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如懿傳:我不高興就是蒙古四十九部不高興,穎妃的底氣有多大

《如懿傳》中的嬪妃各有各鮮明的特點,有如懿這樣讓人為之哀惋的角色,也有海蘭這樣讓人暖心的角色,還有魏嬿婉這樣讓人恨得牙癢癢的角色。在蒙古恪嬪進宮之前,魏嬿婉因為哄著皇帝在她宮裡喝鹿血酒,還召了好幾個嬪妃與皇帝一同作樂,如懿趕過去阻止的時候,皇帝反而發火摔了如懿送過去的湯,還連帶著碰到了如懿,讓身為皇后的如懿在滿宮面前下不來臺。

看到這裡人們就一邊被“渣渣龍”氣的咬牙切齒,一邊感嘆魏嬿婉到底是怎麼活到現在的,一邊對如懿“怒其不爭”,你一個皇后,倒是搬出皇后的身份趕緊把魏嬿婉處置了啊!

直到蒙古恪嬪入了宮,接下來還有身份更尊貴的穎妃,兩位蒙古妃嬪帶領的蒙古團隊,加上後來出現的寒部寒香見,帶頭不將魏嬿婉放在眼裡。而每次魏嬿婉與她們的交鋒,都是失敗的。

恪嬪剛剛進宮,第一次去給皇后請安的時候,魏嬿婉先行示好,向恪嬪介紹桌子上的好茶。這個時候海蘭說,恪嬪從蒙古來,怕是喝不慣茶。恪嬪看都沒看魏嬿婉一眼,只說她在草原上喝奶茶喝慣了。並且表示皇后和海蘭將她們的住處裝扮的很有蒙古風味,她很喜歡。

這是蒙古團隊與魏嬿婉的第一次交鋒,第二次來的也很快,魏嬿婉雪後敲響恪嬪餓大門,給她送上野雞,說著要去湊個熱鬧。

恪嬪很硬氣,連表面功夫都沒有,直接對魏嬿婉說,這熱鬧不是誰都能湊得上的,皇上在她那好好的,不會貪喝鹿血酒。直接讓左右是侍從關門,一點面子都不給魏嬿婉留。

自從魏嬿婉當上令妃,連金玉妍都不敢這麼直接的給魏嬿婉臉色看,蒙古妃嬪果然硬氣。

最硬氣的還是後來草原上的小公主,巴林部來的穎嬪,也就是後來的穎妃。《如懿傳》後宮中蒙古嬪妃心最齊,一開始就是以恪嬪為首的,穎妃來了之後就是以穎妃為首了。

穎妃入宮的時候,沒趕上皇帝最寵愛如懿的時候,她看到的只是金玉妍、魏嬿婉這樣心機深重,為自己謀私利的人不斷上位,不斷蒙聖寵。而宮裡以真心待人的皇后和愉妃被處處掣肘,皇帝甚至為了寒香見打瞭如懿,尤其是之後如懿斷髮被送回宮裡,魏嬿婉上位皇貴妃,主理六宮。

對穎妃來說,她喜歡的幾個人在宮裡的寵愛和權勢都在走下坡路,而她看不上的小人在走上坡路。魏嬿婉那種小人她看不上,金玉妍這種為求上位不擇手段的女人她看不上,還要小心提防打壓。因為金玉妍出身玉氏,金玉妍受寵就表示玉氏受寵,可能對蒙古的發展不利。

穎妃剛入宮不久的時候,恪嬪就對她說,令妃天天盼著生兒子,我從來不盼,因為咱們身後是蒙古,蒙古就是咱們的依仗。

令妃生的第一個女兒璟妧,剛生下來就送給了穎妃撫養。當時恪嬪說,皇上到底看重穎妃妹妹,給了穎妃妹妹一個這麼可愛的女兒,回去告訴我們的族人,皇上愛重,蒙古四十九部必得效忠皇上。

寒香見入宮,皇帝痴迷的時候,穎妃直言,您如此為情亂智,會讓咱們蒙古四十九部懷疑,一直仰賴的天子,是不是一位英明的君主。面對這種犯上的話,皇帝也只敢說一句放肆,讓穎妃回自己宮裡待著去,連處罰都不敢。

魏嬿婉成為皇貴妃後,要搶回自己的女兒,穎妃對她說,她們照樣瞧不上你這種用齷齪手段上位的女人。魏嬿婉大怒,要杖責穎妃,結果卻是自己的人都下跪勸魏嬿婉息怒。穎妃更是說,皇上禮重蒙古,你豈敢動我!

每次穎妃出場懟人,都讓人感覺憋著的那口氣終於出來了。而且也透過電視劇知道,蒙古四十九部是非常重要的,那蒙古四十九部是什麼?究竟有多重要?

明朝時期,幾代皇帝遠征蒙古,都沒能將蒙古收服,反而是清朝時期,中原的關係同蒙古比較好。

清朝有“八旗子弟”,對應到蒙古那裡,同樣分出了四十九旗,也就是蒙古四十九旗。八旗子弟都是聽從皇帝的,但是蒙古四十九旗不一樣,他們並不屬於八旗軍系統但是清朝皇帝需要他們的時候,可以採取給錢的方式讓他們征戰。同時,清朝還需要維護好與蒙古的關係,因為蒙古位於邊關的位置,如果他們要發動叛亂,或者有人在邊關發動叛亂而蒙古部族不管,這對清朝皇帝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

而明朝打蒙古打了那麼多年都沒能收服蒙古,所以清朝就換了個方式,就是拉攏。主要就是和親加上給錢,清朝將公主嫁給蒙古,蒙古也將他們部族的公主嫁給清朝皇帝,以示交好。

《如懿傳》中還有一位蒙古嬪妃豫妃,在皇帝身邊得寵後居然探聽朝政上的訊息遞迴母族,甚至還偷偷拿了藥,皇帝如果吃了藥會上癮。這麼大的過錯,皇帝也僅僅是將她禁足在自己的宮殿裡,並且說,從此以後,你是紫禁城的豫妃,而不是朕的豫妃。

為什麼?就是因為蒙古啊,即便蒙古嬪妃犯下大錯,皇帝也不敢隨隨便便打入冷宮或者處死,甚至還要對外粉飾太平,就是怕蒙古四十九部要造反。所以蒙古四十九部是真的重要,蒙古妃嬪在宮裡,也是格外有底氣。

還記得恪嬪那一句“我從來不盼生兒子”嗎?蒙古四十九部這麼重要,皇帝忌憚的同時,也不會讓蒙古妃嬪生下皇子,即便是生下皇子,也不會讓這個皇子繼承大統。這道理就跟有一個功高蓋主的母家的妃嬪,皇帝就不允許她生下孩子一樣。就連金玉妍的兒子那麼受皇帝重視,但是皇帝心裡依然沒有動過立她兒子為儲君的念頭,只因為一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看《如懿傳》才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前朝後宮是想通的是什麼意思,前朝的關係反映在後宮,後宮妃子的母族以及自己在宮裡的地位也反應了前朝形勢,皇帝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勢力平衡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皇帝選妃,從來不是為自己選的,而是為朝廷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