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唱成歌,寫成詩,一嚼兩千年:一級致癌物檳榔的前世今生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

誰先爬上誰先嚐

誰先爬上我替誰先裝

少年郎採檳榔

小妹妹提籃抬頭望

……

還記得這首《採檳榔》麼?在湖南、海南、臺灣等地,吃檳榔是流傳久遠的習慣,甚至一度把檳榔作為上等禮品,宋代《嶺外代答》一書寫道:“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就連四川人蘇東坡到了海南,都未能免俗吃起檳榔,並作詩《食檳榔》。

海南省三亞檳榔谷的檳榔樹 圖據IC

但實際上,早在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檳榔和砒霜等一起列為一級致癌物。近日,36歲的歌手傅松因患口腔癌病逝,在他發出的最後一條短影片裡,傅松說:“我只是想用我的經歷告訴大家,檳榔真的很可怕。”食用檳榔的危害性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歌手傅松/圖據紅星新聞

歷史學、人類學博士曹雨最新出版的《一嚼兩千年: 從藥品到癮品,檳榔在中國的流行史》中,梳理了有關這顆青色小果子的千年歷史,揭示出關於檳榔與社會、文化的種種關係:檳榔既然對人體有著如此高的危害,那麼,最初嚼食檳榔的到底是誰?它作為一個外來物,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它在“癮品”之外,又與醫家的“洗瘴丹”、男女情愛等等有什麼關係?最後,在飽受質疑之後,檳榔又將何去何從?

《一嚼兩千年》圖書封面

異邦的“黑齒國”:檳榔的史前故事

人類嚼食檳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由於中文“檳榔”與馬來語檳榔“Pinang”音近,所以許多人認為檳榔源自馬來半島。

但有趣的是,考古人員卻在菲律賓巴拉望島的都揚洞中出土的人類牙齒上,發現有明顯的檳榔染色痕跡。同時,該遺址還出土了盛有蚌灰的蚶殼——這與現在海南島、臺灣島,乃至整個東南亞和南亞嚼食檳榔的方法幾近相同。種種跡象都表明,人類嚼食檳榔的習慣最初可能來自於菲律賓群島。

檳榔在南島語族

(注:指生活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個島國,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的族群)

中的風靡,也伴隨著“黑齒文化”的流行。雖然在現代審美中,人們都想要一口整齊、潔白的牙齒,但是在當時,黑齒才是美女的標誌,一口白牙的女性是不被社會認可的。所以,南島語族不僅僅會透過嚼食檳榔來染黑牙齒,甚至會在牙齒上鑿花紋,來讓牙齒看起來更加“美麗”。曹雨猜測,南島先民們將牙齒染黑,也許是為了將人類文化與普通動物區別開來:“一口白白的牙齒多麼像動物呀,黑黑的牙齒才能顯示出人有別於動物的文化屬性。”

檳榔果實(圖據出版社)

以“黑齒”為美很快流行起來,不只是在南島文化圈內,在整個亞洲太平洋沿岸地帶,北起本州島,一路順琉球群島、中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菲律賓群島、馬來半島、巽他群島、新幾內亞島,南至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太平洋西岸沿海文化中,染黑齒都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甚至在日本江戶時代,少女要從13歲便開始染黑齒,但由於日本列島不產檳榔,所以少女們只能另闢蹊徑,用一種名為“鐵漿水”的染料給牙齒上色,需要持續數年才能使牙齒半永久地變黑。

漢朝“扶荔宮”:檳榔初入中原

秦末漢初,檳榔這種青色的小果實開始進入中原地區。

漢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秋)

,漢武帝遣伏波將軍攻滅南越國後,在回師長安時帶上了大批南越國特有的熱帶植物,其中包含了檳榔、棕櫚、荔枝等等。這是當時中原人所能接觸到的最罕見的異域品種,所以漢武帝對這些南方奇草異木很是上心,甚至專門營造了一處皇家園林來種植熱帶植物,起名為“扶荔宮”。

但可惜的是,由於漢武帝並沒有培育南方植物的裝置,所以,辛辛苦苦從南方移植來的熱帶草木“無一生者”。為了持續性擁有這些南方品種,漢武帝甚至下令“連年猶移植不息”,“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數十人”,堪稱人道慘劇。

曹雨認為,漢武帝在這時候得到的檳榔,很可能是生活在南越國的中原人早已熟悉的百越物產。南越武王趙佗曾有意地融入和接納百越風俗,假如那時候百越部落中已有嚼食檳榔的習慣,那麼在趙佗以身作則地學習百越風俗的表率下,其餘的中原人也會學習這種習慣。

因此,雖然還沒有具體的文字資料和考古發現的證實,但曹雨仍然相信,在南越國時期的嶺南地區,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從北方來的中原人,都很可能有了嚼食檳榔的習慣。

威廉·亞歷山大的《販賣檳榔的中國人》(圖源:美國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版權)

醫家“洗瘴丹”,南遷壯士的“定心丸”

東漢時期,中醫藥取得了長足進步,大量異域物產進入了中藥的使用範圍,檳榔的藥性也被認知。

更重要的是,嶺南地區氣候溫暖,各種寄生蟲病比較多,形成的所謂“南方瘴癘”,對中原人有著十足的殺傷力。當時關於東漢馬援平定交趾地區的二徵起義,有史料記載:“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所以,從秦漢直到唐代的1000多年間,但凡中原人要前往嶺南,大多痛哭流涕,有如赴死一般。

而檳榔,恰好對華支睪吸蟲(肝吸蟲)、血吸蟲、蟯蟲、蠕蟲、蛔蟲皆有麻痺或驅殺的作用。雖然檳榔致口腔癌的副作用同樣明顯,但對於人均壽命較短且沒有現代驅蟲藥的古人來說,首要選擇肯定是先吃檳榔祛除“南方瘴癘”——畢竟這才是眼前的事,至於幾十年後的口腔癌,等活到那歲數了再說吧!

所以,南遷的中原人為了在南方抵禦瘴癘,迅速地撿起了當地人的嚼檳榔習俗。在唐代中期以後,醫家逐漸建立了“檳榔除瘴”的理念,檳榔也逐漸有了“洗瘴丹”的別稱。

但是,曹雨認為,檳榔對治療熱帶寄生蟲病固然有一定效果,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心理安慰的作用。對於古代的南遷中原人來說,檳榔成為了他們南遷壯行的“定心丸”。

“高高樹上結檳榔”:男女情愛之物

《紅樓夢》中,賈璉與尤二姐勾搭的一段文字或許能體現出“檳榔”在“男女關係”中的曖昧含義:

賈璉又不敢造次動手動腳,因見二姐手中拿著一條拴著荷包的絹子擺弄,便搭訕著往腰裡摸了摸,說道:“檳榔荷包也忘記了帶了來,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二姐道:“檳榔倒有,就只是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賈璉便笑著欲近身來拿。二姐怕人看見不雅,便連忙一笑,撂了過來。賈璉接在手中,都倒了出來,揀了半塊吃剩下的撂在口中吃了,又將剩下的都揣了起來。

無論是需要放置在腰間的檳榔荷包袋,還是尤二姐曖昧的一句“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亦或是賈璉撂在口中的尤二姐吃剩下的半塊檳榔,小小的果實將男女調情之態描述得活色生香,引人浮想聯翩。

《紅樓夢》電視劇劇照

檳榔之所以能夠承載男女情慾之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人們在嚼食檳榔時,容易發熱、興奮、解除神經抑制,因而被認為有催情的作用。

但比較特殊的是,在東晉時期,魏晉名士格外喜歡以物喻人,他們看到檳榔樹沒有枝丫,一干筆直,因此將檳榔看做“沒有二心,始終如一”之意。將這個特殊意味放置到男女關係之間,便是雙方忠貞不二之意思。這也是為何在許多哥哥妹妹情歌對唱之時,人們常常拿檳榔來比喻自己對情愛的忠貞。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流行歌《採檳榔》就這麼唱到——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

誰先爬上誰先嚐

誰先爬上我替誰先裝

少年郎採檳榔

姐姐提籃抬頭望

這種喻義還進一步地強化了檳榔在嶺南地區婚俗中的地位——在一場嶺南的傳統婚俗裡,檳榔前後共有四次出場。

婚禮上的檳榔,蔞葉被剪成翼形,有比翼雙飛之意(圖源:Viethavvh,CC BY-SA 3。0,維基共享資源)

第一次出場是在提親的時候,男方家要將檳榔及其他聘禮送往女方家,俗名“過禮”或“下定”,正式的名稱是納徵;第二次出場是在婚禮上,“凡賓客至,無論長幼,新婦必起立奉檳榔”,這是新婦迎賓的禮節;第三次出場是在婚後一二日內,在新婚夫婦圓房後,女方家人要將一擔檳榔送至男方家,名曰“擔檳榔”;第四次出場是在新婦第一次歸寧的時候,夫家要準備一擔檳榔與新婦一同回孃家酬謝,名曰“酬檳榔”。

在東莞,第三次和第四次互贈檳榔時,孃家親戚和新婦還要唱檳榔歌。甚至於在這四次出場中,檳榔給得越多,便越能體現出兩家的財富和地位。

高高樹上結檳榔

在這次因歌手傅松患口腔癌逝世引發熱議之前,關於“檳榔致癌”的新聞報道與科普宣傳已有不少。有研究指出,檳榔裡的化學物質經過咀嚼後,形成的亞硝基是明確致癌的化合物,此外,由於檳榔較硬,咀嚼時容易對口腔粘膜造成機械創傷,因此,常吃檳榔易患口腔癌。據報道,全球每年新發30萬~40萬例口腔癌症患者,其中22。8萬例發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佔到58%,而這些地區居民大都有咀嚼檳榔或檳榔子的習俗。印度是世界上檳榔消耗的最大國,同時,它的口腔癌發病率也居世界第一位。

當代印度南部的檳榔嚼塊包裹物,(順時針由左上起)分別為幹檳榔芯、鮮檳榔瓣、菸草、丁香(圖源:Mohonu,公有領域版權,維基共享資源)

不得不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口腔癌病例也在急劇增長,有文獻對長沙5家醫院檳榔相關口腔癌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指出:在2005~2016年間,檳榔誘發的口腔癌在湖南已連續12年逐年上升,2016年口腔癌發病例數是2005年的7倍。此外,在湖南湘雅醫院的官網上,曾刊登過一組資料:在口腔頜面外科病房46病室,調研專家團走訪了所有口腔癌患者。初略統計,病房現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病史。

更為可怕的是,一些喜食檳榔的成癮者為了追求更多的刺激,常常將“檳榔加煙,法力無邊”這句話付諸實踐。但是,在這句俗語的背後,卻有千千萬萬個因口腔癌造成口腔畸形甚至送命的案例——有吸菸和飲酒習慣的咀嚼檳榔人群的口腔癌發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23倍。

經常嚼食檳榔的民眾不會不明白,吃檳榔有損健康,浪費金錢,但是,“人們會因為檳榔致癌而放棄一享歡暢的口腹之慾嗎?”曹雨認為,對於檳榔愛好者來說,戒掉檳榔十分困難。

雖然據大多數第一次嚼食檳榔的人描述,第一次嚼檳榔並不會上癮,多會產生“醉意”和“鎖喉感”。但是,檳榔果中含有大量的檳榔鹼和檳榔次鹼。檳榔鹼能使人體出現面部紅潤、身體發熱、微微出汗等反應,也因為它具有擬交感神經的作用,能使人產生欣快感、舒適感等主觀感受;檳榔次鹼會令人產生愉悅感,具有類似抗抑鬱的作用。所以,嚼食檳榔能使人產生輕微的興奮性和欣快感,同時緩解精神緊張以達到提神的作用,而長期嚼食檳榔會導致嚼食者出現耐受、渴求和戒斷等症狀,因而導致一定的成癮性。

深圳福田區某超市檳榔銷售專區。如今檳榔的外包裝上均提示“長期過量咀嚼 有害口腔健康”。

回顧完檳榔的千年文化,面對檳榔對人體的危害,曹雨似乎對檳榔顯得又恨又憐愛:“天生萬物,本無善惡……檳榔當今被冠上的許多壞名聲,實屬代人受過。一串串青果子好好地掛在樹上,誰讓你去嚼了?又是誰把它烤乾了裝在包裝袋裡賣到全國各個角落?……歸根到底,是人做的事情,檳榔何言哉?”

在後記中,這位研究檳榔文化歷史的作者寫道,“令人‘上頭’的檳榔,陪伴著中國人度過了這段“上頭”的激盪歲月。但檳榔的歷史使命也應該止步於此,畢竟健康平和才是激情褪去後的持久追求。”

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實習記者 毛渝川 實習編輯 毛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