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戲王魏長生的北漂追夢:乾隆年間上“熱搜”,卻被皇帝下了禁演令

《紅樓夢》這個戲曲方面的專題,我寫了有一段時間了。

小時候,寫完作業的消遣,就是開啟收音機聽一聽電臺的節目。那個年代,僅有的幾個電臺每天定時會有一些戲曲專欄節目。那時的我,雖然不懂戲曲的奧妙,也沒研究過戲曲的歷史,但是因為長期收聽電臺節目,也會不由自主地會哼幾句黃梅戲、評劇、京劇或者秦腔的唱詞。

前幾天發的一篇文章裡,提到過元代末年劇作家高則誠的作品《琵琶記》。我在後臺留言裡看到了一位讀者留下的評論,說自己的爺爺是戲曲迷,上世紀二十年代時對在美國上演的《琵琶記》印象很深(由當時文學大咖梁實秋、謝冰心等主演),這位讀者自己也受到了爺爺的影響,曾經特地從海外回到中國來研究戲曲歷史。梁實秋不僅是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天才的演員,能自編自導自演許多劇目,他曾說:“人生一齣戲,世界一舞臺。”

這位讀者的留言觸動了我。我不敢說自己對戲曲有什麼深刻的認知或者研究,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某種程度上在我身上也留下了些許文化印記。我忽然非常懷念起小時候抱著收音機、閉著眼哼哼秦腔《鍘美案》的情景來。

因為細讀《紅樓夢》,我又有機會發掘融入在其中的戲曲元素,同時也能透過讀者的留言,發現大家印象中的戲曲是什麼樣的。這些文化印記,恰恰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構築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利用發散思維的方式,跟大家聊一聊看似在《紅樓夢》之外、但實則又隱藏在《紅樓夢》時代背景之後的戲曲劇種。

不過,我們還得從上一篇文章裡的崑腔和弋陽腔說起。

1 “花雅之爭”裡默默注入的新鮮血液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透過賈寶玉不愛看的“熱鬧戲”,發現了戲曲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大事件——“花雅之爭”。

如果細細研讀原著,我們不難發現:除了第十九回賈珍邀請賈寶玉去寧國府看戲時,脂硯齋在《丁郎認父》、《孫行者大鬧天宮》等四部戲後面明確註明了形容“刻薄之至,弋陽腔能事畢矣”以外,原著當中曹雪芹也非常明白地提到過“弋陽腔”。

這就是在第二十二回薛寶釵過生日的時候出現的:“至二十一日,就賈母內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戲臺,定了一班新出小戲,昆弋兩腔皆有!”脂硯齋在這一句後面也留下了一句批註:“是賈母好熱鬧之故。”這也恰好說明,弋陽腔更像是快節奏的“打擊樂”,轟轟烈烈風風火火。

那麼,在弋陽腔蓬勃發展併到了能與崑腔分庭抗禮的時候,另外一個西北地區的戲曲劇種也在當地贏得了非常廣泛的基礎。在弋陽腔進入北京城後贏得了貴族的喜愛之後又悄然衰落之際,剛才所提到的這種西北地方戲曲找到了擴充套件自己優勢的契機。

它,就是秦腔。而秦腔隨著一位戲曲大師的入京表演,觸發了戲曲史上的第二次“花雅之爭”。

2 先說秦腔

要想解讀戲曲史上的第二次“花雅之爭”,恐怕我們還得從秦腔說起。

據考證,秦腔的發源地在如今陝西寶雞的岐山一帶,前身就是當地流傳的一種民間歌舞。秦腔始於西周時期,大概到了秦代時日漸成熟。當然,也有說法是它到了唐代時期才成型。而“秦腔”的名稱正是因為古代的陝西屬於秦國,源自秦國的唱腔故名“秦腔”。

秦腔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梆子腔”。這是因為在早期的時候,棗木梆子是秦腔演出時主要使用的敲擊伴奏樂器。發展到後期,主要伴奏樂器變為了音色清脆、節奏明快的板胡。同時,還引入了二胡、琵琶、嗩吶、笛子、揚琴等中國傳統樂器;打擊樂器引入了堂鼓、小鑼、幹鼓、鐃鈸等等。

我們從這些伴奏樂器上就能大概看出,秦腔的風格屬於樸實粗獷型的,唱腔唱詞豪放,並且帶有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唱詞語調高昂、語氣硬朗,處處透著西北人剛硬頑強的品格特質。後來,宋詞的韻律和用詞漸漸深入到秦腔唱詞當中,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秦腔唱詞的改良,使其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唱腔上,秦腔有“歡音腔”和“苦音腔”之分。前者非常歡樂、明快,而後者則哀婉淒涼。換句話說,秦腔既可以高昂激越,也可以細膩纏綿。因為這樣的樂曲表現形式能夠迎合人們的情感,所以秦腔也贏得了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在舞臺上,秦腔還可以展現出很多“絕活兒”,比如頂燈、咬牙轉椅、吐火等等,戲劇效果很強。秦腔的“生旦淨醜”角色各有特點,舞臺裝扮也獨具特色。大家可能也有耳聞:秦腔臉譜和川劇臉譜以及京劇臉譜並稱中國的三大臉譜體系,而京劇臉譜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受到了秦腔臉譜繪製的影響。

秦腔在傳播過程中,橫貫我國的東部和西部地區。我們現在熟知的山西晉劇、河南豫劇、河北梆子都是由最早的秦腔發展而來。

清代乾隆年間,秦腔進入了全盛時期。那時候,全國各地又開辦了秦腔學習班,這些學習班裡也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秦腔藝人,比如白牡丹、申祥麟、趙三壽、魏長生、蘇全治、李清正等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秦腔表演大師魏長生率領秦腔戲班首次進京表演,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一點我們會在下文裡有詳細的介紹。

那麼,《紅樓夢》裡出現了崑腔和弋陽腔,為什麼沒有秦腔呢?主要原因是陝西離江南地區距離遠,秦腔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曹雪芹生活的時代裡,江南地區以崑腔為主要戲曲形式,到了後來才融入了弋陽腔。而當秦腔轟動京城的時候,曹雪芹已經去世多年了。

當代作家賈平凹寫過一篇散文,就叫做《秦腔》。熟悉我的讀者朋友應該都知道,賈平凹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之一。而他在這篇散文裡有一段描寫,讀起來真的是令人覺得賈平凹“深得秦腔之骨髓精華”:

“這裡的地理構造竟與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統!再去接觸一下秦人吧,活脫脫的一群秦始皇兵馬俑的復出:高個,濃眉,眼和眼間隔略遠,手和腳一樣粗大,上身又稍稍見長於下身。……啊,這是塊多麼空曠而實在的土地,在這塊土地挖爬滾打的人群是多麼“二愣”的民眾!那晚霞燒起的黃昏裡,落日在地平線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鎮, 高音喇叭裡傳播的秦腔互相交織,衝撞,這秦腔原來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啊!於此,……不深深地懂得秦腔為什麼形成和存在而佔卻時間,空間的位置嗎?”

的確,秦腔不講唱而講吼、不講婉約曲折而講氣勢宏大、不講華美精雕而講天然淳樸。正是因為它擁有別具一格的風範,才能夠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轟轟烈烈的一個大手筆。

3 魏長生首次進京

在戲曲史上,“進京”代表著非常重要的時刻。比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提到過的弋陽腔進京、四大徽班進京,無論是多少人的戲班、無論當初進京的初衷是什麼,最後的結果是都被記載進了歷史,成為重大事件。

那麼,魏長生究竟是誰?為什麼他讓乾隆皇帝都不得不頒佈了禁令,將他趕出了京城?

魏長生在家排行第三,所以別人也叫他“魏三”。他是四川人,究竟這個四川人怎麼去了陝西,又怎麼學起了秦腔,歷史上沒有統一的說法。不過,流傳比較廣的一種觀點是:魏長生自幼家貧,父親早亡,十歲的時候做零工養家餬口的母親也去世了。一下子成了孤兒的魏長生為了活命,跑到成都學習川戲。後來他加入了當時四川一帶的江湖組織“口國嚕子”,並在裡面學會了一些刀槍棍棒的雜耍技藝。

魏長生跟著口國嚕子裡的一群江湖藝人流落到了陝西一帶,當時那裡有很多秦腔的戲班子。這群人就加入了這個戲班開始學習秦腔,眼看生活有了著落的時候,魏長生因為被人欺負而與對方鬥毆,結果打傷了別人,只能再度流亡到了洛河一帶,加入了一個同州梆子戲班勤學苦練。

因為自幼貧困,學習本事是他唯一的活命出路。在這個強大的動力之下,魏長生養成了比常人更加堅韌的品格。加上他有一定的川戲和江湖技藝功底,經過很多年的艱苦奮鬥,這個四川小哥終於在秦川大地上脫穎而出,技藝超群,成為了秦腔發展史上的一代宗師。

乾隆三十九年的時候,魏長生帶著秦腔戲班第一次來到了北京城。他們演出的是秦腔的傳統劇目《滾樓》。這個戲班的基本功相當紮實,而且行當齊備。加上魏長生用的是胡琴加月琴的伴奏方式,很適合傳情達意,不同於以往秦腔的梆子伴奏。這齣戲在京城一炮而紅,並且轟動了整個北京城,就連王公貴族們也聞得魏三的大名,爭著跟他結交。魏長生究竟名氣有多大呢?他的名字不僅載入了中國戲曲史,還傳揚到了海外,“海外鹹知有魏三”。日本近代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漢學家,叫做青木正兒。他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中就提到魏長生是“旦色界闢一新紀元的天才,得寫實之妙者。”

很可惜,“北漂”的日子並不好過。魏長生雖然紅極一時,但樹大招風,很快他就遭人妒恨。一些權貴說他的表演屬於“淫 穢之舉”,迫於壓力,魏長生只能離開了京城。

時隔十一年後,魏長生在乾隆四十四年再次進京。這一次,他是為了挽救秦腔戲班“雙慶部”上座率不高、無法在北京立足的局面。果然,他再次憑藉《滾樓》一戲獲得了京城觀眾的喜愛,雙慶部一度成了“一票難求”的當紅戲班。魏長生也因為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不錯的收入。他的為人十分淡泊仗義,有了積蓄以後,他將這些錢拿出來,資助上京趕考但囊中羞澀的舉人。有一位姓高的舉人在北京城的客棧裡貧病交加,魏長生知道以後就接濟了他。後來這個人高中進士,到成都擔任華陽縣的知縣,後來他跟魏長生還在成都重逢敘舊。這一段我們在後文也會有敘述。

儘管秦腔在京城內打開了局面,廣受百姓歡迎,但一向推崇“雅正”的皇室貴族卻不喜歡這種戲曲形式。乾隆五十年,皇帝下令:“步軍統領五城出示禁止秦腔演出”。那麼唱秦腔的藝人怎麼辦呢?這條禁令裡說:秦腔藝人可以改唱崑腔和弋陽腔。要是不願意改,那就自己另找謀生的法子,反正就是不許唱秦腔。如果誰不願意遵守這個禁令,對不起,就交給衙門懲治,“遞解回籍”,哪裡來的就回哪裡去。

於是,魏長生又一次被迫離京,南下揚州另尋出路。儘管他已經兩次被迫離開北京,但是這兩次進京,他和他的秦腔,都成為了戲曲“花部”備受關注的物件,並且給“雅部”的崑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堪稱第二次“花雅之爭”。

而令人更加始料未及的是:此次他南下揚州,又給江南帶去了一場秦腔的“風暴”。

4 一代宗師揚州成名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魏長生到了揚州以後,頗得揚州鹽商江鶴亭的賞識,因此他成了江鶴亭的座上賓。江鶴亭是誰呢?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也提過:就是這個人組織了徽戲三慶班進京給乾隆賀壽,自此拉開了四大徽班進京的序幕。

魏長生在揚州春臺班的演出,也驚豔了在座的所有觀眾。許多昆班的弟子甚至背棄了崑腔,紛紛趕來拜魏長生為師並學起了秦腔。安慶名旦郝天秀也曾學過魏長生的《滾樓》。而揚州附近的戲曲藝人也聞名趕來,專程觀看魏長生的表演,並請他傳授技藝。

後來,蘇州的戲班專程邀請魏長生到崑曲的發祥地,親自教授秦腔演技和化妝術“梳水頭貼片子”。我國著名戲曲評論家蘇育生先生也曾提到過魏長獨創的化妝術——“大包頭”。這種化妝技術能夠很好地修飾男性的頭型和臉型,使得他們在舞臺上扮演的女性角色看起來更多了幾分柔美。

秦腔在此時,因為魏長生造訪江南,而給當地劇種帶來了新鮮的養分。

然而,魏長生還沒有充分地享受成名帶給自己的光環,就再次遭人陷害,被押解回了四川原籍。就在他回到四川后不久,成都華陽知縣突然前來拜訪。這位知縣就是曾經被魏長生救濟的高舉人。魏長生有心振興川戲,在華陽知縣的扶持下,建起了“老郎廟”。這個地方就成了當地的梨園公會,後來幾經變遷,成為現在的“成都川劇藝術中心”。

魏長生在老郎廟演過川戲版的《王昭君》——《漢貞烈》等拿手好戲。觀眾看了他聲情並茂的真切表演後,感動得流淚。

寫到此處,我們也對魏長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最深刻的印象恐怕還是“凡他所到之處,必有轟動”。

5 命運多舛,為藝殉身

在魏長生五十七歲那年,他離開了四川,第三次進京表演。這時已是嘉慶五年了。

這一次,他依託已經在北京立足的三慶部,掛牌主演《大鬧銷金帳》、《烤火》等秦腔劇目。據史料記載,儘管已經年近花甲,魏長生風韻不改、音容如舊、唱唸做打比盛年時更加爐火純青,功力絕不減當年。這個曾經兩度讓京城觀眾痴迷的戲曲大師,再次成為了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用現在的話來說,魏長生就靠著自己的紮實功底和堪稱完美的表演,再次登上了“熱搜”。

嘉慶七年的一個酷暑天,魏長生在高溫下堅持演完了自己的另一出拿手戲《背娃入府》以後,因為勞累過度昏倒在地。這一倒下,他就再也沒能站起來。

叱吒京城的花部泰斗、秦腔一代宗師魏長生,將自己生命最寶貴的精髓,全部留在了他鐘愛一生的舞臺上。

他在京城嘔心瀝血的這大約三年間,為觀眾帶來了無數精彩的表演。而秦腔這朵中國戲曲的璀璨之花,也因為魏長生的努力,結下了美麗的碩果。

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裡,有悼念魏長生的詩作,作者是“小鐵笛道人”。關於這個人,史料上並沒有很多記載,但從他給魏長生寫的悼念詩來推斷,此人應該是魏長生的忠實觀眾之一。

“英雄兒女一身兼,老去登場志苦嚴。

繞指柔合剛百鍊,打熊手是玉纖纖。

海外鹹知有魏三,清遊名播大江南。

幽魂遠赴錦州道,知己何人為脫驂。”

詩作當中透露出作者對於魏長生的崇敬之情,也充分表達出作者對於魏長生的熟悉程度和深深的惋惜。

在《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去世大約四十年後,秦腔的宗師級人物魏長生也溘然長逝了。因為《紅樓夢》裡的戲曲元素,我跟大家一路聊到了清代的秦腔。在粗淺回顧中國戲曲史的時候,我感慨良多。

如今,秦腔已經成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專案當中的一個。作為一個古老的劇種,它從萌芽到學步,從秦川擴充套件到華夏大地,從遭禁演到億萬人痴迷,經歷了一個漫長且曲折的過程。“漫長曲折”這四個字,雖無法全然表達我此刻想要表述的心情,但在《紅樓夢》和中國傳統戲曲探索的道路上,我好像已經尋得了路徑和方向——此路必然崎嶇且漫長。

然而,這也必然是一條風景迷人的路。

且行,且珍惜。

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