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反俄第一,國運第二?超7成民眾反對,默克爾還能王者歸來嗎?

列寧曾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但對於德國民眾而言,忘記過去,尤其是默克爾時代,似乎更“有利於”德國的繼往開來。

雖然過去了350多天,但世界人民依然清晰地記得:2021年,那是一個冬天,執政時間長達16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因身體原因急流勇退,隨後朔爾茨“繼位”,從此德國曆史翻開新篇。

對於當時的8000多萬德國民眾而言,默克爾不僅勵精圖治,將德國從“歐盟病夫”一步步打造成“歐盟引擎”,讓德國重新登上了歐盟領導者的寶座。更幾乎以一己之力奔走於中美俄等大國之間,化解了諸如希臘債務危機、克里米亞危機、中東難民危機以及英國脫歐危機等,維持了歐盟的獨立自主性,帶領歐盟成為中美俄之外的重要一極。

所以,當默克爾的執政“餘額告罄”,廣大德國乃至歐盟民眾首先是悵然若失,畢竟朔爾茨雖然早就變禿了,但不知道有沒有變強。

而從朔爾茨上臺後的種種匪夷所思的操作,尤其是上臺3個月俄烏兩國就大打出手後,朔爾茨政府毅然決然選擇拋開一切追隨美國製裁俄羅斯,即便出師未捷身先死也在所不惜,讓飽受能源緊缺之苦的德國民眾哀嚎遍野的情況來看,德國民眾對朔爾茨的能力表示深深的懷疑,並情不自禁地對默克爾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

畢竟在很多人看來,如果默克爾還在,作為“歐洲祖母”的她必然會盡力斡旋各方勢力,俄烏對抗或許就走不到擦槍走火的地步,歐盟更不可能主動淪為美國反俄的炮灰和棋子。所以朔爾茨越菜,德國乃至歐盟民眾對默克爾就越是緬懷。

但溫馨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誰能想到,僅僅過了半年,就在俄烏衝突還在繼續並準備冬日對決的關鍵時刻,德國民眾卻似乎突然適應了朔爾茨的節奏,不僅不想念默克爾,還紛紛表示沒有默克爾的日子真好。

那麼,這半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德國民眾會對默克爾粉轉路甚至粉轉黑?難道只是因為朔爾茨的訪華一日遊,帶回百億飛機訂單,讓德國工業久旱逢甘霖?但問題是默克爾同樣對華友好啊,而且基本每年訪華一趟,在中國走過的紅毯比朔爾茨吃過的中國菜都鹹。

在靜夜史看來,德國民眾之所以如此健忘甚至如此“忘恩負義”,根本原因在於:

反俄已經成為共識,哪怕這個共識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而默克爾執政的最大特點,就是對俄綏靖。在德國並未死於反俄甚至還能再戰300回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德國民眾主觀認為,親俄似乎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靜夜史認為,民眾作為主觀性極強的群體,有這樣的思想不足為奇。但如果朔爾茨政府被這樣的民粹主義裹挾甚至成為民粹主義的代表,那麼德國的災難就永不停歇。

2月份俄烏兩國短兵相接後,朔爾茨政府就第一時間緊密團結在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約周圍,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將自己的身家交給了美國,配合美國建立了最廣泛的抗俄民主統一戰線。

德國的率先腿軟,在歐盟內部引發了強烈的示範效應,於是歐盟各國爭先恐後地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西方世界在俄烏對抗問題上實現了空前的意志統一。

對於朔爾茨政府而言,雖然俄羅斯早已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跑步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與西方國家沒有了意識形態上的針鋒相對。但俄羅斯塊頭依然巨大,實力依然強悍,更重要的是,“大俄羅斯”主義大行其道的俄羅斯,必然不甘心匍匐在西方世界尤其是歐盟之下,所以為了避免俄羅斯成為歐洲的“後爸”,歐盟各國鉚足了勁兒和俄羅斯死磕。

而美國的目的就比較單純了,那就是在瓦解蘇聯的基礎上,徹底讓俄羅斯涼涼,並且順便讓歐盟當場去世。透過這樣的一箭雙鵰,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必然更加穩固。

那麼,朔爾茨當真看不出來美國的陰謀詭計嗎?靜夜史認為不可能,畢竟都是千年的狐狸,美國玩兒什麼聊齋德國不說一眼洞穿,最起碼也是心知肚明。

但既然如此,朔爾茨為何還要矢志不移地追隨美國一條道走到黑呢?靜夜史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朔爾茨根本就力不從心。

從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整個歐洲尤其是西歐可以說早就被美國安排得明明白白。為了防止蘇聯的鋼鐵洪流平推西歐,避免西歐的無產階級力量奪權,更為了消化美國在二戰期間的爆兵庫存,在歐洲贏得對抗蘇聯及社會主義陣型的基地,美國在1947年丟擲了“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各國迅速復興,並將其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

隨後,美國在1949年主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從軍事上確立了對西歐的絕對控制。

再配合文化衝擊和政黨組織控制,整個西歐成為美國在二戰後的殖民地。

對於大航海時代以來引領世界歷史的西歐而言,這樣的境遇太過悲劇。所以為了重現往日榮光,避免成為美蘇爭霸的夾縫老鼠,西歐各國謀求以經濟聯盟為基礎的合體計劃,即“歐洲煤鋼聯營”,併成為歐盟的前身。

由於蘇聯的存在,美國對西歐經濟的一體化聽之任之,於是西歐各國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將一體化規模不斷擴大。

1991年冷戰結束後,北約迅速“東擴”,將昔日蘇聯的衛星國甚至加盟國收入囊中,歐盟也趁機在東歐跑馬圈地,歐盟的體型更加壯碩。

但問題是,沒有了蘇聯這個共同敵人,美國看昔日盟友的眼神就越來越不對勁。畢竟對美國而言,霸權永遠是根本,歐盟再親也是外人。所以搞垮了蘇聯,美國也隨即將搞死歐盟提上了日程,於是後來爆發了令歐盟欲哭無淚的科索沃戰爭。

事實上,後來的希臘債務危機、克里米亞危機、中東難民危機以及英國脫歐危機都是美國瓦解歐盟的齷齪手段。尤其是英國脫歐,可以說要了歐盟半條命。

畢竟一直以來,英國最擅長的就是當“攪屎棍”,讓歐洲大陸不得安寧。如今在美國勾引下與歐盟分道揚鑣,未來必將是歐盟的心腹大患。

但即便是危機層出不窮,歐盟也硬是挺了過來,原因無他,默克爾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在法國爛泥扶不上牆,說好的獨立自主最後又低聲下氣地和美國沆瀣一氣後,德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歐盟領袖。

默克爾深知,歐盟的穩定甚至存在與否,除了美國帶領英國的的煽風點火,還有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俄羅斯。雖然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綜合國力一言難盡,但對東歐各國而言,危險始終如影隨形,所以它們才拼命想要加入北約。

但對於它們而言,歐盟又是吃香喝辣的俱樂部,所以它們幾乎都走上了“軍事上依賴北約,經濟上緊靠歐盟”的二元化道路。

對於歐盟而言,東歐各國這樣的“各取所需”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一旦美國在歐洲搞事,尤其是挑逗甚至激怒俄羅斯,這些膽戰心驚的東歐各國就必然會緊抱美國大腿,進而發展成為美國安插在歐盟內部的“特洛伊木馬”。

那麼,歐盟可不可以不要這些不可靠的東歐國家呢?答案是不行。畢竟德國作為歐盟的經濟大哥大,在沒有海外殖民地的情況下,只能將歐盟作為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決定了歐盟範圍越大越好,對德國越有利。

非但如此,歐盟還要在整合東歐的基礎上,將俄羅斯納入經濟合作框架,用廉價的俄羅斯能源撐起德國乃至歐盟的繁榮。

最後,為了德國經濟的長盛不衰,深謀遠慮的默克爾還謀求保持對華友好。可以說德國能在默克爾手中“東山再起”,靠的就是俄羅斯的能源和中國的市場。

但如此明晰的“大國復興”之路,為何朔爾茨就不“蕭規曹隨”呢?靜夜史認為除了默克爾是“唯一”的,根本原因在於:

歐盟和俄羅斯的“第二茬果實”已經成熟,而現在正是美國收穫的季節!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當下不能對朔爾茨蓋棺定論,但從一年以來的種種操作來看,這個老頭兒確實不如默克爾會來事。想要讓他和默克爾一樣在國際社會遊刃有餘,簡稱刀尖跳舞,朔爾茨感覺自身實力根本不允許。

所以,德國乃至歐盟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就是:或許只有默克爾,能妥善處理德國與美俄的關係,讓德國在外交上成為“歐洲的印度”。朔爾茨以及其他領導人,都只能在美俄之間二選一,具體來說就是不得不選擇美國。

而美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後,也終於等到了“五穀豐登”的歷史性時刻。

有人說如果默克爾繼續執政,俄烏交兵大機率不會發生,但從美國幾十年來的操作來看,這種觀點似乎高估了默克爾的作用。畢竟從地圖上看,除了“死硬”的白俄羅斯,“北約東擴”在東歐就只剩下搖擺的烏克蘭。而俄羅斯又絕不允許烏克蘭一路向西,你說美俄會不會在烏克蘭大打出手?

所以,默克爾即便繼續執政,也改變不了美俄兩國在烏克蘭交鋒的結局,唯一能改變的可能就是戰爭的時間推遲幾天。

那麼既然如此,不得不在美俄之間站隊似乎也就成了德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那麼,讓默克爾來選,結果會如何呢?靜夜史認為當然是與朔爾茨殊途同歸。

畢竟,從二戰結束以來,德國被美國操縱和裹挾的命運就已經註定,默克爾也許能閃轉騰挪,但改變不了德國的國運。

所以德國被美國連帶收割的命運也不可避免,在無力反抗的情況下,德國能做的或許只有接受並享受它。

在這樣的設定下,默克爾一系列“通俄”的操作,也許能為德國贏得了利益和地位,但卻讓美國怒不可遏,結局必然是更兇狠的打擊和報復。

相反,主動迎合美國,尤其是主動給美國當炮灰和棋子,反而可能博得美國的高抬貴手甚至網開一面。

應該說朔爾茨政府的想法,確實是典型的自欺欺人。但從缺乏最基本主權的德國而言,這又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最合適選擇。

這也意味著,德國社會在經過了近一年的過渡期後,已經基本適應了朔爾茨政府的節奏,並接收了德國被美國收割的命運。

在這樣的情況下,默克爾即便王者歸來也無力迴天,挽救不了德國的被動沉淪。況且,俄烏對抗已經發生,對德國的災難已經形成,默克爾即便有心出山收拾殘局,也註定力不從心。

當前的朔爾茨政府,是三黨聯盟組成的“紅綠燈”政府,內部毫無疑問矛盾重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朔爾茨無法掌控全域性,德國才能在美國面前表現出“三重人格”,在堅定追隨美國反俄的同時也和中國修復關係,這對於德國而言何嘗不是高壓之下的因禍得福?

所以,德國民眾不懷念甚至不支援默克爾絕非偶然,德國也必然會在默克爾時代終結後,重新滑向悲劇的深淵。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