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那個失戀的同事,決定請假0.5天|樹洞Plus

大家好,我是李加減,一個剛剛出了新手村的職場菜鳥。

去年此時,我才提交了畢業論文,每日都在焦慮自己會不會找不著工作,對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都兩眼放光。但把鏡頭轉回現在,參加工作快半年的我一般會把起床鬧鈴調早一段時間,只因被鬧鐘叫醒後,我都需要花10分鐘的時間在床上平復心情:

昨天不是剛上過班嗎,怎麼今天又要上班?

是的,直到工作之後我才發現,有些事情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美好。煩惱守恆定律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東西會憑空消失,它們總是會以一個嶄新的形態重新出現。比如,

早課沒了有早班,考試沒了還有考核,輔導員的管教變成了領導的“關心”,遠去的論文卻帶不走永恆的敵人——DDL(截止日期)。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直到工作之後才明白的事兒。

談起上班,逃不掉的話題是“工資”。對於我而言,剛剛工作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莫過於:

自己能賺錢的感覺真好啊。

在北京,除開房租水電通勤之外,一個月的工資其實剩不了多少,但“工作”這件事總會帶來某種“偽”財務自由的錯覺,讓人不再有花著爸媽錢的負罪感——想吃啥吃啥,想買啥買啥,每天都想對著天空大聲地呼喊:

經濟獨立真是太爽了!

正應了那句名言:

工作使我快樂=工資使我快樂。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想法漸漸從“賺錢真好”,變成了“存錢真難”。當你開始發現自己辛苦工作了半年卻沒攢下來多少錢時,你會意識到,

錢雖然是自己賺的,但我們好像並不總是擁有它。

前一段時間有人放生礦泉水,我就想啊,什麼時候有人放生人民幣啊,我不貪心,就把我花出去的放生回來就好呀。

與此同時,你還要學會對抗一種叫情緒的東西。俗話說得好,人有三急:急性子、暴脾氣、壞心情。

情緒雖然是天生的,但在職場,我們好像也逐漸失去了對它的掌控權。

曾經的我們因為各種原因情緒崩潰,可以在家或在宿舍大哭三天,哭累了有父母端來的飯菜,或者舍友會悄悄拉開你的床簾,說:今天上課有點名,你沒去但我替你簽到了哦。

但工作之後,這種私人的東西卻不再只屬於自己,它屬於你的領導、同事甚至是下屬,它牽扯著你手頭的專案進度,和小組氛圍息息相關。為了工作,打工人只能把它縮小再縮小,隱藏再隱藏——

你已經是成年人了,把那些容易耗費社會資源的情緒都戒了吧。

而現在或許你還會發現一件事,

那就是你可能不止有一個“爸爸”。

有時候常常會想,甲方爸爸的存在是不是為了鍛鍊打工人在高考後一落千丈的文字理解能力。比如說:

“在嗎?”

= 沒別的事,就是想讓你幹活了(不管是在假期還是深夜)。

“你先做吧”

= 雖然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你做出來之後,我就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了。

“差點感覺”

= 怎麼看都覺得缺了點東西,但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反正你改就是了。

“我有個想法”

= 雖然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但你別說話先照做,效果不好就再用回第一版。

對這類言論已經PTSD的社畜們,一般會應激性地回覆個“收到”,或是“1”。

除了這些之外,工作讓人明白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有人逐漸在職場中看透了人情世故,深諳同事只能是同事,而不是朋友;有人體悟到了社會人的生活不易,開始掰著手指頭計算自己每個月用的水電煤氣費;有人“看破紅塵”,撰寫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擺爛文學:

當然,吐槽只是這其中的一部分。

有些時候也正是進入職場經歷了更多,人們才想明白了曾經困擾自己的難題,讓自己變得更加樂觀、成熟和隨遇而安,或是和工作相見恨晚,尋得了自律的魔法,體會到了一把實現人身價值的快感。

聊了這麼多,不知道螢幕前的你們對於這個話題有沒有想要分享的故事。你對工作曾經有什麼期待?在工作後又明白了什麼道理?你是更喜歡現在的生活,還是更加懷念曾經學生時代的日子?

我們在評論區等你。

值班編輯 李加減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