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事實證明,“丁克”一族的不幸,往往從50歲後開始

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最後進行“丁克”。

為什麼要選擇單身呢?有這麼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年輕人的壓力太大,面對的競爭比較激烈。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他們寧可選擇低慾望,也不願意踏入婚姻的地獄當中。

第二種說法:買車買房的花費太高,結婚的成本過重,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範圍。如此,他們只能選擇“單身”。

第三種說法:如今的婚姻觀念過分扭曲,人與人之間出現“背叛”的情況越來越多。單身那麼好,為什麼要自尋煩惱呢?

第四種說法:人來到這個世上如此痛苦,那為何還要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接著受苦呢?沒必要,也不值得。

上述這四種說法,逐漸成為了某些人“不婚”及“丁克”的說辭。不過,這四種觀點也道出了生活的現實,大環境不好,又何談結婚生子呢?

只不過,結婚和單身,生孩子和不生孩子,雙方之間終究有著極大的差別。

尤其在50歲之後,“丁克一族”的不幸就會出現。

02

在民間,有這麼兩個成語,先苦後甜,以及先甜後苦。

選擇“生孩子”的人,就得承受巨大的風險,不過未來絕對活得比較幸福。這,就是“先苦後甜”的做法。

而選擇“丁克”的人,就是滿足於當下的簡單和輕鬆,不希望承擔太多的責任,也不希望面對太多的麻煩。只不過,他們的晚年會特別不幸。這,就是“先甜後苦”的行為。

對此,有些人就會疑惑,難道說生了孩子就一定會幸福嗎?難道說有了孩子之後,我們的晚年就一定有保障嗎?

這一點,我們需要從兩個角度來說。

從物質的角度來看,養孩子是一項巨大的投入。說得難聽一點,孩子就是一隻“吞金獸”。或許你養個十幾二十年,他後半生也無法賺回那麼多錢。

從本性及感情的角度來看,繁衍生息,本就是人類的自然行為。每個人都需要有“孩子”相伴。尤其是中老年人,唯有活在“溫情”當中,有子女陪伴,才算是人生圓滿。

物質和感情,金錢和溫馨,就看我們怎麼選擇了。所謂“此事古難全”。一切的溫暖和幸福,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你不付出物質的代價,那你就得付出感情的代價。沒有一個人能人財兼得。

03

丁克族的不幸,往往從50歲後開始。

有研究者認為,人生最為危險的時間,是45歲到55歲這十年。尤其是50歲,往往是人生的一個坎。

在50歲之前,或許我們的身體還不錯,也不會遇到什麼嚴重的健康問題。至少我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而那些選擇“丁克”的人認為,自己能夠照顧自己就好,根本沒必要生孩子來活受罪。

像這樣的觀點,在50歲之前還是適用的。因為他們有精力,有餘錢,有時間,所以有著任性選擇的資本。

只不過,在50歲之後,這種觀點就出現問題了。要知道,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遇到問題。

就拿一個患病的中年人來說,如果他一個人生活,身邊什麼親人都沒有,父母也已經老去了。那他們如果遇到什麼意外,倒在了房子裡面,不就直接“人生終結”了嗎?

說得難聽一點,有些人死在了房間裡面,也沒有人知道。

如今的“孤寡老人”,其實就面臨著孤獨終老、無人陪伴的問題。可以說,如今的丁克一族,就是明天的“孤寡老人”。

試想,走到人生的終點,竟然無人相伴,這不就是一種悲哀嗎?

04

曾見到過這麼一個案例。

一位不婚不育的丁克一族年輕的時候特別瀟灑,認為“丁克”就是一種潮流,根本不理會傳統的“結婚生子”行為。

在他49歲那年,他患病住院了,不僅沒有人來照顧他,而且身邊連一個親人都沒有。

很多人會說,他的父母呢?他的兄弟姐妹呢?很遺憾地說,他是家中的獨子,父母也已經去世了,親戚們跟他一點都不熟。

也許,人類唯有在“卑微”的時候才能感悟生活的真相。

他就問自己,如今病倒了,需要做手術了,身邊一個親人都沒有,這樣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我以前的選擇,真的錯了嗎?

在一輪心理糾結之後,他得出了一個觀點,人活著,還是有人陪伴最好。

在中國社會,我們都強調“善終”。臨走之前,能看到兒孫繞膝,後代興旺,相信我們會感覺到特別欣慰。

相反,臨走之前,如果眼前一片蒼茫,所感受到的都是冰冷,連一點溫暖都沒有,那我們的人生終究會有所遺憾。

所以說,能夠選擇結婚生子,那就選擇結婚生子。而丁克,終究是一種不幸的選擇。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