口的回答被網友們一致點贊:家中失火已經是無法挽回的事實,把受災後的現場拍到網上,目的是警醒人們,不論何時都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電器!苦難不可取、災難不可取,但是變廢為寶、向前看,才是我們需要的。

生活中、工作中,我們都會發現,有的人遭受挫折也好、批評也好,都能淡然面對,而有的人哪怕只是看到別人一個顏色、道聽途說了一些風言風語,就開始東想西想、患得患失?歸根結底,是因為自己過於敏感了。而前面所說的愛迪生也好,火災現場玩自拍的小夫妻也好,他們都是與敏感相對的“鈍感”。

敏感這事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身體敏感的例子。我有個朋友,對天氣很敏感,有一次我們出去野餐,天氣晴朗。她突然說女士“不對,天氣馬上就會變陰,而且還要下大雨”。果然,沒過多久,天氣就變化了。她這個神奇的預知能力,來自於她敏感的身體,只要低氣壓一接近,天氣一開始變化,她全身各處的關節就會開始作痛。過度敏感的關節,總會讓她的身體很不舒服。

心理敏感也是一樣。適當的敏感,會讓我們對別人的敵意或者情緒,能夠提前覺察,但是過度的敏感,會放大這種壓力,甚至會每天都生活在別人的不經意的眼光裡,作繭自縛。

說起來,“鈍感”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我們常說有的人反應“慢半拍”或者有的人“腦子反射弧長”,其實都是“鈍感”的一種表現。在人類祖先還生活在叢林的時代,敏感,可能是讓我們能快速發現危機的一種生存能力。過度的敏感,會讓我們深陷在各種細微的情緒裡,無法自拔。只有當“鈍感”和敏感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才能更容易保持比較理性的思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鈍感力,其實是一種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從容、輕盈的能力,是沉重生活的千斤頂。

在這個躺又躺不平、卷不卷不贏,鈍感力對當代敏感人群來說,說是一場救贖也不為過了。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培養自己的鈍感力呢?

哈佛心理導師、著名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帶來了這堂心理學必修課《情緒鈍感力》,又叫“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

作者經過多年研究,從專業角度剖析敏感人群的心理特徵及形成原因,找出了4種擺脫情緒敏感的方法,歸納為小學生都能記得住的“加、減、乘、除”法。

所謂的“加法”,就是往好裡想,給生活加點“甜” ,因為你看到的、想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實本身。不要聽到一些不中聽的話就如臨大敵,而應該仔細思考對方說的原因,體察對方的心情。

“減法”就是避免情緒內耗,讓快樂變得簡單起來。這世界總有人讚美你,也總有人批評你,不必太過在意。對於說得中肯的批評,接納並改正,而對於你無能為力的事,就讓它去吧。

而做“乘法”是擺脫“求關注”思維,讓內在自信成倍增長。聽大多數人的話,但是接納少數人的意見,你是什麼樣的人,別人說了都不算,你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做“除法”能夠幫助我們消除負面資訊,拒絕負重前行。這世界有人在乎你,肯定也有人不在乎你,畢竟你不是RMB,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所以,做自己的小太陽就好。尤其那些如果你自己都不認可的人,根本就沒必要因為他的指責而睡不著覺。

除了這4個部分66個解壓自愈方法外,書中還另外提供了練習版塊:1套情緒瑜伽操,4個分解動作,刻意練習鈍感力,讓鈍感力真正成為我們思維裡的一部分。

在現代快節奏生活裡,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而天生敏感的人,更會放大這種壓力,甚至會每天都生活在別人的不經意的眼光裡,作繭自縛。其實這些“小敏感”、“小挫折”,有些只是別人的無心之過,甚至可能只是我們的主觀臆測而已。

改變 “小敏感”和“小挫折”,掌控自己的心情,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快樂,讓生活變得遊刃有餘。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好,每天面對KPI考核的社畜也好,甚至是不得不回家全職帶娃的家庭主婦也好,都值得擁有這本書。

特別是那些天生敏感的人,學習鍛鍊你的鈍感力,不要讓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影響到你。

庸人只會自擾,智者卻會向前。

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情緒鈍感力 》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