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有人想扔掉孩子,有人不想失去孩子

很多人問女人是什麼做成的?

很少人問女人要是碎了,還剩下什麼?

77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影片。

《女人的碎片》

上一次被觀眾期待和認同的女性題材電影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它提名了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

兩部電影上映間隔不大,一部講少女打掉胎兒,一部講妻子失去嬰兒。

母親與孩子,她們諸多的故事有很多的幸福,也有天殺的不幸。

幸福和不幸交織而成的光影,帶給觀眾的思考往往震撼心靈。

瑪莎即將臨盆,她選擇的是在家生產。

當陣痛開始的時候,原定的助產醫生打電話告知她正在為另一個產婦接生。會有另一個經驗豐富的助產師幫瑪莎接生,這個突然的訊息讓瑪莎有些緊張。

丈夫肖恩不斷地安撫瑪莎,夫妻倆早已經知道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是女孩,之前他們已經提前舉辦過一場聚會。

肖恩對工友說,他要讓女兒第一個透過他正在建造的橋。

肖恩是建築工人,瑪莎是企業高管。兩個人很恩愛,而這個即將到來的女兒,是他們愛情的結晶。

生產在繼續,疼痛讓瑪莎有點神志不清。千等萬等,等到了臨時換來的助產師。助產師看起來的確經驗豐富,夫妻倆按照她的指示做生孩子的準備。

檢查孕婦胎位,胎兒心率,等待時機……

瑪莎還是撕裂的疼著,肖恩在一旁手足無措。

生產不順利,助產師讓肖恩把瑪莎扶進浴缸,血開始在水裡滴落。

紅色在這個時候並不美麗,更像是某種恐懼的催化劑。

等到助產師佈置好臥室,瑪莎已經達到臨盆的臨界點。

只是,無論瑪莎怎麼用力,怎麼嘶喊。嬰兒就是不出來,平時話很多的肖恩此時非常安靜,只有緊緊握住妻子的手。

助產師感覺事情不對勁,讓肖恩趕緊打911尋求幫助。然而,瑪莎想的是,她要把女兒生在自己家裡。

肖恩沒有聽瑪莎的,打了電話。

助產師不停地鼓勵瑪莎,或許是覺醒的母親力量,在危機時刻,嬰兒艱難地出生了。

助產師鬆了一口氣,瑪莎與肖恩捧著心愛的女兒,一口一口地親著,呼喚著。

幸福突然降臨,這些苦難瞬間歸零。做父母的,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為難忘的回憶。

女兒問世大概過了10秒鐘,站在窗前的助產師飛奔到床前,一把搶過開始發紫的嬰兒,給她做緊急救護。

肖恩與瑪莎似乎還沒有反應過來,不明白髮生了什麼,這個時候救護車到了。

助產師讓肖恩把他們快點喊進來,肖恩赤著一隻腳,跑到冬夜的街上。

孩子沒救過來,存活了不到一分鐘。

可瑪莎與肖恩的下半輩子,還要過下去。

瑪莎養好身體,開始工作,肖恩繼續建造他的大橋,只是女兒註定看不到了。

助產師被提起訴訟,瑪莎好像並不太在意這些。她努力地工作,應付眾人關心,偶爾看到別人家的女孩子,恍惚一會,就又恢復常態。

瑪莎的母親,會來看瑪莎,但她並不領情。老母親有些戰戰兢兢,瑪莎則像一頭兇獸。

第一次發脾氣,是女兒墓碑上的名字拼錯了。

第二次發脾氣,是瑪莎覺得老母親提起訴訟,是為了錢。

可是,痛苦的不止是她啊。

肖恩也很痛苦,無法溝通的夫妻,漸行漸遠似乎也是一個必然結局。

曾經恩愛的兩個人,不是不愛了,是太折磨了。

兩個人都很想治癒對方,但是他們連自己都治癒不了。

肖恩離開後,瑪莎過著一個人的生活。

一直等到她在法庭上作證,好像才去真正思考失去女兒這件慘事。她冷靜地回憶著那些細節,眼淚一粒一粒地落下。

最終,她覺得助產師沒有錯。

那位助產師,是想救她女兒的,她是想救她女兒的,他丈夫肖恩也是想救她女兒的……

可,沒救過來。

加拿大電影《女人的碎片》,由匈牙利籍導演凱內爾•穆德盧佐執導。凡妮莎•柯比飾演瑪莎,希亞•拉博夫飾演肖恩。

本片講了一個我們都聽說過的慘事,難產。

一個女人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需要準備什麼?從受孕開始,一直到她的孩子長大成人再生孩子。

就像瑪莎的老母親,她生下瑪莎,然後看著瑪莎再生孩子,等到那個時刻,這個母親的工作才算快要結束了。

但是瑪莎的孩子,只活了幾十秒鐘,這種痛苦撕碎的不僅僅是瑪莎,還有瑪莎的母親。

看到自己的女兒失去女兒,哪個母親不心碎?

瑪莎並非是無理由地去責怪他人,她只是對比很冷漠,包括他母親。

而作為老母親,她沒辦法再去責怪瑪莎。

影片看似是說瑪莎失去女兒,其實窩頭覺得更多地是在說瑪莎與她母親之間的羈絆。

同樣作為女人,對子女所傾注的一切。

《女人的碎片》不難理解,本片採取的視角是關於生產這件事。導演用一個長鏡頭表現了整個過程,從陣痛到嬰兒出生。

觀眾跟隨著鏡頭,彷彿成為另一個滿懷期待又倍受煎熬的參與者。緊張的情緒不算什麼,我們只希望能看到一個健康的孩子順利出生。

但是從《女人的碎片》這個片名,其實觀眾們早就猜到了結果。

因此在緊張之外,更多的是恐懼,我們不知道在哪一秒,孩子就會停止呼吸。

窩頭仍舊沒有想到是,導演的心這麼狠。

他讓嬰兒在這個世界存活了幾十秒,讓她的爸爸媽媽幸福地親吻她,給她拍照,叫她寶貝……之後,死亡就把片刻幸福湮滅了。

儘管是如此喪盡天良的處理,可窩頭還是覺得這種慘痛更能觸動人心。

油然想起另一部致鬱但無法呼吸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同樣是失去孩子的故事。

不同的是,《海邊的曼徹斯特》失去女兒是因為父親的過失。而《破碎的女人》裡,母親什麼都沒有做錯。

沒有做錯,不意味著就一切安好。肖恩關於大橋崩塌的原因說到了這種不可預計,不可抗衡的因素。

橋的崩塌,是因為萬物本身的「共振」。像天意,一如他找不到死因的女兒。

豆瓣關於此片的簡介裡有那麼一句話「講述一個女人學會如何與“失去”共存」。

這可能是這部電影最想要表達的,以瑪莎對助產師的認同完成對自己的救贖,攜帶著永遠抹不去的痛,活下去。

影片最後,瑪莎又有了一個會爬樹摘蘋果的女兒。

「蘋果」在這部影片裡,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瑪莎收集種子,培育種子,最後長成了碩果累累的蘋果樹。

雖然「蘋果」肯定是有寓意的,但窩頭還是很想把瑪莎這個行為視作無意識的。就像我們的某個習慣,經歷再大的磨難與痛苦,只要習慣還在,那就證明這個人就還在。

真正的崩潰與破碎是什麼?

是這個人,不吃了、不喝了、不會咬指甲了、不再說廢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