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何區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爆的國漫叫做《一人之下》,非常的好看。那麼說起一人之下這四個字,你肯定會想到一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短短八個字,體現出了一種非常高的權力,而這個人,你肯定會說他就是宰相或者他就是丞相。那麼宰相和丞相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這一直是很多人都不能分清楚的事情,僅僅一字之差,實在是非常容易混淆,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可能最為熟悉的丞相。作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諸葛丞相了。是的沒錯,在三國時期,鼎鼎有名的諸葛亮諸葛孔明就是蜀國的丞相,他盡心盡力的輔佐劉備,幫助劉備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搶下一席之地,十分偉大。

那麼丞相到底是什麼呢?丞相最早可以考究的史實,記載丞相出自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根據《史記·秦本紀》的描述,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chu—)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樗裡疾和甘茂就是歷史上最早的丞相。

在三國時期以前,帝王手下有著相國這麼一個職位來輔佐他們。而丞相是當時帝王為相國派遣的副手,可有可無,旨在協助相國更好地輔佐帝王。相國擁有著除了帝王以外最高的權力,可以掌握兵馬大權,協助帝王完成各種事件。而丞相則相當於相國的秘書,來幫助相國完成事情。韓信、蕭何、樊噲都是非常有名的相國。

直到漢惠帝時期,惠帝下令廢除相國一職,自此丞相便成為了唯一掌權之人。前朝以來,擔任相位都是開國功臣,亦或是有大智慧之人敢於進諫,是帝王的左膀右臂。相國廢除之後,丞相的職責可謂是八個字,“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作為國家的二把手,丞相有著質疑天子命令的權力,協助皇帝完成各種軍國大事,有的時候如果事情不大,則會不驚動聖上由丞相直接釋出號令,隨著個人能力的強大,丞相的權力也會越來越大,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說是所有想要入仕的讀書人的終極目標了。

那麼宰相又是什麼呢?說到宰相,就不得不提及一個詞語,叫做“相權”。我們都知道在帝皇心中,沒有什麼是比自己的皇權更為重要的,如何牢牢地把更多的權力掌握在手中,是帝王心術裡畢生研究的奧秘。

丞相作為一個人,一個帝皇手下最為親信的忠臣,卻有著滔天的權勢,這自然會讓帝皇們心有不快。於是乎,中央集權削減相權的手段就出現了,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每一任帝皇都會想盡辦法的去加大自己的權力,削減丞相的權力。

宰相是古代行政最高長官的統稱,宰相和丞相最大的區別就是,丞相是一個人,有人權力,而宰相可以是一群人,分擔一份權力。丞相也可以被稱之為宰相,但是宰相可以是很多個丞相。其實丞相和宰相都是朝廷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批人,只不過為了分權削減相權,最高行政長官透過帝王們的手段已經不再是一人獨大了。譬如漢朝實行三公制,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三人都可以被稱之為宰相。

在最初的時候,春秋戰國時期設立了宰相這一職位,管仲就是一名十分著名的宰相。這時沒有大一統的中國,在各自的國家對各自的職位有不同的看法,於是宰相就是當時的丞相,掌握著極大的權力輔佐君王。宰相一名便如此的流傳了下來。

而後隨著相國被廢,丞相一人獨大,終究引發了相權的大肆削弱,為了讓丞相不再一家獨大,宰相這一稱謂再次出現,旨在制約丞相的權力,削弱相權,中央集權。從而出現了非常多種的削權方式,但是掌握著二把手權力的那些人自始至終都被稱之為宰相。

這樣的制衡關係一直維持到了明代,1380年,爆發“胡惟庸案”,明太祖手刃專權的丞相胡惟庸,一怒之下廢除了丞相制度,至此延續了1600餘年的丞相制就此消失。而丞相的消失,也意味著宰相一詞也隨之沒落。

但是儘管丞相被廢除,在明清時代的帝王統治下,還是出現了類似丞相功能的職位。譬如明朝輔臣內閣大學士,旨在為帝王協理文書,解決庶務之煩,隨著時間推移,終究大學士還是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宰相。在清朝,雍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也就是當時的宰相。

所以丞相和宰相在歷史上的紛爭,說回來都是糾結在一個“權”字。二者都是為了君王更高的治國而存在,良相竭心盡力輔佐,惡相隻手遮天為所欲為,最終還是因為權力不斷地被分割。都說難測莫過帝王心,良臣也無法讓帝王徹底的放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