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真正厲害的人,是敢於“自汙”的人

最近看到這樣一句話:“君子自汙,和光同塵;留三分俗氣,以防格格不入。”

順著這句話往下思考,我發現有句很有哲理的話,與之類似: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愛乾淨是好的習慣,但是不管你多幹淨,都要接受陽光裡有灰塵,人群裡有俗人的事實。你要是過分愛乾淨,反而是有了潔癖,困住了自己。

以此可見,乾淨是一種相對的狀態,不乾淨也是。

社會上,真正厲害的人,是敢於“自汙”的人,千萬別小看了。

01

自汙,是守弱的智慧。

有一種智慧,叫以柔克剛。

當你遇到強勁的對手,或者遇到複雜的局面,還一個勁地逞強,肯定會被對方當成勁敵,從而互相對抗。

如果你看過烏賊,就會明白,遇到傷害時,馬上讓周圍有一團汙水,自己能趁機會逃走。

厲害的人,和烏賊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春秋末年,晉國大亂,智伯想要獨吞晉國的天下,於是逼著韓虎交出一些土地。

韓虎和家臣段規拿出地圖,畫出了一百里地,交給智伯。

智伯戲弄韓虎,說:“齊國有高虎,鄭國有罕虎,和你組合在一起,就是三虎。”

段規見主人被羞辱,憤怒地說:“禮,不呼名。”

因為段規身材矮小,智伯有恃無恐,說:“小孩子,別亂說。”

唇槍舌戰,立馬就可能變成劍拔弩張。

韓虎馬上假裝喝醉了,說:“你說得對呀。”然後帶著段規離開。

幾個月之後,韓虎和趙襄子、魏桓子在晉陽城,打敗了智伯,為趙、魏、韓建國,打下了基礎。

承認自己很慫,主動說自己的醜陋點,敢於被人嘲諷,這是權宜之計,能夠保護自己。只要留下了生命,那麼在以後的日子裡,還有機會發展自己的事業,也能反敗為勝。

戰國時的孫臏,為了逃脫龐涓的謀害,於是躲在豬欄裡,渾身發臭;劉邦的手下蕭何,為了不讓劉邦懷疑自己有另立山頭的想法,故意和百姓爭奪田地,讓自己的名氣變得很壞,得不到擁護;廉頗負荊請罪,承認自己的錯誤,促成了將相和的局面。

自汙,往往是大智若愚,當自己很軟弱,混得很糟糕的時候,就不會被人防備,從而保全自己,遠離災禍。

02

自汙,是化解尷尬的方法。

我們有一種習慣,就是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別人的生活;用自己的三觀,去強求別人做什麼。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你說出自己的建議時,對方卻不能接受,或者建議有偏差,就會特別尷尬。

聊天時,不小心就說到了一些“痛點”,就聊不下去了,轉而就變成了尬聊。

做人,要懂得化解尷尬,讓關係變得融洽。

厲害的人,會保持自己的幽默感,常常嘲諷自己的缺點,來爭取對方的理解和信任,從而能進一步溝通。

孔子看到愛睡懶覺的宰予,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當宰予努力讀書,有所成就之後,有人覺得孔子對人的評價,一點都不對。孔子承認自己的無知,說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當初,孔子隨意相信宰予的行為,現在孔子覺得認識一個人,要多番觀察,要根據人的改變而改變。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要自汙,你我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朱元璋身邊有一個功臣,叫郭德成,喝酒之後就亂說話。

他說:“我最討厭亂糟糟的頭髮,要是剃光頭就痛快了。”言外之意,就是嘲諷朱元璋曾經做了和尚。

之後,他意識到言語過分了,就主動剃了光頭。朱元璋見狀,就釋然了。

尷尬無處不在,但是你不要太在乎了,而是要給別人退路,就行了。自己降低幾公分,沒有關係,把別人惹火了,自己還知錯不改,那才是令人不齒的事情。

當你活成了不尷尬,不拘束,能低頭的樣子,那麼對方反而會覺得你很有肚量,高人一等。

03

自汙,是天性樂觀的表現。

《紅樓夢》裡的劉姥姥,家庭很窮,但是她一點都不悲觀。

走進大觀園,大家都取樂於她,還把花花草草戴在她的頭上。

劉姥姥說:“我這頭也不知修了什麼福,今兒這樣體面起來。”

有人笑話她,是一個老妖精。她說:“我年輕時,愛個花兒粉兒的。”

做人敢於自汙,那麼就不會害怕有人潑髒水了。

想一想,要是你自汙之後,有人給你一件髒衣服,就顯得很自然了。畢竟你配得上這樣的衣服。

拿起衣服回家去,洗乾淨了,你會因為得到衣服而開心。面子算什麼呢?你得到的是裡子。

人應該活得乾淨,但是乾淨之中,要接受“髒”的東西。因為有髒的東西存在,因此才襯托出人生的感覺,才表達了自己愛乾淨的行為。

樂觀一些,因為有了髒兮兮的垃圾場,我們的城市才變得美麗。你怎麼能夠因為有垃圾場而悲觀呢?

樂觀的人,可以接受任何狀態,因此從泥地裡,也能爬起來——出淤泥而不染。

04

他汙,是“自取其辱”;自汙,是“自知之明”。

《道德經》裡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重視大局的人,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做到了寵辱不驚,得失不亂。

如果你太乾淨了,那麼就不能承受羞辱了,不能接受低谷了,就是太陽,也不能接受。因為太陽裡有灰塵。

如果你的心很乾淨,那麼站在垃圾場工作,也會受人尊重。

人心本無染,何處惹塵埃?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