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三胞胎分別在富人,中產,窮人家庭中長大,他們的人生是一場實驗

大一新生剛到大學,就遇到了好多認識自己的人,這也太奇怪了吧。1980年,19歲的鮑比第一天去大學報到。他考進了卡茨啟爾山的沙利文社群學院,距離他生長的地方大約110公里,他已經成年了,所以選擇自己開車到學校。當他準備四處走走熟悉環境的時候,卻發現遇到的所有人都在和他打招呼,起初他以為這是因為這個學校的人都比較友好,可是漸漸地他發現,這些人稱呼他為艾迪,而且還會給他一個熱情的大擁抱,還有漂亮的女孩子給了他一個大大的親吻,歡迎他渡過暑假之後順利回到學校。

鮑比試圖向大家澄清誤會,可朋友們都認為這是艾迪的惡作劇,他是在和所有人開玩笑。只有艾迪在這個學校最好的朋友邁克爾,知道真正的艾迪真的沒有回學校,所以當他聽人說見到艾迪的時候,他是困惑的;同時也充滿了好奇,想要看看這個迷惑了所有人的鮑比,究竟有多麼像艾迪。於是他來到了鮑比的宿舍。當鮑比把臉轉向他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如果他不是確切地知道艾迪在家,那麼他也分辨不出來眼前的這個人不是艾迪。

邁克爾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鮑比,這激起了鮑比強烈的好奇心,兩個人當即決定去給艾迪打電話。當聽到第一聲應答的時候,鮑比彷彿聽到了自己曾經應答電話的方式。兩個人聊天的時候,鮑比也彷彿覺得自己就是在和世界上另一個自己在對話。鮑比說自己是被領養的,還說了自己的出生日期,這些都和艾迪的資訊一模一樣,兩個人決定必須要見一面,而正是在這次見面之後,鮑比確定,艾迪就是自己的雙胞胎兄弟。

鮑比和艾迪的事情登上了當第一的報紙,很快又被別的報紙轉載,兩兄弟就此成為了小範圍內的名人,善良的人們都在慶幸他們可以重逢。沒想到的是,還有更震撼的事情發生。原本以為鮑比和艾迪就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奇蹟了,但在另一個地方,還有和他倆長得一模一樣的一張臉。這個年輕人名叫大衛,他也是被領養的孩子,生日也和鮑比和艾迪一樣,是1961年7月12日。也就是說,鮑比、艾迪和大衛,是三胞胎。

好事的媒體必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新聞,於是紐約時報、人物雜誌等有名的報紙第一時間對三胞胎進行了採訪報道。人們在瞭解三兄弟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即使從來不認識對方,但還是有刻在骨子裡的相同點是避不開的。比如,他們喜歡的都是同一種顏色,都喜歡比成熟一些的女性,喜歡抽的煙也是同一種味道;當然還有他們一眼看上去基本上沒有差別的長相,沒有約定卻相同的坐姿,同一時間用同一隻手做了同樣的動作等等。而且,他們都曾經做過舉重運動員。人們都喜歡看奇蹟,三兄弟也由此成為名人, 那段時間他們走到哪裡都有人打招呼,而且他們也利用了這樣的名氣合開了一家餐廳,名字就叫“三胞胎”,頭一年的營業額就超過了100萬美金。而且他們持續地上不同的電視訪談節目,還曾經在麥當娜的電影《神秘約會》中有一個幾秒鐘的鏡頭。看起來,是非常圓滿的結局。

然而,三兄弟在有了錢之後,就想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對他們進行了質疑,認為三胞胎完全失散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這可能是三胞胎為了出名而進行的炒作。種種條件趨勢下,他們想要知道被領養的真相的想法也就越來越強烈。首先,他們找到了當初把他們分別送到不同地方的領養機構——路易斯懷特服務中心。這是一家非常有資歷的老牌領養機構,分別由政府牽頭,社會金融機構出資,愛心人士管理,很多猶太家庭,都會慕名而來在這裡領養一個猶太寶寶。

領養機構告訴他們,他們的父母精神方面有疾病,所以在當時被判定為不適合親自教養孩子,所以三胞胎出生後,才會被送到領養機構這裡,這麼多年,他們也不知道當時的父母怎麼樣了。至於為什麼會把三胞胎分開,機構給出的解釋是,沒有領養家庭願意同時領養他們三個人。不過,三胞胎的領養父母們卻表示,他們從來不知道三胞胎的親生父母有精神方面的問題,甚至不知道他們是三胞胎,也就是說,機構存在隱瞞真實資訊的情況,這無疑是一種欺騙,擔心背後有什麼陰謀,三胞胎決定委託律師調查其中的原因。然而律師事務所最初都會熱情地接待他們,但當他們說出訴求之後,他們又會找各種理由推脫。

這不就更加說明了三胞胎的領養背後,的確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嗎?正當追尋真相的路陷入僵局的時候,一個美國記者無意中發現的一份文獻資料,幫了他們大忙。這是一份關於研究兒童成長的檔案,重點是想對比出相同的先天條件下出生的孩子,在不同的後天條件中,是否會形成兩個差距比較大的人生,以及親生父母的精神疾病因素,會不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困擾。因此,這個文獻中的部分資料,就來自於同卵雙胞胎或者多胞胎,分別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情況的記載。

科學家們利用領養機構,找到了一些親生父母無法親自養育的多胞胎,然後把他們放到經過精心選拔的實驗條件下。就拿三胞胎來說,他們的領養家庭中,都有一個兩歲的姐姐;

大哥鮑比的家庭條件最好,養父是醫生,養母是律師,是收入很高的家庭;他們對於鮑比的教育是民主而溫和的,而從小生活富足的鮑比自信、獨立,覺得普天之下,只有有決心,一定能做成功所有事。

老二艾迪則進入了條件中等的家庭,養父是教師,養母是家庭主婦;養父的高學識讓他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艾迪從小就是被嚴苛的教育著長大的,儘管他已經足夠優秀,但內心並不自信。老三大衛則被放到了一個條件最為艱苦的家庭環境中,養父母來自別的國家,母語也不是英語,所以他們一家在美國做小生意,在餬口之外並沒多多餘的錢供大衛學習和享受;不過家人們對他以鼓勵為主,所以他性格溫和,即使最初在富有的兄弟面前有些拘謹,但很快也就放開了,並沒有太在意。

而三胞胎在這份檔案的啟發下,想起來,他們小時候,的確每個一段時間就會有人來詢問他們一些成長中的問題。對此,領養機構的解釋是,他們對於被領養出去的小孩負有責任,需要追蹤他們的成長軌跡。當時所有人都相信了這套說辭,但如今看來並不是這樣,三胞胎被當成了活生生的試驗品,連同養父母及其家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充當了配合實驗的人。

不過,這個關於人類成長的研究註定是漫長的,當三胞胎意識到問題所在,並試圖聯絡實驗的主導者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去世了,生前,他是以為十分著名的精神病醫生,同時也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名叫彼得。紐鮑爾。他死後,實驗由它的助手娜塔莎繼續負責。娜塔莎坦言,儘管在實驗中,她已經覺得不妥,但是實驗結果畢竟關心到很多人的心血,所以她也只能選擇閉嘴,只是忠實地整理、記錄著所有的資料。

三胞胎無法接受這樣事實,為什麼自己的命運要由別人替自己選定呢?就連和親兄弟重逢見面,也是安排好的。而且在他們生意的第二年,似乎好運氣用光了似的,三胞胎餐廳的經營出現了問題,儘管他們感情還不錯,但僅僅是感情好,對於實際問題來說於事無補。鮑比選擇終止經營,他第一個退出;

艾迪本來在餐廳和兄弟情意中找到了自信和依靠,但鮑比的退出對他而言意味著自己被質疑,被放棄,長期的壓抑讓他患上了躁鬱症,最終竟然在發病中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三雖然不夠自信,但性格上卻更堅韌,遭受到挫折後,他能夠快速從逆境中調整好心態,最終日子也還過得不錯。

這一場枉顧實驗人意願的實驗,到底有沒有得到想要的資料呢?事實上是沒有的,儘管這三胞胎生長在財富具有明顯差距的家庭中,但他們的人生差距並沒有科學家想要的那麼大。而且三胞胎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問題,只不過經過治癒之後,再也沒有復發過;再加上他們有的一些共同的行為習慣,這說明,在基因中特定的東西,並不會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改變,這些特質就組成了人的基本品格;不過三兄弟最終的結局不同,這就和教育有關了,艾迪之所以走極端,就是養父更加嚴厲,對他要求完美,從而導致艾迪對於自身認識不夠堅定;簡單點說,就是經不起打擊,容易懷疑人生。

可是這樣的結果又能說明什麼呢?影響人的生活的因素太多了,父母的教育是其中一個方面,學校教育、朋友圈層、社會大環境等等,都會對人的性格、想法和理想等等,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實驗團隊當時在設計這樣的實驗的時候,就是不夠科學的,最重要的是,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把人當成了實驗品,怎麼看都顯得不把別人當人看。誰願意擁有一個被設計的人生呢?

在調查中,人們發現這個實驗被結束在1979年,這其中肯定不是三胞胎一組實驗資料,不過,1960——1980年間的所有資料和相關的文獻治理到都被封存在耶魯大學的檔案室裡,解封期限是2066年,到時候就會知道關於這個實驗的所有一切。不知道到那個時候,還會有多少這樣人為造成差異的雙胞胎案例,也許到那個時候,參與實驗的人都將不復存在了吧。

2018年,關於三胞胎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讓這個毫無人道主義精神的實驗被世人所熟知,影片還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然而對這些淪為實驗品的孩子們造成的傷害已經不可逆轉,只不過給人類的科學研究敲響警鐘,任何違反人倫只為滿足科學家好奇心的不合理實驗,都應該被拒絕;而且孩子的教育也不是簡單的套公式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