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導演請指教》撕開國產爛片遮羞布?“資源咖”都這麼明目張膽了嗎?

最近劇有點荒,綜藝就來補位了。已經開播兩週的《導演請指教》這兩天開分了,4。1分,屬實有點慘。

這讓本來想要吐槽它的藝綻君,突然有點可憐這個新綜藝。藝綻君寫這篇微信,其實是覺得這個節目有很多不得不吐的槽點,但如果真的打分,給這檔節目打個及格分,應該還是沒問題。

還是從頭說起吧,從名字就能看出,《導演請指教》和之前騰訊的《演員請就位》師出同門,節目模式也大致相似,只是這次參加考核競技的物件,從演員變成了新人導演。

鵝廠做節目也一如既往地大手筆,節目請來了郝蕾、王晶、方勵和陳祉希四位電影界的大拿出任製片人,由專業觀影團和觀眾觀影團擔任現場評委,透過他們對16位新導演的作品進行打分,角逐年度新人導演,助力新人導演走向更大的舞臺。

鵝廠對這個節目的定位,初衷也是很好的,希望透過綜藝節目的展示,讓那些沒有被市場關注到的新人導演得到更多的機會,也從新人導演這個通道,去助力中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

OK,既然是這樣一個大前提,那麼登上節目的新人導演,按理說應該是中國導演的新秀吧,至少應該是有一些過人之處、值得期待的新人?

當藝綻君開啟16個新人導演的名單時,我覺得自己還是天真了。姑且不說關錦鵬這種大導的名字出現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蔡康永、樑龍、韓雪和吳鎮宇的跨界也讓人摸不著頭腦,而頂著豆瓣最低分作品導演名頭的畢志飛也來了,“影二代”王文也和寧元元連一部成熟的作品都沒有,就可以憑藉一個是華誼老闆王中磊的女兒一個是電影導演張元的女兒,和其他真正需要這個機會的導演們站在同樣的舞臺。

這年頭,“資源咖”都這麼明目張膽了嗎?

說完節目構成,再來說說節目的具體表現。加上先導片,藝綻君連著看了五集的《導演請指教》,生怕自己的點評過於主觀,冤枉了一個初衷還不錯的新節目。

但看完彈幕和網站的評論,藝綻君覺得自己還是仁慈了。

在大多數的一星、二星評價裡,觀眾們對這檔節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節目一直不停地在吵架。有媒體把《導演請指教》直接改名了,叫《導演請吵架》。整檔節目號稱要讓導演們展示自己的才華,讓中國觀眾看到更多的導演新秀,但節目的大多數時長几乎都用在了展示短片播出後的評論環節。

而這個評論環節呢,幾乎每個看過的觀眾都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那就是導演“修羅場”。

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畢志飛導演的《新小城之春》。

有一說一吧,這個短片畢志飛導的很一般,演員的表演也很生硬,佈景很新。作為一部對經典電影《小城之春》的改編,片子的改編說不上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改了一下人物的動機,對導演的能力體現也不多。反而是片場的花絮展示出來,畢志飛是一個在現場對演員沒有任何掌控力的導演,劇本和現場的節奏被演員主導,在排程上也缺乏堅持己見的氣勢。

但是客觀來說,這個短片的影像表達沒有什麼大毛病,鏡頭的推拉搖移都是合格的,甚至在個別鏡頭的雕琢上,環軌鏡頭的使用反映出人物的關係,可以看出導演的用心,給這個片子打個及格分應該沒什麼問題。

現場觀眾的反饋也是如此,雖然沒有多驚豔,但至少是個勉強合格的作品。節目現場設定的觀眾退出機制,在這個片子裡也沒出現,超過半數的觀眾都看完了全片,沒有導致該片中斷。但在專業評審方面,卻遭遇了巨大的分歧。

有影評人直言過去誤解了畢志飛,未來願意相信他導演的作品,這種理解直接讓過去備受嘲諷的畢志飛現場落淚。但也有專業評論者,猛烈批評畢志飛的不專業,甚至拿出了上電影理論課的攻擊性,要求畢志飛現場回答原作導演費穆的代表鏡頭。

這種苛責僅僅出現在畢志飛的部分,不僅要求他拍出《小城之春》的新意,而且要求其熟知經典導演的歷史價值、美學意義。在現場本來就沒有成熟演員加成的畢志飛,交出的一個勉強合格的作品,在評委眼中成了哪兒哪兒都不行的“描模子”。

而其他導演呢,同樣是要改編IP,很多導演對於經典IP的解讀可以說和原作毫無關係,僅僅是用了一個名字。比如樑龍的《瘋狂外星人》,比如吳鎮宇的《想見你》,兩個短片都有點放飛自我,不僅沒有得到苛責,反而得到了專業影評人的一致吹捧。

普通觀眾甚至無法忍受樑龍版《瘋狂外星人》的莫名其妙,用半數退場的方式讓這部片子連播放都沒完成。吳鎮宇的《想見你》更是視規則如無物,10分鐘的規則內只放了一半的劇情,但依然得到了王晶的邀請得以繼續下一賽段。

導演花絮裡也能看到吳鎮宇的放飛自我,毫無邏輯的天馬行空,在專業評委眼裡又成了藝術感、寫意和電影感,甚至因為他是吳鎮宇,他拍啥都對,看不懂也無所謂。

這幾個作品的專業打分和觀眾打分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影評人看不上的畢志飛,獲得了76%的大眾上座率、80%的專業上座率,得分並不低;而影評人誇飛了的樑龍,獲得了大眾投票45%,專業投票58%,得分也沒有太高。

這種前後的反差很難讓人不揣測,一部電影短片的好壞到底取決於電影本身,還是取決於拍攝者的名氣。如果所有短片都抹去拍攝者的名字,我們還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嗎?答案顯然可以想見,現在的結果加成了各種娛樂圈現有的現實利益,各種面子、關係和資源的糾葛夾雜其中。觀眾真正認可的導演和作品會因為資歷被刁難,而水平普通的創作者卻可以因為資源和人脈得到加成。

這或許是“請”系列綜藝始終如一未能擺脫的根本性問題。從之前的《演員請就位》到現在的《導演請指教》,綜藝節目嘗試將影視工業的生產流程搬到熒屏上,但卻並不能擺脫現實中各種因素的干擾。各種與才華無關的因素依然在綜藝節目裡發揮著功能,所謂的公平機會就更像是一個笑話。當這些本身就帶有偏見的評論成為了節目的焦點,影評人們來回地爭吵,讓話題成為熱搜,節目播完就到此為止,哪裡還有什麼真正有益於中國電影發展的機會、資源和平臺呢?

《導演請指教》,還是儘早改名比較好,“影評人請吵架”“導演請靠邊”,綜藝節目要的從來都是流量,靠節目來做好電影,到底是誰太天真呢?

記者: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