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港影:一場跨越時空的手談,兩代「陳真」,致敬與傳承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陳真或確有其人。

倪匡說是自己虛構,但陳嘉上又指倪匡翻查霍元甲的訃告,發現其中有個弟子叫陳真,就寫進了《精武門》的電影劇本里,但人物故事純屬虛構。

但其實人物來歷與真實與否已經不再重要。

從倪匡筆下出現「陳真」這兩個字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漸進式出現在了世人眼前。

各種不同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都在豐盈著角色的骨血。

而其中最強的兩個「陳真」,或應歸屬雙李。

李小龍在前,李連杰在後。

他們隔著二十二年的時空,借「陳真」之名,以武手談。

1972年,《精武門》上映。

繼回港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大熱之後,李小龍與原班人馬繼續合作,推出了這部以家仇國恨為主導線索的力作。

這也是「陳真」這個影視角色第一次出現在觀眾眼前。

得知師傅亡故訊息的陳真匆忙趕回武館,在霍元甲的葬禮上哀慟欲絕,後因日本人肆意挑釁而去虹口道場踢館,以精湛功夫橫掃日本武士,歸途中再次與日本人發生摩擦,其後經暗中調查發現了霍元甲被害的真相,經過連場激鬥,為師傅報了仇,最後為了不連累同門,死在外國人的槍下。

那個年代的劇本並不算精巧,服化道、佈景甚至包括武打動作設計方面都顯得頗為粗糙,劇情則以動作為主,人物情緒的表達都並不追求細膩深刻,所以演技層面亦可謂乏善可陳。

但即便在這樣縱比而顯露的缺陷之下,縱然已經隔了這麼多年的時光,

片末李小龍縱身而起、無畏面對迎面而來的彈雨那個剎那,卻依然能讓人無端紅了眼眶。

這就是電影和演員的魅力,並不會因為歲月流逝而磨滅分毫。

李小龍就如一頭矯健的黑豹。

他的肌肉不單是結實,

而且在常年不懈地鍛鍊下略呈絲狀,這賦予了他幾乎達到極致的體能狀態,而不管是以力量、反應速度與敏捷度來衡量,

都堪稱人類的極限程度。

電影中有多場對打,

雖然看得出喂招和設計成分,但更明顯的一點是其他人完全跟不上李小龍的動作。

不論群攻還是單挑,

和李小龍比起來,其他演員就如孩童般笨拙。

譬如陳真踢館歸途,

凌空踢碎那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板,身姿與力度皆非同尋常,

再如片中

多次出現的寸拳寸勁,雖然是收力情況下的表演,卻仍然看得出其內蘊含的真正的功夫造詣。

綜合很多人對李小龍的評價和判斷,

個人最傾向洪金寶所言,「我的腳只伸了一半,他的腳已經在我臉上」,

換句話說,李小龍這種級數的反應速度,對手根本來不及反應就會躺倒在地。

成龍和甄子丹都表示過,李小龍並非無敵,有很多人也認為,如果李小龍與泰森較量,肯定會一敗塗地。

從身體資料指標分析,

泰森無疑大佔上風,尤其他出拳力量大幅領先李小龍,且其堪稱上個世紀最具統治力的拳擊手,

橫壓世界拳壇多年,鮮有敗績。

而泰森對李小龍也有不同的評價,

比如他曾經說過,李小龍「在街鬥中是一個殺手」,但其後又在一次連線採訪中表示,李小龍體型和自己相差太大,如果無視規則,自己可以將李小龍「打死」。

但李小龍所具有的速度與力量,真的不能用常理來衡量。

二十二年後,另一部以陳真為主角的電影上映。

以李小龍版《精武門》為起點,在經過了三部與陳真有關的電視劇的打磨,陳真的故事變得越來越完整,角色的光芒也愈發耀眼。

這一版的陳真故事,叫做《精武英雄》,由李連杰擔綱。

陳嘉上身兼編劇和導演兩職,

在保留《精武門》基礎設定的前提下,對劇情進行了更深度的挖掘,使之更有張力。不管是主角陳真、第一反派藤田剛,還是黑龍會的船越文夫,甚至一眾戲份不多的配角,

各個都個性鮮明形象生動。

在電影主題上,

則強調為國犧牲的大義,也較《精武門》重在復仇的視野更為宏大深遠。

以李小龍為源頭,

香港動作電影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在動作設計上更有了翻天徹地變化,場面排程與動作創意上更見精當,

尤其群攻對打的場面,視覺效果令觀眾感到尤為緊湊和震撼。

而多場動作戲都非常精彩,譬如

在日本教室內的小試牛刀、初次登門虹口道場的以一敵數十,其後精武門與黑龍會的一場亂鬥、霍廷恩與陳真之間的一場同門較技及最終的正邪對決,

都堪稱精彩紛呈。

但個人最喜歡的一場戲,

是陳真與黑龍會總教頭船越文夫在山野間的一場手談,打鬥別有意趣且禪意十足,言談間充滿智慧,將哲學與武術融為一爐,

是一場以比武之名而生的武學教授和傳承。

而在片末,陳真隱姓埋名去往抗敵戰場東三省,則是另一種層面的令人熱血沸騰。

李連杰這樣評價李小龍,

「(大意)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武術家,他用的兵器是菲律賓的兩截棍,他的腳李三腳,是跆拳道和空手道的融合,他的步伐接近拳王阿里,他的拳是詠春拳,他把各家之長都集中到一起,就創立了截拳道。」

而李連杰不愧為中國動作演員中打得最好看的那一個,兼且演技出色。

當年的李小龍,限於劇情粗糙和表演砥礪的缺乏,未能實現的高度,在二十二年後被李連杰做到了。

這一場跨越時空的手談。

是致敬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