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狙擊手》:一場冰雪伏擊,兩個亮點,三處缺陷

上映二十天,票房堪堪破五億,抗著張藝謀大旗的《狙擊手》,比起同檔期同題材的《水門橋》,似乎有點委屈巴巴。

《狙擊手》顯然不叫座,不叫座的《狙擊手》究竟輸在哪裡?

一、缺少明星陣容

唯一掛的大牌是張譯,其實就是跑個龍套,換成王譯李譯,於表演本身並無區別。之所以是張譯而非王譯李譯,就是取的明星效應,但明星顯然不太夠。

看《長津湖》,看《水門橋》,好多人就是衝著吳京和易烊千璽去的,很俗吧?俗。關鍵在於看了不後悔,好看,所以人家票房高是應該的。

張藝謀喜歡啟用新人是出了名的,鞏俐、章子怡、董潔、周冬雨、竇驍,都是張藝謀的金手指一點成名,但是電影界新人輩出,沒有一根金手指能夠永遠璀璨。

同樣的抗美援朝題材影片,缺少明星效應的《狙擊手》,別說拼不過《長津湖》和《水門橋》,就是《金剛川》的資料也比《狙擊手》漂亮。

二、場面小

如果討論場面大小,這對《狙擊手》顯然不公平,人家走的本來就不是大場面路線。

這部影片,嚴格來講是雙方狙擊高手的一場鬥智鬥勇,比的是謀略心計,當然,誰的槍法精準也很重要。

但話說回來,作為一部戰爭片,你不能責怪觀眾對場面有要求,畢竟現在的觀眾在眾多大片的滋養之下,口味刁了,胃口大了,小打小鬧就不過癮了。

三、情節槽點

一個情節過於神化——當時我軍五班只剩下大永一人,而美軍新到一支炮兵隊。美軍的群炮轟炸和機關槍掃射,沒有轟掉大永一根頭髮絲,而大永沿著雪坡邊跑動邊射擊,居然一口氣幹掉四名美國大兵,後又追加一名上尉,雖然人家明明人在戰壕。

一個情節太過巧合——兩個美軍狙擊手開著坦克機槍掃射,打中了大永,於是大永藉機趴下詐死,美軍打算出來檢查,剛露出半個腦袋,大永一槍撂過,正中他眉心。

彼時詐死是不是個好法子?當然不是,案上魚肉多不安全,他就不怕美軍給他補上幾梭子?事實上坦克裡的兩個美軍狙擊手確實打算補槍的,只不過……恰好……沒有子彈了。

還有一個情節則過於老套——大永一個人幹掉對手之後,連長(張譯)率眾趕到。

好像很多影片都這樣吧?壞人被打趴下了,警車嗚啦嗚啦來了……

但《狙擊手》並非沒有亮點:

一、男主大永作為五班唯一的文化人(高中生),同時也是五班唯一的倖存者,他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容易動感情,容易飆淚。這個特點豐滿了這位神槍手,畢竟人是血肉情感的組合,並非鋼筋鐵骨石頭心腸。

二、片尾群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笑顏如春花綻放,最小的才十七歲,最“老”的班長劉文武也不過三十一歲。他們放下學業,遠離家人,奔赴這冰雪前線,守護七十年國泰民安。

七十年,我們不曾忘記,他們從未遠去,這一場盛世繁華,那一片冰血斑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