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知名老戲骨豪宅內景罕見曝光:人活到極致,是懂得素與簡

1

之前,有關知名老戲骨唐國強近況的影片流出,也意外曝光了他的豪宅內景。

影片中,久未露面的唐國強依舊留著他的標誌性髮型,儘管髮際線後移了不少,但仍顯得精神十足。

當天,他身穿襯衣搭配小馬甲,打扮得十分得體。

他與朋友兩人坐在家裡的沙發上,似乎在談著什麼,兩人一會對著手機研究,一會抬頭交談。

隨之映入眼簾的是唐國強家中客廳的裝飾。

印著圖案的布藝沙發,可能由於使用時間已久,圖案已變得模糊。

沙發上方有一個畫框,畫著色彩豔麗的花朵。沙發前方的茶几上也擺放著花束,與畫框交相輝映。

在另一則流出的影片中,我們還看到了客廳的其他樣貌。

其中一個角落裡,立著一個儲物櫃,看櫃子的樣式大概已使用了一定年限。在櫃子上方,還放置著許多雜物。

仔細觀察下來,雖是豪宅,但並沒有過於華麗的裝修,反而給人一種樸素、接地氣的感覺。

作為老戲骨,唐國強並不在意物質生活上的繁華,相反,遠離屏幕後的他寄情書畫,親近自然,和一群志趣相投的知己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別林斯基說:“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

不得不說,

越是高階的人生,越是懂得樸素的力量。

2

華人美學教父蔣勳,曾決心離開都市生活,回到自己小時候的住所。

他只帶著毛筆、墨、硯臺,紙、一些喜歡的書,以及簡單的行李就搬到臺東的小農村池上居住。

他的房子只有簡單的桌椅和書櫃。

平日,他坐在畫室畫畫。

或者,坐在書桌前看看書。

住在池上的日子裡,蔣勳發現:

“我的童年是什麼東西都沒有,然後慢慢慢慢一點一點有的,所以現在我退到我的童年再活一次,發現原來我現在擁有的東西也可以沒有,我可以學會去放手。”

他甚至感慨道:

“人離開土地、空氣、水才會活不下去,我覺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

當一個人的世界不再貧瘠,便不會寄希望於透過物質世界來彌補,而不被物質所奴役的人生,真的很過癮。

周國平在《人生哲思錄》中寫道:

人們往往把樸素誤認作淺顯,又把華麗誤認作豐富。

其實,真正高階的人生,不在於物質的豐富;相反,讓生活少點裝飾、多點淳樸,你的人生反而更有一番趣味。

挖掘自己的內心,找到並留下那些最能打動你的物品就足夠了,它能讓你活得更本真,更淳樸。

3

2條建議,讓你在繁華的生活中,活得更清醒,更有力量。

1、

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簡單些

看過一個故事。

教皇問米開朗基羅:“請告訴我你才華橫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一經典雕像的?”

聽完,米開朗基羅答道:“很簡單,我把所有不是大衛的大理石都去除,大衛就誕生了。”

人生的許多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你要的是一塊石頭,而不是所有石頭。那麼,你只要專注於你想要的事物上,把其他多餘的部分一一去除,這樣你就能看到你一直渴慕的“大衛”。

古人說“大道至簡”。做任何事情亦主張“簡”,以捨去不必要的多餘之物。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一生都信仰“少即是多”:

他總是穿著同一種款式的衣服;

在蘋果的產品上也儘量減少多餘的設計;

就連他的家,家居物品也十分精簡: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蒂芬妮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簡單,讓他更加明白什麼才是真正想要的。

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在一個小木屋裡獨居了2年2個月後,也感慨道: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事實上,生活形式的簡單,不意味著人生乏味單調;相反的,它更能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高階。

2、

瞭解雙曲貼現,對抗慾望

眾所周知,黑猩猩最喜歡的食物是香蕉。於是,研究員制定了一個規則,他給每隻黑猩猩分發了一個乾果。

如果哪隻黑猩猩能夠忍住20分鐘,不吃掉手裡的乾果,它就能用乾果換取一隻香蕉。

這群黑猩猩大部分缺乏忍耐能力,貪婪地吃掉了到手的乾果,僅有幾隻黑猩猩一直努力剋制自己。

後來,這些具有強大剋制力的黑猩猩,獲得超值的回報,拿到了香蕉。

這就是雙曲貼現,又稱為非理性折現,形容人們的貼現決策,類似於雙曲線,意即:多數人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

多數黑猩猩,為了眼前的乾果放棄了好吃的香蕉;只有少數黑猩猩,理性決策,最終得到了香蕉。

試想一下,現實生活中:

你是願意立即看一場電影獲得足夠的感官刺激,還是練字三個月換來一手漂亮的書法?

你是選擇立即看一部電視劇消遣多餘的時光,還是願意讀一本有難度的書獲得思維的碰撞?

放縱慾望,及時行樂,這是多數人的傾向,因此,雙曲貼現的現象,發生也很普遍。

可是,唯有時刻關注並對抗自身的雙曲貼現傾向,才能擁有高階的人生。

陳道明說過:

“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