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騎兵衝鋒對砍讓人血脈噴張騙人的,實戰中人和馬都會本能的認慫!

編者按:很多人所理解的騎兵戰,就是影視劇裡呈現出來的那樣:騎兵高速對沖,接觸後站樁對砍。然後某個猛將兄開無雙擊敗敵人。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騎兵戰可遠沒有這麼讓人血脈噴張,很多時候往往極其枯燥無趣。

按照近代歐洲的記載,大部分時候,騎兵之間的戰鬥都不會達到面對面戰鬥的程度,影視劇中常見的雙方騎兵呼喊著勇猛對沖的場景,在現實中很罕見。更普遍的局面是一方騎兵在雙方接近之前就轉身逃跑,因為他們在衝擊的最後階段信心喪失,不想再打下去了——騎兵戰比的就是心裡承受能力。拿戰時期的騎兵雖然仍是以冷兵器近戰肉搏為主要作戰方式,但實戰中拿刀對砍的機會不多,手中的刀劍更多的是用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曾為拿破崙效力過的波蘭騎兵法傑伊·布魯哈倫這樣寫道:“實戰中,當一方的騎兵發起叢集衝鋒的時候,另一方就會後退。他們與預備隊回合之後又調轉馬頭反衝擊敵軍,將對方擊退。如此反覆,直到一方的騎兵叢集徹底將另一方住處戰場為止。”按照他的觀察,在這一不斷反覆的過程中,雙方几乎不會大規模對沖。大部分戰鬥都是暫時處於上風的一方砍殺另一方落後掉隊的騎兵。

但這並不是說,騎兵對沖就不存在,只不過可能不是大家想的那樣。一般理解的騎兵對沖場景,雙方騎兵高速對沖,接觸時很多騎兵都撞在一起,人仰馬翻,整個戰場一片混亂。然而在真實的戰場上,這一場景是罕有出現的——因為不論騎兵還是戰馬,都不傻。高速賓士中的騎兵衝擊力是極其巨大的,更別說對面還有另一個同樣高速飛奔而來的騎兵,對沖迎擊,雙方必死無疑。大家是去打仗的不假,但不是去送死的。騎兵很昂貴,就這樣一換一未免也太不值當了。更別提人馬的本能都是躲避迎面而來的高速移動物體——大家都慫。當兩支騎兵部隊都沒有退卻,離對方越來越近時,雙方會默契地降速,要麼就互相避開對方,從對方一側衝過。實際上有時雙方騎兵會在最後一刻勒住馬,停下來觀望。1807年初,俄軍後衛部隊在霍夫阻擊追擊的法軍,其中發生了這麼一幕滑稽劇:法俄兩軍各一個驃騎兵團排成數列齊整的橫隊,朝對方發起牆式衝鋒。等進入對方的手槍射程後,雙方不約而同地停了下來。兩邊的軍官不停喊著“前進”的口令,但士兵們都無動於衷。這一尷尬僵局持續了數分鐘,期間雙方士兵大眼瞪小眼,誰也不想再進一步。直到俄軍一位中隊長按捺不住,縱馬衝向正對自己的法軍中隊長,並將其打落馬下,這才打破了僵局。見此情景,俄軍剩餘騎兵發起衝鋒,將法軍擊潰。

這種看似滑稽尷尬的場面不是孤例。1812年10月,法軍在追擊撤退的英軍時,與對方的後衛部隊在維拉德里戈附近遭遇。雙方騎兵排成數行橫隊朝對方衝擊,在離對方還有幾米的距離時停了下來,互相對視。這次打破僵局的是法軍,一名下士一刀把他面前的英軍騎兵砍落馬下,隨後就是一場全面混戰。

這裡筆者打個岔。這種“騎兵戰時雙方陷入對峙僵局,直到某一猛將兄帶頭衝擊,從而帶動全軍士氣,擊潰對方”的作戰模式,會不會就是傳統小說中兩軍交戰,武將單挑定勝負的根源?可能事件原型是與上述拿戰騎兵戰例子相似,不過是兩支騎兵部隊在互相對峙時,誰也不敢先動手。直到一方的猛將兄(比如關羽、薛安都、傅友德等)看不下去,搶先攻擊對方將領並獲勝,然後士氣大增的己方騎兵一波流擊潰對方騎兵。這本是符合騎兵作戰基本規律的一般事件,但到了說書藝人那裡就被誇大成一人單挑全軍定勝負了。

拿戰時期各國的騎兵條令都明確要求在騎兵衝擊的最後階段,必須要以最高速度前進。但在實戰中,因為心理、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很少有騎兵能夠做到。1812年博羅季諾會戰之前的一次前哨戰,法俄騎兵衝擊到進入對方手槍射程後就不約而同地停住馬,互相拔出手槍射擊。短暫的手槍戰之後,俄軍騎兵率先發起衝擊,法軍騎兵就撤退了。根據戰鬥參與者的說法,“絕大多數騎兵戰的過程和結果都是如此,很少會出現對沖互砍的局面”。一位1813年列波特沃爾克維茨騎兵戰的參與者回憶戰鬥時說道:“當一個騎兵團衝擊敵方騎兵師,交戰雙方一次又一次地在相距幾步遠的距離停下,然後衝上去砍殺,被擊退的一方會朝己方預備隊的方向撤退。”

所以,當兩支騎兵部隊遭遇時,結果一般有以下幾種:1。一方在衝擊到一定距離後逃跑;2。雙方在衝擊的最後階段降速,開始白刃戰,最終以一方不敵而逃結束;3。雙方在近距離停下,直到一方的猛將兄帶頭衝鋒,鼓舞士氣擊退另一方;4。雙方互相貫穿。一般來說,第一種情況是最常出現的,之後出現頻率依次遞減。而在這種型別的騎兵戰中,冷兵器肉搏的白刃戰幾乎很少發生。即使有,往往也很短暫。在第一種情形中,白刃戰主要發生在佔上風的騎兵對另一方的短暫追擊中。在二、三中情形中,白刃戰一般比較短促。最後一種情形中,如果雙方都處於高速衝擊狀態,那麼短兵相接的時間只會更短,可能只夠砍殺一兩次。所以拿戰時期,騎兵幾乎不會如同影視劇中那般高速對沖,即使發生戰鬥也沒有大家所想的那樣站樁互砍。

那麼,在騎兵對戰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什麼呢?當時許多實戰經驗豐富的騎兵指揮官們都認為,最重要的是士氣。俾斯麥認為,騎兵戰中用到的精神力量要多於物質力量,布拉克更直言“騎兵的戰鬥力中有四分之三是精神力量”。在騎兵戰中,士氣更高的一方總會擊敗士氣較低的一方。

騎兵計程車氣不是憑空得來的,影響騎兵士氣的最主要因素是衝擊時的速度。如前文所說,大部分騎兵戰都是以一方士氣先崩潰而逃告終,主要原因就是騎兵害怕在高速衝擊中迎面撞上對方。但是高速衝擊一方的騎兵又確實會士氣高漲,這是因為人在高速運動中,身體會分泌足夠多的多巴胺,同時腎上腺激素飆升——簡單來說,衝起來就飄了,飄了就爽了。在這種正向刺激下,人自然情緒高漲,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吉貝爾說“高速衝擊可以讓騎兵忽略危險,讓懦夫和勇士一同前進”,布拉克則直接把高速衝擊比作醉酒,可見速度對騎兵士氣的影響之大。1745年的索爾之戰,普魯士胸甲騎兵對奧軍騎兵發起衝擊,後者沒有發起反衝擊,而是站在原地用馬槍射擊,結果50個奧軍中隊幾乎是瞬間被擊潰。

除此之外,隊形的影響也不容小覷。1821年的一份俄國軍官手冊強調:“騎兵在正面衝擊時,哪一方的騎兵能以更好的隊形和更快的速度衝向對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衝擊時,由於騎兵的勇氣、戰術素養、馬匹優劣程度以及地形的影響,保持訓練條令中要求的隊形變的極其困難。經常出現前排勇猛的騎兵已經與敵軍交手了,而後方的騎兵卻調轉馬頭跑掉的局面。

從七年戰爭時期的普魯士騎兵開始,歐洲各國騎兵基本確立瞭如下的衝擊步驟:在距敵150——200步時從快步提速到小跑,在距敵70——80步時以大跑步前進。但此時騎兵不能放開韁繩讓馬匹全速奔跑,因為仍需控制馬匹以保持隊型。直到距敵約20步時,才可以最高速度全速衝刺。拿戰時期法軍騎兵的全速衝擊距離是65——68步。

所以,像《騎砍》中那種雙方騎兵一波流對沖之後,就各顧各的單挑混戰的場面,在真實的歷史中,特別是歐洲近代戰爭中,反而是極其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