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轟6載新導彈亮相,中國將高超音速武器白菜化,將美俄拋在身後

目前,距離珠海航展開幕還有5天時間,眾多預定參展的國產先進裝備已紛紛呈現在媒體鏡頭中。由於航展預熱期間有關“20系列全面亮相”的說法激發了人們的熱情,外界對於本屆航展抱有較高的期待,但如今航展還未開幕,已經曝出的“大料”就讓人振奮不已了。就在3日上午,社交媒體中出現了更加清晰的鷹擊-21E圖片資料,表明早些時候引發關注的模糊版鷹擊-21E真實無誤,而這也是全球第一款公開對外銷售的高超音速武器。放在俄烏戰事正酣,俄軍數次成功使用“匕首”高超音速武器取得戰果的當下,鷹擊-21E外銷的事實讓人們看到中國軍工的技術實力。與此同時,一架空軍轟-6K於3日下午降落珠海,在其兩翼掛載的空基高超音速導彈,再次引發了輿論的熱議。

抵達珠海航展的轟-6K掛載了兩枚高超音速導彈

事實上,這並非國產空基高超音速武器的第一次亮相。在今年4月中旬,官方釋出055試射艦載鷹擊-21時,社交媒體上就曾出現過一架轟-6N在腹部掛載疑似空基鷹擊-21的模糊圖片。此次空軍派遣一架現役轟-6K參加珠海航展,並大方搭載空基高超音速武器,正式表明我國已經實現了這一領域的突破。意味著轟-6K與新型空基高超音速導彈,也成為俄製米格-31與“匕首”的組合之後,又一對空地高速戰略威懾搭檔。

疑似轟-6N掛載鷹擊-21的模糊畫面

從現場圖片分析,此次現身的轟炸機是空軍當前大量列裝的轟-6K,不僅沒有轟-6N的空中受油裝置,也沒有海軍轟-6J的翼尖電子吊艙。對比分析新導彈的外形尺寸和重量,第三代轟-6平臺(轟-6K、轟-6J、轟-6N)經過改造後,應該都能搭載2枚新型導彈。特別是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轟-6N,更是能在運油-20、空警-500的配合下,更好地發揮導彈高速突防、遠端精準的威懾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搭載新導彈的轟-6N,能夠達到當今全球轟炸機中的頂尖“段位”。

轟-6N掛載能力較強且具備空中受油能力

由於官方此前沒有展示過這款新導彈的資訊,其氣動外形也非常獨特,彈體上僅有“2PZD-21”的字樣,因此關於這款新導彈的編號和技術來源還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新導彈有可能是基於東風-12(外貿型號M-20)戰術導彈發展而來。鑑於M-20與俄製“伊斯坎德爾-M”的定位類似,而大名鼎鼎的俄製“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導彈就是在“伊斯坎德爾-M”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這個觀點完全說得通。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新導彈是在鷹擊-12的基礎上,透過將後部推進段截短得來。

大名鼎鼎的俄製“匕首”導彈

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原本也確實難以分辨,但隨著官方釋出了新導彈、鷹擊-21E的高畫質圖片資料,事情又變得比較簡單。首先,鷹擊-21E甚至是之前055發射的完全版鷹擊-21,導彈主體都呈細長的“圓柱”狀,這是中程導彈的典型氣動標誌。相比之下,新導彈和M-20彈體都較為“粗短”,幾乎沒有“圓柱”狀的彈體部分,加之尺寸上的差異,基本可以確定新導彈正是東風-12的衍生型號。可以發現,國產高超音速導彈體系獲得全面突破,各型導彈已經覆蓋了海陸空三軍,正積極開拓外貿市場。

剛剛展出的鷹擊-21E

從時間上說,陸基東風-17是第一款公開亮相的國產高超音速武器,也是公認當下全球技術水平最優秀的一款。其射程在1800千米左右,最大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突防能力極強,唯一的問題是受陸基發射的限制。接下來就是應用範圍最廣的鷹擊-21,經過官方證實的已經有了海基、空基、出口三個大的方向。受發射平臺限制,鷹擊-21的效能表現差距較大。其中出口型尺寸最小,理論上射程應該不會超過300千米(畢竟還有管制條例制約),自用艦載型多出一截推進段,射程超過1000千米,空基型又多出一截推進段,估計能夠超過2000千米射程。目前展出的鷹擊-21E,其發射平臺還不清楚,如果搭載在055/052D或者轟-6N上,其威懾覆蓋範圍自然會隨著平臺移動而大大拓展。

東風-17採用陸地部署導致打擊範圍受到限制

而剛剛現身的這種空基高超音速武器,也是應用最靈活的新導彈,效能就頗費思量。按官方此前釋出的訊息,M-20最大射程在290千米左右,原型東風-12放開限制的射程大概在400-420千米。按照俄製“伊斯坎德爾-M”發展成“匕首”後,射程從480千米延伸到2000千米的變化規律判斷,新導彈射程應該在1700千米左右。不過,“匕首”的2000千米最大射程,是在其載機米格-31以2馬赫高速在2。2萬米以上高空實現的。國產轟-6K的最大飛行速度不超過1馬赫,飛行高度也要低一些,賦予新導彈的初始動能和勢能也要小很多,1500千米就已經是比較理想了。

M-20彈道導彈與伊斯坎德爾-M頗為相似

不過,國產新導彈雖然射程比俄製“匕首”略低,發射平臺速度也比米格-31慢得多,但新導彈也有自身的優勢,在實際使用中應該比米格-31與“匕首”的組合更加強大。畢竟米格-31生產線已經早已關閉,現役不過130餘架,且每架只能掛載一枚“匕首”。而轟-6不僅仍然在繼續發展,數量不斷增多,每架也能外掛2枚導彈。最重要的是,我國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的重大成就被正式公開,也說明我國更新型的同類導彈,已經基本完成甚至已經列裝部隊了。此外,新導彈雖然目前僅為空基型號,但鑑於M-20已經對外出口,甚至被整合到國產A-200/300遠端火箭炮,因此未來有可能出現與鷹擊-21E一起對外出口的情形。

國產轟-6J兩翼末端裝有電子對抗吊艙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已經有三款共應用於四個領域的高超音速導彈,並且全部是現役裝備。相比之下,俄羅斯僅有空基“匕首”具備實戰能力,其海基“鋯石”仍然在繼續完善之中。而美國更是沒有任何一款高超音速導彈服役,看似規模宏大的空基、海基、路基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規劃,如今還處於艱難的測試階段。因此,在鷹擊-21與新導彈在今年先後現身後,可以認為我國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已經達到了了世界最前列,俄羅斯緊隨其後,美國則位居第三。這個排名看起來挺“上頭”,但卻非常客觀真實,而原因也非常簡單——“中導條約”。

美製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終於成功試射

上世紀80年代,蘇聯和美國均在歐洲部署了大量中近程彈道導彈,一旦發射對手只有數分鐘反應時間,極易發生可怕的反擊並引發大戰。為此,雙方簽署了著名的《中導條約》,約定雙方不再發展500-5500千米的彈道導彈,已裝備的武器,比如大名鼎鼎的美製“潘興Ⅱ”全部予以銷燬。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這一條約,因此其“伊斯坎德爾-M”只有480千米射程。而中國則始終沒有簽署這一條約,原因在於中國在彈道導彈領域和美俄存在很大差距,沒有專案支撐更是無法保持技術更新進化。

美製“潘興Ⅱ”採用了雙錐體設計

也正是由於一直堅持發展中近程彈道導彈,因此當高超音速武器概念問世後,中國軍工很快調整方向,完成了以東風-17為代表的技術突破。而俄羅斯也看到了這股東風,基於“伊斯坎德爾-M”的積累推出了“匕首”。但美國在《中導條約》簽訂後的30年中,幾乎完全放棄了中程導彈這一領域,曾經領先全球的研發製造體系,也隨著人員轉行和裝置拆除落伍而煙消雲散。當美國在2029年正式退出《中導條約》,啟動高超音速武器研發時,恍然發現自己原本的技術優勢,早已變得名不副實。最終,美國選擇一切重新開始,多個專案在測試中屢屢失敗,也就非常正常了。

俄羅斯在“伊斯坎德爾-M”基礎上發展了“匕首”高超音速導彈

總的來說,當下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的領先,與美國“自廢武功”,俄羅斯“一根獨苗”有重要關係。再加上東風-17之外的兩款武器,也只是“半路出家”的型號,成熟度很高但技術突破並不算大,因此現在並不是驕傲的時候。當年美國F-22A隱身戰機也曾笑傲全球,如今卻已經在中國殲-20面前抬不起頭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下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領先,應該成為繼續進步的基礎,而不是以之為傲的本錢。事實上,超燃發動機已經被認定成決定一個時代的先進動力系統,與70年代的固體火箭燃料、80年代的渦扇發動機/燃氣輪機一樣。只有將超燃發動機技術發展起來,才能真正把握住高超音速武器發展的命脈,如今取得的成績只是行至半途,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持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