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君子人物榮譽榜】孟子為何批評齊宣王貪財好色?其中有何隱情?

當孟子勸說齊宣王行仁政減少稅收時,宣王很無恥地說自己貪財好色開銷大,不願降低排面,所以稅收不能減。這當然是他為自己不行仁政找藉口。

向來說話不客氣的孟子並沒有直接批評齊宣王,而是先肯定他的正當慾望。

凡是正常人,有幾個不貪財好色呢?貪財的原始出發點,無非是獲取資源以保證生命的存續。好色的本質,無非是陰陽交合繁衍後代以保證生命的延續。這都是

陽明先生說,人慾即是天理。概七情六慾,無不出於天理,但從心中發出之後,其路有二,一是循公道上去,便是君子。二是循私己上去,便是小人。是公是私,只一念之差,其發心處極為相近,近到“不能以發”。

理欲同出於天命,理是形而上者,欲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下又如本末的關係。本立而道生,不可捨本而逐末。專務逐末而失本,則背道了。

所謂不能以發,便是不能把天理和人慾完全當作兩物來看。實乃一體之兩端,單說天理,人慾便在其中。單說人慾,便不是。又譬如舞劍,劍柄是天理,劍尖是人慾。劍柄劍尖自是一體,然舞劍還須手握劍柄,則劍尖自然有所操控。未有握劍尖而能舞劍者。

孟子之言,是希望齊宣王能夠反觀自己起心動念的源頭,並能推己及人。君子非不愛財,但能推己及人,知道百姓也需要財富和婚配。都是好貨好色之心,一者是自利自樂,一者是共利共樂。毫髮之間,天地懸隔。

梁惠王章句下·第五章

齊宣王問道:“大臣們建議我毀掉泰山的明堂。我是毀還是不毀?”孟子回答說:“所謂明堂,是明王君臨天下之所在。既然您也打算施行先王之仁政而君臨天下,那就不要毀掉了。”

太山,即泰山。泰山明堂,建於泰山腳下,天子東巡狩之時的落腳處,猶後之行宮也。除明堂,又有一方土地和民眾,設定官員,直屬於天子管轄。

春秋後期,禮崩樂壞,天子式微,久廢巡狩之禮,明堂已經無實用。齊國不斷搶奪地盤,早將天子直轄的明堂區域據為己有。然明堂畢竟是天子所居,諸侯雖僭稱王,但仍不能坦然以天子自居。

宣王問是毀是留,其意是想啟用。然於禮不合,故問於孟子。孟子答曰勿毀,是識其心而導其志也。

宣王說:“我能聽您講講王政嗎?”孟子回答道:“過去周文王治理西歧著重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採用井田制,對農民只收九分之一的稅;二是官員的子孫後代可以享受國家的照顧;三是稽察商業往來但不徵收關稅和交易稅;四是不設定漁獵禁區,百姓共享自然資源;五是懲罰犯罪僅限於違法者自身,不株連妻子族人;五是關心弱勢群體,保障鰥寡孤獨有所照顧。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這四種人,是天下最困難又沒有依靠的人。文王發政施仁,總是對這四種人最為重視,優先解決他們的困難。《詩經》小雅有一首《正月》說:‘富有的人還可以自保,只是這些貧困無依的人實在可憐。’”

宣王說:“您說得太對了!”孟子說:“既然您贊同我說的話,那麼為什麼不落實於行動呢?”宣王說:“我有缺點,我喜好財富啊。”孟子回答說:“過去公劉也喜好財富,《詩經》的《公劉》中寫道:‘百姓的家中裝滿了糧食,行路的人也都能帶足乾糧,口袋裝得滿滿的。謀劃讓百姓安定下來。張弓配箭,帶著斧鉞刀槍,向新的居住地進發。’所以,要讓居者糧倉裝滿,行者乾糧充足,然後才可以遷徏遠行。您如果喜好財富,也如公劉那樣與百姓共享財富,那麼要實現您‘王天下’的理想又有何難呢?”

宣王說:“我還有一個缺點,我喜好美色。”孟子回答說:“過去太王也喜好美色,喜愛他的妃子。《詩經》大雅有一篇《綿》,詩中唱道:‘古公亶甫,為躲避夷狄的侵擾,清晨就駕車出發,沿著西水岸邊,一直到達岐山之下。還帶著他的妻子太姜,同來新的家園生活。’在經過族群大遷移的流離動盪之後,族人的家室都沒有離散,沒有一個嫁不出去的適齡女子,也沒有一個娶不到妻子的男人。您如果好色,就當推己及人,理解老百姓也應該享有婚配的權力,那麼您‘王天下’的理想又有何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