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廉頗為何能成為兵家必爭的上黨高地?

廉頗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勇冠三軍,攻守兼備,其用兵之道素以穩健著稱。讓我們重回長平這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古戰場。事件的導火索為兵家必爭的上黨高地。首先接收上黨毋庸置疑!看國家地理:上黨為天下脊,上黨高地是秦國東進中原的門戶,秦欲得天下必得上黨,秦得上黨則太行山之險將不再為趙有,秦國的一隻腳就邁進了中原腹地。趙得上黨,太行山就可作為戰略屏障,進可攻退可守。如果上黨在韓國手中,二國都會相安無事,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國佔有,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趙武靈王縱橫一生,胡服騎射,國力空前強大,疆域擴大了三倍,勢力已經蔓延到陰山。當時戰國形式已經是秦趙兩強爭霸,一山不容二虎必有一戰。在這種情況下,以趙國接收上黨為導火索,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史記》記載,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發生了一場歷史性的戰役——長平之戰。結局是趙國慘敗,主將趙括戰死,四十萬將士被坑殺,打開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大門。歷史這樣總結長平之戰: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臨陣換將,用年輕且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名將廉頗。而趙括只會照搬兵書理論,不會靈活運用,最終葬送了趙軍。長平之戰,趙括是一個失敗者,從此“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成了趙括的代名詞,成了無能的代名詞,趙括也被嘲笑了千年。

然而,趙國的失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的無能嗎?首先,趙國的失敗是全面的,從軍事實力再到後勤。趙國國力弱於秦國這是不爭的事實,長平大戰中,趙國不止一次向齊、楚、魏等國借糧,明顯是無力承擔軍隊的消耗;反觀秦國,坐擁關中、巴蜀兩大糧倉,應付這種戰爭消耗毫無壓力,趙國後勤補給薄弱,秦國則是盡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拿不出糧食的趙國打後勤補給充足的秦國,這個仗,讓誰打都難贏。

趙括並非無能之輩。要是按照現在的說法,趙括首先談得上軍事基礎知識雄厚。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常常隨父在軍中歷練,對於各種兵書,經常能提出獨到見解,當年秦趙兩軍閼與之戰的大勝,背後就有趙括的影子。甚至現在拿長平之戰中趙括的方針來看,都是沒問題的,要知道,再拖下去,被拖垮的只可能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長痛不如絕地反擊。況且,斷糧四十六天都還能繼續突圍,這個趙括的領兵能力顯然也是談得上出眾。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廉頗在當時形勢下,應該採取守勢,雙方實力差距不打,對手又極會用兵,即使廉頗採用攻勢,也會兩敗俱傷,而且是非常嚴重,這是兩個高手之間的較量,如果說趙國兵力遠勝於秦國或者秦軍統帥無能,這樣的形式完全可以找準時機,主動出擊。

從長平之戰的結果來看,即使繼續用廉頗為將趙國也是一個敗,不過,用趙括是45萬大軍盡墨的慘敗,而用廉頗可能只是被迫放棄上黨但趙軍主力尚存的普通戰敗,而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也不用面對無兵可用,險些亡國的厄運。

無論用誰,這場戰爭都是一個數。從根本上而言,當時六國任何一個國家要與秦國正面對抗,都必須透過“合縱”獲得其它國家的幫助。就長平之戰來說,如果楚國願意出兵從南方牽制秦國,而魏韓兩國各出兵十萬以上與趙軍組成聯軍,在正面戰場的軍力超過秦國,富裕的齊國有願意提供充足的軍糧給趙國,這場仗才有打贏的可能性。最低限度,趙國也需要六國的糧食援助,才能長期與秦軍對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