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從何以琛到趙默笙,我們都是如何在愛情裡成長起來的| 三十立鋪

最近重溫了一下《何以笙簫默》這本書。

這本書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白月光,看了不下10遍,每一次看都有新的觸動。

青春的時候看,看的是浪漫和美好,無比豔羨何以琛和趙默笙的愛情,也幻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遇到一個何以琛這樣的人。

然而,當我成熟後,再回頭去看這本書時,卻又從中獲得了不一樣的資訊。

當年,何以琛是風靡學校的德才兼備的大帥哥,追他的人不在少數,卻都沒能打動他。最終,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趙默笙卻將她吃得死死的。

在兩個人在一起後,很多人不能理解,不知道為什麼何以琛會最終挑選了趙默笙這樣一個女孩兒作為自己的女朋友。

可在瞭解了趙默笙這個人物後,卻不難發現,她身上擁有兩個特質,而這兩個特質正是征服男人的有效方式。

都說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但事實上,如果是不愛的人,是男是女都不好追。不過,如果你善用四個妙招,在追求男人上就能事半功倍,早日捕獲愛人心。

1、 只愛七分滿

作家張愛玲最經典的一句話是:愛上一個人,心會一直低,低到泥土裡,在土裡開出花來,如此卑微卻又如此欣喜。

這段話是她對胡蘭成愛之入骨的證據,也成為很多人的愛情座右銘。

但實際上,在感情中,如果真的愛到卑微,反而會不被珍惜,甚至會被消耗和折磨。

張愛玲當年愛胡蘭成,愛得深刻,愛得沒有準則,甚至在胡蘭成愛上別人後,依然在為他付出。然而她飛蛾撲火般的愛並沒有打動胡蘭成,反而令胡蘭成更加肆無忌憚,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婚姻。

最後,張愛玲終於醒悟,明白所遇非良人,也怪自己愛太滿,反而給了他高飛的翅膀。

是的,

凡事忌滿,愛情也一樣。當你愛一個人愛得太慢,反而會失去自己,也失去了屬於你的個人魅力。於男人而言,這樣的你毫無吸引力,也毫無驚喜,也就失去了想要和你在一起的慾望。

所以,愛人不要愛太滿,愛他七分,餘下三分,才能給他空間去愛你。

2、 懂得若即若離

我們在喜歡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聯絡對方,會想要和對方二十四個小時在一起。哪怕是不說話,都會覺得美好。

在戀愛中,更是如此,在戀愛的初期,情侶們大多如膠似漆,不願意與對方分離片刻。

可實際上,感情這種東西,無論有多親密,都需要一些空間感,可以給彼此一個個人空間來做其他的事情。

如果兩個人總是黏在一起,你們所有好的壞的情緒都會發洩在對方的身上,也更容易看到對方的缺點。

而且,如果你太在意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總是限制對方的交集,反而會讓他覺得沒有自由,沒有個人的空間,就會對你們的感情產生一種恐懼感,也就會想要逃離。

但是,如果你懂得在一段感情,或者是異性交往中鬆弛有度,若即若離,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總之呢,給你們之間留出一些空隙,不但能夠讓彼此有自由的時間,還能保留一些神秘,反而會讓他想要忍不住靠近你。

3、 對待感情慢一點

我們在聊到這個時代時,總是會形容它:太快了。

是的,現在的節奏很快,就連戀愛結婚這些事情,也都很快。感情就像是釀酒,需要慢慢醞釀,才能最終釀出好酒。但如果為了貪快,沒到時機就提前開蓋,原本的好酒也許就半途而廢了。

戀愛中最美好的是曖昧的那個階段,在這個時候,彼此想要靠近對方,又害怕靠得太近,心裡總是癢癢的,看到對方就覺得開心。

這種感覺就像是做了一頓美味的飯菜,每次只給他聞聞味道,卻不讓他真的吃到,他就會被吊起胃口,更加想要得到。

所以,在與異性相處中,不要太快和對方確定關係,也不要太快讓對方得到你。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少了很多的懸念,也就不會被珍惜。

對待感情慢一點,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

4、瞭解對方的需求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對方的需求,就如孫子兵法所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如果我們不瞭解一個人的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給對方送禮物,或者是挑選約會的地點,就很容易挑選到對方並不喜歡的東西,反而影響約會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你準備得多麼費心,最終也只能感動你自己。

就像《何以笙簫默》裡的趙默笙,她瞭解何以琛這個人的底線,知道他需要什麼,知道他能接受的度是多少。所以她死纏爛打式的追求才沒有讓何以琛討厭,反而招招都打到痛處,讓何以琛對她另眼相看。

我們在喜歡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要先了解對方的需求和喜好。比如說對方不喜歡吃蔥蒜,我們在和對方一起吃飯的時候,就能提前規避這個問題,讓對方覺得你有用心在對待他。

再比如說,你知道他喜歡某個東西,那麼當你將這個東西當成禮物送給他時,他才能真心真意地感到開心,才會經常去用這個東西,也會在用的時候想到你。

愛情的基礎就是經營,能不能將愛進行到底,就要看平時的經營是否恰到好處。

所以,不要覺得兩個人在一起就可以了,兩個人在一起,除了甜蜜,也會有需要磨合的時刻,只有相互找到平衡,才能度過磨合期。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愛到所愛,終成眷屬。

“作者:桑白,喜歡讀書,熱愛寫作。希望用有溫度的故事,給每一個讀者帶來溫暖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