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了三件事,即陷

關於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了三件事,即“陷害同門”、“桂林之戰”和“馬陵之戰”,但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孫臏桂林之戰中逼退龐涓,馬陵之戰中孫臏擊殺了龐涓。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國龐涓攻趙,齊國田忌救援,孫臏獻計圍魏救趙,以逸待勞等待龐涓勞師回援,“田忌從之,魏果去(離開)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這裡,司馬遷沒有提到龐涓下場,但根據銀山東臨沂雀山漢墓出土的西漢竹簡顯示,桂林之戰中,田忌孫臏指揮下的齊軍,不僅擊敗了魏軍,而且還擒獲了龐涓,“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顯然,銀雀山漢簡改寫了歷史。

這裡有一個令人不解之處,即:孫臏對龐涓恨之入骨,為何第一次桂陵之戰中擒而放之,卻在第二次馬陵之戰痛而殺之?

孫臏與龐涓到底什麼關係,史書上沒有詳細說明,我們熟知的兩人拜師鬼谷子,其實出自《東周列國志》和《孫龐鬥志演義》等歷史小說,正史沒有記載。

龐涓率先出世,成了魏國將軍,因為自認才能不如孫臏,嫉賢妒能,害怕孫臏更得魏惠王的重視,所以設計陷害孫臏,最終導致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刺字)。由此,原名孫伯靈,此後就被人稱為“孫臏”。記得以前一部叫《戰國》的電影,一開場就有人喊隱居中的孫伯靈叫“孫臏”,真讓人無語。

為了騙過龐涓,演義中孫臏裝瘋賣傻,吃盡了苦頭,最終尋機秘密拜見齊國使者,用言辭打動了他,從而成功脫困來到齊國,開啟了孫臏傳奇一生。

孫臏想要報仇,要麼自身掌握軍權,要麼成為將軍幕僚,但在那個“王侯將相真有種”的時代,孫臏還遭受了臏刑,因此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成為齊國軍方重臣田忌的門客。

這裡還有一個戰國背景,戰國開啟之後,第一霸主其實是魏國,經過吳起變法,魏武卒迅速崛起,曾創下5萬魏武卒大敗55萬秦軍的記錄,可見魏國力量之強,所以才能任性的四處攻伐,甚至攻破趙國邯鄲。當時,唯一能與魏國略為抗衡的國家,就是齊國。

因此,孫臏之所以來到齊國,不僅是祖籍齊國人,且還有他想報仇,最好是藉助齊國力量,否則難以實現願望。

公元前354年,魏趙爆發衝突,結果趙國一潰千里,魏軍兵圍邯鄲,次年趙國向齊楚求援。最終,齊國決定救援趙國,防止魏國做大。於是,就有了我們熟知的圍魏救趙和桂陵之戰。

根據銀雀山漢簡揭示,孫臏擒獲了龐涓,但最後齊國還是放了龐涓。出土的漢簡,顛覆了我們傳統認知,因為此前一直認為桂陵之戰中孫臏只是擊敗魏軍,卻不想還擒獲了龐涓。

公元前342年,十年之後魏韓爆發衝突,齊國再度介入,孫臏透過增兵減灶,誘使龐涓率軍深入山路狹窄的馬陵道,並在一棵樹上留言“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點火檢視留言之際,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龐涓身中數箭,無奈之下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馬陵之戰,雖說龐涓自刎,但黑暗中一點火光,面對萬箭齊發時,他實際已無生機,孫臏就是要弄死龐涓。

既然孫臏與龐涓有深仇大恨,那麼孫臏為何不在桂陵之戰中殺了龐涓,而要在馬陵之戰中才殺他?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桂陵之戰中,齊國並未殲滅魏軍主力,只是埋擊了一支回援的輕師,魏國並未傷筋動骨,仍是戰國第一霸,自然不敢輕易殺了龐涓而激怒魏國,但馬陵之戰卻不一樣,10餘萬魏軍已進入包圍圈,幾乎可以徹底殲滅魏軍主力。所以,這時孫臏設計殺龐涓,田忌也不會阻攔。

二,按照春秋戰爭禮儀,一般不會擊殺敵方將軍,但春秋晚期就已經禮崩樂壞了,孫臏先祖孫武就說過“兵者,詭道也”,完全違背春秋戰爭禮儀,到了孫臏時期,我們津津樂道的“田忌賽馬”,其實就是打破規則的勝利,因此孫臏不顧戰爭禮儀設計毒殺龐涓就不足為奇了。

三,當時是“王侯將相真有種”的時代,孫臏只是田忌一介殘疾門客,手上並無什麼權利,即便在桂陵之戰中擒獲龐涓,孫臏也無權處理。可見,孫臏想要殺龐涓,就註定不能再度擒獲他,只能讓龐涓死於戰場上,所以孫臏才在樹上留言吸引龐涓觀看,實際就是為了殺龐涓,若無殺龐涓之心,何必如此!

總之,孫臏樹上留言“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一段,雖說精彩紛呈,孫臏才智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但背後卻隱藏著小人物的無奈,若孫臏位高權重,直接俘虜龐涓然後殺之就行了,又何必耗費心神設計這麼一段?如今人盡皆知的千古軍神孫臏,在馬陵之戰前其實只是一個小人物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馬陵之戰後,孫臏名顯天下,為何突然神秘失蹤?因為馬陵之戰後,孫臏算無遺漏,認為田忌軍功太大而會遭難,於是勸告田忌武裝回國,但田忌不聽,很快遭到鄒忌(就是那個諷齊王納諫的鄒忌)讒言,田忌無奈逃亡楚國,齊宣王繼位後才將田忌召回。但一代軍神孫臏,卻在馬陵之戰後徹底神秘失蹤,有說被鄒忌殺、有說隨之隱居,有說隨田忌奔楚……總之,孫臏給後世留下了無數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