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古代媒人為什麼要簽訂婚約?為什麼結婚後要找媒人簽訂婚約的條件?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詩經》

俗話說得好,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一個人成年後,就需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另一半,之後步入婚姻的殿堂,組建一個小家庭。這樣的婚嫁習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演變出了很多的風俗,就比如那句“父母之言,媒妁之約”,一對年輕男女要成婚,就必須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同時還需要找媒人來簽下婚約。隨著時代的發展,婚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古時候的婚姻更看重父母的意願,如今的婚姻則更看重年輕人自己的意願,相對應的,婚嫁習俗也同樣發生著改變。

一、古代的婚嫁習俗

婚姻是人生大事,不管是古代還是如今,都對是極為重視婚姻的。而婚嫁習俗大多也是為了維持婚姻關係所誕生的,就比如兩個年輕人會在洞房花燭夜喝交杯酒,這正是為了增加兩個年輕人的感情,好讓這段婚姻能夠維持得長長久久。而在古代有著這樣的一個習俗,新人在結婚後,新娘需要“三天回門”,也就是在結婚後的第3天回到孃家,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一些事情只適合在孃家做。

這個故事還要從我國曆代以來的婚嫁習慣開始說起。在春秋時期,男子20歲加冠後就可以娶妻,而女子到了16歲就可以嫁人。到了漢朝,生產力得到了發展,社會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所以規定就放寬了,男女在15歲就可以婚嫁。同時朝廷還出臺了一些懲罰的政策,比如女子到了20歲還沒有嫁人,就需要繳納幾倍的賦稅作為懲罰。後來到了宋朝,這項規定又一次放寬,男子15歲就可以娶妻,女子13歲就可以嫁人。

二、三個原因

從歷朝歷代的婚嫁年齡,大家就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為了鼓勵人口的繁衍,極大犧牲了女子的身體健康。女子在還沒有成年就嫁人生孩子,必然會損傷身體的健康,所以在進入了新時代後,國家對於女子出嫁年齡,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堅決禁止童婚的情況出現。不過即便如此,至今仍然有一些地區保持了童婚的習俗,大家一定要堅決抵制這類做法。新娘“三天回門”的習俗,正是在古代的婚嫁習俗中所產生的,而這樣做主要是三個原因。

原因一:由於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比較小,這樣就有可能會導致,新娘的身體無法接受婚後的生活。如果真的不適應,結婚三天後,女子就可以回到孃家休息一陣子,從而讓身體適應新的生活。同時,女子在回到孃家後,母親也會傳授女子一些經驗,讓她能更快的適應婚後生活。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新娘子更快適應新的生活。

原因二: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而當女子嫁出去後,就意味著會來到一個新的環境,父母無法再關心她的生活。而女子新婚後回到孃家,就可以向父母訴說自己在新環境的感受,如果有了問題,比如說和婆婆相處不好,就可以將這個問題告訴父母,尋求解決的辦法,又或是讓父母出面幫助解決。這樣的做法,是為了使新娘子在新的環境能夠過得舒服。

原因三:古代女子都不怎麼讀書,所以對於很多東西不太瞭解,而當結婚之後再次回家,父母會盡到責任,會教授新娘子一些東西,比如說各種為妻之道,要好好的生兒育女,多為丈夫著想之類的思想。同時,母親也會在這個時候,將自己一些“壓箱底”的東西傳給女兒。這樣的做法,主要是讓新娘子在新家庭中,做出更多的貢獻,盡到妻子的責任。

結語:

總的來說,婚嫁風俗在時間的演變下,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說秦漢時期的“婚禮”,其實是叫做“昏禮”,男子會在黃昏時,將新娘子迎進家門,到了唐朝,結婚時間才改為了早晨。像這樣演變後的習俗也有很多,比如沿用至今的交杯酒習俗,在古代被稱之為“合巹酒”,也就是把一個“匏瓜”分成兩半,做成兩個酒杯,再讓新人喝下去。由於“匏瓜”的味道是苦的,就還有一層不一樣的寓意,希望新人能夠同甘苦,共患難。隨著時代的演變,很多習俗的轉變是必然的,我們也應該積極適應轉變的習俗,不要死死的守著以前的那些習俗,大家要明白,新習俗既然能夠出現,那自然是有著道理的。只有更好的適應新環境,生活才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