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為了拍照而生活,1億年輕人約拍成風

人們突然能知道在千里之外,你從沒聽過的地方正在發生什麼,這令人興奮不安,最終發展成心理壓力。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願意花幾百塊甚至幾千塊去影樓或者工作室拍寫真?尤其是大部分都是女孩去拍寫真?

底下高讚的回答只有14個字:少年啊,知道什麼叫恨光陰難返嗎?

以前,我們去影樓拍照,是為了紀念。紀念齊整的一家人,紀念幸福的婚姻,紀念孩子的成長。但如今的少年,或許不會再有光陰難返的悔恨。

國慶假期,小巴正陪著奶奶去老式照相館拍一寸照,手機收到一條朋友的吐槽資訊:“今年約的攝影師檔期也太滿了吧,我已經等一個月了,還沒找到合適的時間。”附帶一個捂臉的表情。

資訊來自90後女孩李玉,她每年至少給自己拍一次生活化寫真照,但今年十一假期甚至都沒排到號。

攙著為拍照而精心“打扮”的奶奶,站在10平米的老照相館門口,小巴回過去了一句:“就這麼愛約拍嗎?”

李玉幾乎是秒回:

“約拍是為了記錄,證明我來過這個地方。”

“自己用手機拍不行?”

“人家很專業,拍出來的圖片也高畫質啊。”

9月9日,小紅書上一位網友發了段領證影片,畫面中除了新人,最多的要數拿著單反的攝影師。該網友在文案中寫道:“只能說,這一天領證人好多,全是攝影,這才九點。”

9月25日,微博話題#多對情侶迪士尼流水線式接吻拍照#登上熱搜,當放最後的大煙花時,現場三四十對情侶擺出同一姿勢,二三十個配套攝影師或朋友齊齊抓拍。

甚至是玩劇本殺、飛盤、露營等日常活動,每一張意境拉滿、動感十足抑或自然清新的朋友圈照片背後,都少不了約拍攝影師的身影。

現在的年輕人大有要活在鏡頭下的“人均明星”的架勢,

他們給攝影行業按下了快進鍵,也將自己推入了“生活”與“拍照”的荒誕拉扯中。

“奢侈品”到“日用品”

小巴陪奶奶拍照那天,正值國慶期間,老街熙熙攘攘。

手機店、水果店、奶茶店……一溜沿街店鋪燈光都極亮,音響開得很大,照相館臥在它們的陰影裡,顯得格外安靜。

畫著紅臉蛋的六一節活動照,戴著紅領巾的一寸照……這是許多人關於攝影的童年記憶。

而如今眼前的,是一家燈光昏暗的小店,沒有門頭,只在茶色推拉門腰線處貼著“麗虹攝影館”幾個紅色大字。

麗虹照相館的門,也上了年紀,和它的經營者一樣,有自己的脾氣。用力位置稍有不對,就容易滑出軌道。老闆一個人坐在深棕色桌子裡頭,刷著短影片嗑瓜子,眼皮也未抬一下。

直到小巴奶奶用方言喊了她一聲“麗虹”,這個身材微胖的女人才放下手機從椅子上站起來。打開了屋內所有的燈,燈光照在牆面的相框上,是熟悉的畫報式影樓風寫真照,色彩豔麗,表情僵硬。

這樣的畫風,或許你我家裡都有,在一本厚厚的相簿裡,隨著一次次搬家、大掃除,被束之高閣,最後不見蹤影。

見我看牆上的照片出神,麗虹感嘆起來:“那時候這樣的寫真照只有大日子才會拍的。”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傳統照相館的黃金時代。

“不管是一寸照、全家福、婚紗照還是生日照,大家都喜歡往照相館裡跑。”麗虹回憶道,“還有賣膠捲、洗膠捲,一盒膠捲二十多塊,加上衝洗照片還要三四十元,挺賺的呢。”

彼時,普通工人月工資只有八九百元,而一套婚紗照,往往就要花費近一個月工資。能去照相館做妝發,拍一套照片,是件極其奢侈的事。許多人的父輩,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婚紗照。

對麗虹來說,照相館內的時間如同老照片般緩慢,但門外的時光卻在飛速前進。

小紅書搜尋“約拍”,相關筆記超319萬條。據《2022年攝影行業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寫真市場目標人群集中在18歲—44歲女性,突破2億;高潛人群,即1年內有考慮拍寫真的消費者,達1。10億。

節後小巴特意找到李玉,聊聊她的“女明星日常”:“如果去近郊的景點玩,會約上一個攝影師拍攝,一般一個半小時左右就能完成,然後我繼續玩,他下班。”

李玉表示,在之後的2—3天,她就能收到精修後的成片,配上文案,美美地發到社交媒體上。若是去異地旅行,她同樣會找當地攝影師約拍。

“還有比我更愛拍的人呢。”說著,她給我看了另一個女孩的動態,幾乎每一週,她的朋友圈都會有9張光影和諧的精修照片:“她連吃個下午茶都有跟拍。”

從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的紀念,到一年一次,甚至一週一次的記錄。攝影,變得像出行、下午茶般日常。

“底氣”並非來自需求方的高收入,而是供給方的低門檻。

人均攝影師

“一般會去閒魚找找攝影師,找個200塊錢以內的大學生就行,價格優惠,還特別熱情。”

說起找攝影師的途徑,李玉掩飾不住種草的興奮,立即開啟軟體,輸入關鍵詞“約拍”,相關攝影師根本劃不到盡頭,價格則基本在200元左右,極少有超過500元的。

攝影師自我介紹、拍攝器材、擅長風格、地點、拍攝服務內容,再附上幾組樣片,就組成了約拍攝影師的產品詳情頁。

小巴試著聯絡了一位網名叫“一包浪味仙”的同城攝影師,她引導我加了其個人微信,隨即發來自己的詳細價目表:

200元/人,加一人+50

保證9張出圖,不包妝造後期(若全包,500元/人)

正當我準備回覆,李玉探頭過來笑著告訴了我一個更划算的方法。

“不包妝造後期沒關係,可以再找萌新修圖師,因為現在流行‘修了跟沒修一樣’,所以門檻不高,修圖五塊錢一張,後來進步了十塊錢一張,也不貴。”李玉彷彿獻寶似的說個不停,“化妝就找附近的化妝品店,50塊錢也很便宜專業。”

按李玉的方法,結合浪味仙的報價,小巴若要湊齊9圖生活寫真,總共只需花費300元。

在深入瞭解後發現,浪味仙是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因大二加入攝影社開始接觸攝影,置辦裝置、服飾,報名攝影課程等加起來,她前期投入總共在3萬元左右:“正式接約拍一年差不多就回本了。”

能夠如此快速上手並回本,浪味仙表示,與年輕人的攝影需求變化分不開。

正如前文李玉提到,她所追求的效果是“修了跟沒修一樣”。影樓標準化、模版化的流水線作業,讓人們開始審美疲勞,對千篇一律的精修美照有些“麻了”。

“能明顯感覺到客戶對照片的需求從精修到追求自然,”浪味仙回憶,“好像是2018、2019年的樣子,SK-II給幾個女明星拍了素顏大片,沒有任何修飾,能清楚看到臉上的瑕疵。那種脫離顏值焦慮,人間清醒的狀態,或許就是大家對寫真審美改變的契機。”

年輕人追求精緻且自然的生活化記錄需求,給了萌新攝影師成為約拍從業者的機會。而當他們變成熟手,又會有更多萌新頂上。

“其實這類生活化寫真門檻很低,審美好會拍照都可以勝任。而且攝影圈一種風格流行,很快大家都會了,那時候價格就會壓得很低。”聊起是否有回頭客,浪味仙表示很少。

千禧年後,數碼產品開始流行,這讓攝影不再是一門技術活,麗虹那樣的傳統照相館逐漸落寞。

而隨著單反開始普及,人均攝影師的時代也隨之到來。

據《2022年半年度數碼相機市場ZDC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攝影入門使用者的比例依然在不斷擴大,一些有追求的手機攝影發燒友開始重新迴歸相機攝影。

“攝影越來越大眾化了,入門級單反隨便買,手機畫素也越來越好。再加上現在崇尚自由個性的風格,人們自己發揮的空間也大。”北晚新視覺首席簽約攝影師劉一菲說道,“現在是個‘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

為拍照而生活,還是為生活而拍照?

“他們分不清情懷和賺錢。”

李玉不是沒有找過上千元的專業攝影師,而在那次“勞民傷財”的拍攝後,她給出了上述評價。

2000元約拍費用,加上路費(需要自行去找攝影師)和自備道具,李玉為那次約拍前前後後花費4000元,等了半年才拿到成片。攝影師給的理由是“找不到修圖思路,好東西需要慢慢打磨”。

“肯定不會復購啊,鬼迷心竅,4000塊錢啥樣的攝影師找不到?現在碰到那種有點高冷的攝影師基本都不會多問了。”

在這個時代,攝影似乎有種藝術走進千家萬戶的意味,或者說,能被稱為藝術的部分正在被消費者“嫌棄”,專業攝影師陷入無奈。

劉一菲已逐漸減少人物寫真約拍,轉而接商業活動拍攝,並著手準備攝影培訓板塊。在杭州開了8年攝影工作室的王傑,對“人人都是攝影師”的結論同樣表現出強烈的共鳴。

目前他的攝影工作室仍以客製化婚紗攝影為主,當被問及是否會拓展當下流行的生活化寫真跟拍,他利落地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完全不考慮。首先我覺得這類照片很無聊,沒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價格也上不去。”

停頓幾秒,他又自嘲般繼續說:“但其實未來並沒想好怎麼辦,因為這種趨勢遲早會到來,所以我覺得這(婚紗、情侶寫真)是個夕陽產業。”

從藝術紀念,變為生活記錄,人們對攝影需求的出發點似是為了留住當下時光,吃一頓飯,去一個地方,如果不拍照就等於沒吃過,沒去過。

但漸漸地,這種記錄有了非常強烈的修飾意味,需要化妝師的妝發打造,攝影師的高畫質畫面以及修圖師的反覆打磨。

李玉們攝影需求的另一面或許是“為了證明我也來過這個地方”。

社交平臺上的網紅、博主為人們展示了一個精心修飾的世界,點贊、留言成為這個世界的“社交貨幣”。

人們為了接近這樣的世界,或無意識地開始模仿大V們的生活,同樣的地點,同樣的角度、姿勢,同樣的氛圍感再將這樣的生活拍照記錄,發到社交平臺,彷彿自己也是這世界的一員。

但快門記錄下的是我們的日常嗎?還是一種刻意經營,為拍照而自導自演的生活?

《娛樂至死》有一段對電話發明的描述:人們突然能知道在千里之外,你從沒聽過的地方正在發生什麼,這令人興奮不安,最終發展成心理壓力。

為拍照而生活,或許同樣源自這樣的壓力,一種和你周邊生活社群保持聯絡的壓力。

“這是個人們朝著更多的個人自由邁進的時代,尤其是在中國,每個人突然似乎都迫切希望過上夢想的生活,然後把現實隱藏或混淆在下面。”策展人Karen Smith在一次採訪中如是說。

注:除劉一菲外,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全民拍照時代,“攝影”還是攝影嗎?》,NOWNESS現在

本篇作者 | 季一奧 | 當值編輯 | 武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