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看完《四海》我覺得那個很"韓寒"的韓寒回來了

01

我一直覺得韓寒挺少年意氣的,想做啥就做啥。

你看。

小學的時候,對他的認知還停留在新概念作文大賽中那個展露鋒芒的年輕作家。

中學的時候,發現他成了一個賽車手,不但拿了冠軍,還“順便”發了唱片,辦了本雜誌。

再到後面,他又跑去當了導演,而且第一部作品《後會無期》就令人十分驚喜。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把自己的角色定死了,他卻一直保持著年輕人的熱情,不斷變換著身份,繼續做著很多很酷的事情。

春節期間上映的《四海》,就是作為“導演”的韓寒所創作的一部新片。

不瞞你們說,我小時候真挺喜歡韓寒的,所以第一時間買了票去看。

看完電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個很“韓寒”的韓寒,又回來了。

這電影看起來是在講小鎮青年的矛盾和掙扎,倒不如說在拍年輕人離開浪漫主義樂園之後如何和世界和解的話題。

這電影核心上其實比較像《一座城池》和《光榮日》,都是年輕人被迫離開伊甸園然後在迎接完自己的光榮日後隕落的悲劇——無論韓寒的書也好電影也罷,一直在重複講的就是這麼個故事,我覺得他如果是個科幻作家,也會寫類似《朝聞道》那樣的小說。

對於《四海》或者所有比較“韓寒”的電影來說,如果你比較自我,能把自己代入到這種的情緒裡,你就會覺得好殘酷好突然好黑色幽默但好喜歡。

但你要代入不進去,可能就是另一重感受了。

電影剛上映,推薦大家去看完電影再來讀文章,下面的介紹難免涉及劇透,但不會很多。

02

《四海》讓我感覺很“韓寒”的地方,首先來自“作家韓寒”所編寫的劇情上。很多熟悉的韓式段子,總是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又覺得有點惆悵。

主角阿耀是個“不太喜歡交朋友”的少年。一直以來都和自己心愛的摩托車一起,靠表演摩托車特技維生。

電影的前半部分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小小的海島彷彿就是年輕人的伊甸園。

在“伊甸園”中,阿耀終於能和多年不見的浪蕩父親吳仁騰重逢;

還愛上了夢想大城市生活的餐館服務員周歡頌;

在歡頌浮誇真誠的哥哥周歡歌的指引下,加入了一支從沒有贏過一場比賽的“不敗傳說”車隊。一群可笑又可愛的小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這一段電影的色調始終是暖色。

陽光、海浪、機車、比賽、無憂無慮的年輕人、好像永遠消磨不完的快樂時光。

?不瞭解韓寒的人,大概會誤以為全片就是單純講一個海島青年逆襲的故事。

但韓寒並不會“這麼好猜”,他常常用一絲荒誕的幽默揭開人生中的深邃。一方面講述著年輕人的平凡與成長,另一面則是記錄著人生的五味雜陳。

就和《一座城池》一樣,少年在伊甸園般的海島玩樂到最高點時,黒色幽默一般的命運突然降臨到海島上,樂園崩塌,劇情急轉直下。

因為世事無常,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從南澳島逃去了大城市廣州,從此電影不但劇情變得“現實主義”了,就連調色都變得冷峻而紀實。

主角們開始意識到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海島生活那樣悠然自得,他們開始意識這個社會其實遠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複雜。

——夢想和現實相互碰撞,一切並不曾像我們料想的那麼順利。

如果全片在這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氛圍中落幕,未免讓人感到有些遺憾。

所以我認為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就是高潮部分又重新回到了浪漫主義中——在大城市裡做個小人物的阿耀,最後又陰差陽錯地站上了廣州最高舞臺,在整座城池的注視下,在數萬人的齊聲大合唱下,他亦真亦幻地飛越珠江。

這是一幕極度理想主義,極度少年意氣的畫面,把電影的氣氛帶到最高潮,也讓所有人都HIGH了!

我甚至覺得韓寒是先想到這一幕畫面,然後專門為了這幕畫面拍的整場電影。我相信他能做出這種事。

真的太韓寒了。

話說回來,即便故事變換了好多個舞臺,情節經歷了好幾次過山車般的起伏,我卻絲毫不覺得割裂。

電影始終以阿耀的成長貫穿始終——那些渺小的、勇敢的、猶疑的、不懈的、越挫越勇的……點點經歷,共同交織成了阿耀的奇遇之旅。有了足夠的鋪墊,才能讓最後飛越珠江的鏡頭震撼人心。

除了劇情上扣人心絃,作為一部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層出不斷的笑點也讓我感覺到韓寒的幽默細胞。

在我的觀影過程中,全場時不時就能爆發出陣陣笑聲。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父親“仁騰”苦口婆心地和兒子“仁耀”說著他們的名字起得好。

卻被兒子一句“我們姓吳”的神吐槽引來全場鬨堂大笑。

慘遭打臉後,父親說:這誰又能想得到呢?

當然,能定義韓寒的,絕對不只有一個“作家”。絕對有保證的韓式動作戲,讓我看到了“賽車手韓寒”的堅持。

從《後會無期》中橫跨大陸的自駕旅途、到《乘風破浪》中賽車手的奇妙冒險、再到《飛馳人生》中的越野拉力賽,獨特的“車”元素確實是韓寒作品的標誌之一。

這次《四海》也不例外,作為一部以摩托車為主題的電影,我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賽車手韓寒的執著:

比如電影中集合了目前能在市面上見到的幾乎所有摩托車車型。

比如他對摩托車特技的高要求。已經與韓寒導演第三次合作的馮紹峰就打趣道:“去別的劇組都是‘趕緊咱們對對劇本’,進了韓寒的劇組就是‘來我們先練練車吧’。”

甚至是每一款摩托車不同的聲音特性、不同的輪胎跟地面的摩擦聲,他和工作人員們都一起做了確認,只為呈現“摩托車最真實的聲音”——正如他說的那樣,“力求還原地把這些汽油車的內燃機的聲音,可以留在印象裡。”

為了拍攝出最完美的鏡頭,很多追逐戲都運用了無人機的航拍來最直接表現摩托車的風馳電掣。加入大量的第一視角也讓觀眾們將自己的情緒和賽車手們融為一體。

影片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幾個慢放鏡頭的採用。時間都彷彿靜止了一般,我們也能清晰看到那一瞬間選手們正在進行如何的高難度動作——在片刻的喘息後,又讓觀眾投入了扣人心絃的比賽中,堪稱絕妙。

當然,除了動作,還有那種年輕人青澀的愛。那是韓寒一直以來在他書裡對理想愛情的書寫,也能看出他青蔥少年時渴望的那種愛情。

那種茫茫大都市中四顧茫茫,遠處閃爍的霓虹燈點點中,你又知道自己在為誰努力。那種都市感和抽離感,是這電影的點睛之筆。

之所以這部影片讓我感覺”後勁“如此之大,除了看似開放性的留白結局引人深思以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浪漫成人童話,其核心是詩意地表達“愛”這個命題。

就像導演韓寒自己說的那樣,希望大家能夠在這部電影裡感受到“愛”,在電影院裡可能你“笑的次數會很多”,也會覺得它是一部“很孤獨的片子”。

但其實,孤獨與愛並不衝突,幽默與憂傷並不衝突。

相信在兩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我們都能從韓寒精細設計的劇情,從幽默又發人深省的對白,以及那些溫柔而細膩的鏡頭中,體會到這一點。

03

除了韓寒這個招牌之外,電影還有很多精彩的看點。

比如說演員們的演技線上,他們都將平凡人的喜悲刻畫得淋漓盡致。

飾演阿耀的劉昊然,就在劇中體現出一種別樣的“反差感”:從前劉昊然都演那種白白淨淨的城市男孩,但是在《四海》中他搖身一變成為海島“非主流”青年。乃至於我第一時間看到他差點沒認出來這是劉昊然。

不是靠化妝,也不是靠暴瘦或是暴胖,而是他的眼神以及舉手投足之間就和以前不一樣了。我沒想到劉昊然還能演出這種城鄉結合部青年的野性,而後面他也把這樣一個少年的情感糾葛表現得很好。

除此之外,其他演員也給我們帶來了驚喜。

比如嗆阿耀不如去拉客的職業車手陳小春。

還有黃曉明演的那個尬到讓人用腳趾在地面摳出三室一廳的“Mrshowta”。

土,但是帥,我一直覺得黃曉明是國內最帥的幾個男明星之一。

同時這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或許會帶給你對愛情的新的理解。

影片中的阿耀和歡頌都立志活成自己親人的反面。他們熱烈地相愛,又總不在一個頻道上。但我想最好的愛情或許並不一定是山盟海誓,也不一定要每時每刻的陪伴,朝著不同的目標努力,彼此取暖,彼此獨立,也是“最好的愛情”。就像一對磁鐵,轉過身就可以擁抱在一起。

之所以我推薦大家去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是一部撫慰心靈的電影。

海島青年進入大城市的那種茫然感,很多人應該都深有體會。但影片沒有一味地給年輕人灌雞湯,告訴他們生活的美好所以不應該憂傷。

我們不會覺得電影中呈現出來的人物命運過於傷感,就像羅曼羅蘭說過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影片中的角色,彷彿還沒做好準備就被推上了未知的前路。第一次離開家鄉的他們,漂泊之旅中或許充滿了迷茫,或許會經歷“做好了,就會像沒做一樣”的無奈,但正如“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那樣,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能重整行裝再出發,都寄託著無數漂泊之人對未來的期許和義無反顧的決心。

我們也會像劇中的角色們那樣,在奔赴未來的路上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也曾路過生命中的順境與逆旅。一路上有歡笑也有悲傷,但終究我們還是能朝著夢一樣的繁華風景前行。

認清現實後,因為還有要追逐的事物,我們會繼續熱愛生活。

04

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我其實還有一點“韓寒如今還能否像十幾年前那麼少年”的擔憂。

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看著那個很“韓寒“的韓寒迴歸,一切都是我熟悉的味道,才發現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

我能發現其中很多不同角色身上都有從少年到成人的對映:每個人都曾經是阿耀,經歷世事無常可能走向不同人生。無論你現在是秋哥,子良叔還是吳仁騰,但不要忘記你曾經是有過赤子心的阿耀。

有可能,並不是說只有韓寒能這麼“少年”,而是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這麼一位“少年”。

最後,這電影前半部分都是在南澳島拍的,甭管你看完對電影有啥想法,南澳島都值得一去,我這裡有一份之前寫的萬字攻略,很值得收藏:

潮汕,爽到我們集體跳海!

韓寒拍火了東極島以後,又去拍了南澳島。

既然這麼喜歡拍海島,下次不然拍拍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